上海老人火了!给95后送锅、帮黑人买物资,他们不只是弱势群体

暖梦得少年 2022-04-20 08:25:59

昨天,上海新增本土死亡病例7例,其中有6例都是75岁以上的老人。

疫情之下,老年人的状况依然让我们揪心。

01▼

忘年交的双向奔赴

95后黄睿是湖北人,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去年6月搬来了泰安路这个小弄堂。

弄堂绿植绕墙,环境清幽,乃上世纪四十年代修建而成,故而居住此地的,多数是迟暮老人。

黄睿和周围的老人们缺乏共同话题,加上经常出差,与邻居间只是点头之交。

这次上海疫情爆发,很多人开始自己烧火做菜,弄堂的公用厨房突然变得热闹。

隔着一层层炊烟,黄睿才和邻居们有了几声问候。

后来,到了整体封控期,大家在网上团购“抢菜”。

黄睿开始注意到,爷爷奶奶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团购物资。

更不可能每天五点钟起床,绷着神经在网上盯着那往往转瞬售空的米面肉菜。

他便开始逮着厨房里若无其事的老人们问:有没有菜啊?是不是都够吃啊?

帮几个老人们买到物资后,“小黄”的美名迅速在弄堂流传开。

他成了弄堂里——尤其是爷爷奶奶们眼里的“红人”。

谁家小孙子需要吃鱼,找“小黄”;

谁需要喝牛奶,找“小黄”;

谁需要吃蚕豆,找“小黄”;

……

黄睿帮邻居团购的物资

每当黄睿缺少什么,爷爷奶奶们也会一拥而上。

黄睿打扫院子,王爷爷默不作声地拿来消毒水和长水管协助;

看到黄睿一直用炖锅做菜,朱奶奶拿来一把中式炒锅;

黄睿有天提到刀钝了,李奶奶拿来一个磨刀石,张奶奶拿来一把菜刀;

而黄睿一旦开始做饭,三个奶奶就要同时围拢过来,进行指导......

在黄睿和爷爷奶奶们之间,善意是一股活水,流动出澄澈的烟火事。

有一次,一个奶奶敲开黄睿的门,问:

“小黄,你方便再买一份牛奶和矿泉水不啦?隔壁有个黑人买不到的呀!”

让黄睿帮自己买东西时,老人们总不太好意思,但他们很乐意传达别人的需求。

久而久之,黄睿便和几个奶奶建立起一个联盟。

奶奶们收集需求,黄睿抢购,再由奶奶们把物资分发下去。

这其中就有朱奶奶。

74岁的朱奶奶是养花弄鱼的上海老太太。

疫情期间,朱奶奶凭借一手好厨艺,担任了黄睿厨房领域的“军师”,从0到1地教了黄睿很多做菜小知识。

前几天,朱奶奶说“家里做多了”,给黄睿分了一碗正宗“上海菜饭”。

朱奶奶给“小黄”分的上海菜饭

黄睿吃后意犹未尽,跟着网上的教程试做了一份。

可是味道怎么都不对,只能再向给朱奶奶请教。

第二天中午,朱奶奶带着锅碗瓢盆来到厨房,给黄睿实地演练了一遍。

朱奶奶给“小黄”演示做上海菜饭

上海人好吃蚕豆,朱奶奶也不例外。

每当黄睿成功抢购到蚕豆,就会很激动地跑出门跟朱奶奶宣布这个好消息。

一碗葱油蚕豆,让不同年代的一老一少,感受到了共通的快乐。

“真不知占用小黄多少时间才一次次帮我购买到了我的最爱。”

朱奶奶打心底感激黄先生,从来不吝夸赞:

“邻居都很羡慕我,身边有个比孙子还贴心的小朋友!”

“小黄”给朱奶奶抢购最爱的蚕豆

在“沪漂”黄睿眼里,朱奶奶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温暖了他。

他帮大家抢购物资,按约定是货到再付款。

但是朱奶奶担心黄睿负担太重,每次都执意要先把钱转给他。

有时候,抢购到的物资有多出来的部分,朱奶奶也会把剩下的部分买走,不想让黄睿吃亏。

购买的物资不够时,朱奶奶几次三番地强调,要黄睿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再把物资拿出来分配。

能记起来的事情都很小、很琐碎,每一件单拎出来都无足挂齿。

但汇集在一起,就让我们看到,老人们是如何努力而得体地回报善意,又是怎么样温暖了彼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这句我们曾摇头晃脑背诵的《孟子》语录,在当下的时代语境,显得格外有分量。

