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才能跳:杨丽萍身后的男人,王焱武如何造就孔雀商业帝国?

BenSir本色说 2022-03-23 02:41:46

昨天,一个叫王焱武的人突然刷屏上了热搜,原因不过是他发了这样一个动态:

这不过是听闻惨剧,自觉幸运。一时感慨,本来也是人之常情。

但在悲伤笼罩下的人们,情感承受的阈值已经非常敏感,于是王焱武在一片争议中被刷上了热搜。

王焱武这个名字在此之前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如果你认为他仅仅只是舞蹈家杨丽萍的经纪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王焱武究竟是何许人?他在杨丽萍的舞蹈事业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待小编抽丝剥茧讲给你听。

杨丽萍,中国著名舞蹈家,被称之为“舞神”的她尤其擅长跳孔雀舞,一支《雀之灵》风靡神州,让万千观众如痴如醉。

2003年,杨丽萍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将彩云之南田间地头朴实无华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形态搬上舞台,展现最原始古朴的民族舞蹈。

独特的艺术表现令《云南印象》风靡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标志性的中国艺术精品。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成功的商业运作。

如今杨丽萍公司的商业版图中《云南印象》与《孔雀》两个剧目算是主要的门面担当。

如果算营收的话,两者不相伯仲。

在《孔雀》宣传册介绍杨丽萍的部分,只字未提她的前半生——在歌舞团的那些日子。

在她心中,只有离开体制内,回到家乡,她才真正走近了那些给予她创作源泉的花鸟虫鱼,她也才获得了心灵上真正的自由。

但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首先得要养活自己。

杨丽萍从来不排斥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我很小就明白了食物链,都是生存所需。

我们都很艺术,但如果吃不饱肚子,养不活自己,哪有力气去跳舞?

靠自己的能力吃饱,才有力气去舞蹈,去歌唱。”

吃过苦头的杨丽萍深深懂得要买一条漂亮的孔雀裙,就首先要挣够买裙子的钱。

不过,韩寒的电影有句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对于艺术家杨丽萍来说,明白要商业化,不等于就能运作好商业化。

2001年,有投资人找到杨丽萍,请她打造一台旅游