02▼

“弱势群体”不是他们唯一的标签

还想再分享两则关于老人的温情故事。

第一则。

上海徐汇区,90后博主王逅逅记录下她和80岁邻居爷爷之间的温馨日常。

因为家里的保姆生病了,小区已被封控,邻居爷爷找上王逅逅,想搞到一点头孢治病。

王逅逅把头孢的事办妥后,又主动给邻居爷爷买物资。

看王逅逅不仅能弄来头孢,还买得到鸡蛋牛奶,邻居爷爷肃然起敬,对王逅逅的称呼也从“小王”变成了“小王老师”。

后来有一天,邻居爷爷敲开了王逅逅的门,给了王逅逅两大盒漫画书(王逅逅喜欢看漫画),并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拿出一张纸,里面包着钱。

王逅逅马上弹跳开,说绝对不能收!

邻居爷爷很严肃地说:你必须拿着,里面有我写纸条!

爷爷一甩手,把纸包扔在门口的拖鞋上,转头就走了。

里面是五张崭新的钞票和一张纸条,纸条上是竖行繁体字,写着:

“小王、小李好。谢谢近段时间的照应,先予付500元,以后一并结算,亲兄弟明算账。小人书、连环画先给你们两种,看完后再与我调换其他的内容的书。”

第二则。

4月17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收到了2000多箱来自宁波的援沪蔬菜,和140多瓶奉化特产油焖笋,以及一封给上海人民的手写信,落款是“一位热爱上海的老人”。

写信者是来自宁波奉化的退休教师,信中提到,他儿时在上海长大,17岁时随父亲到乡下务农。

“今年是我离开上海的第60个年头。上海始终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当知道有渠道可以把上海人民最需要的蔬菜送到上海,老人第二天五点不到就起床,召集老伴、家人和邻居一直忙到深夜11点,做出140多瓶奉化特产油焖笋。

信中最后一段,老教师写道:

“四月过半,春色正浓,相信明天你们的生活会明亮起来。电影《八佰》里有一匹不惧硝烟的白马,在苏州河北岸不停地奔跑,辗转难眠的朋友,希望你们夜夜都有白马入梦,马不停蹄,希望就不灭。”

疫情面前,“弱势群体”不是老人们的全部标签,“可怜无助”也不是老人们的唯一面目。

尽管他们拥有被社会大众关照的权利,但很多老人不愿让自己的存在成为一种负担。

他们也是天真的、悲悯的、诗意的、充满希望的、古道热肠的.....

他们也在竭尽所能地,回馈那些帮助他们的人,回馈着整个社会。

03▼

一生要强的中国老人

然而,并非所有老人都能向年轻人开口求助。

如果年轻人不主动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很多老人出于自尊,往往羞于开口麻烦别人。

上海一位网友说,自己写了张告示,给楼栋里的老人提供团购帮助。

张贴告示的时候,一位老人站在旁边一言不发,直到另一位老人跟他说:“想要买菜可以找这个小伙子”,这才小心翼翼地说出了自己的需求。

一位网友帮不会线上支付的邻居阿姨买了一包面粉,阿姨还回现金的时候,还附赠了一长字条。

字迹工整、笔锋流畅,最后写道:赠爱心小朋友。

前一天,另一位网友在微博上晒出一张上海老人的手写信:

“抱歉不会转账只能付现金。请一定不用找零。有一个恳求:

除了韭菜什么都可以接受,最好能有一个番茄(已经好久没吃过了)。

又给您增加麻烦了,非常非常不好意思,我自己也对自己的这种不正规方式感到惭愧)。”

这位博主说:

上海老人普遍内向而自尊,他们陷入这种前所未有的困境后,往往羞于求助,习惯自己悄悄想办法。

这又何尝不是这代中国老人共同的品格呢。

现在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共和国建立和发展的见证人。

他们的前半生经历了战争、饥荒、动荡,后半生在改革开放中又经历了时代巨变。

他们的身上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他们隐忍、内敛、坚强。

宁可苦了自己,他们也宁愿保持体面,不愿在这种时刻为身边的人带来麻烦。

但凡有一点余力,他们也会毫不吝啬地施与他人。

疫情之下,这些善意、援手,在老人和身边陌生年轻人之间,双向流动着。

他们握紧彼此的双手,相互搀扶着,努力地回归往昔。

0 阅读:2

暖梦得少年

简介:暖梦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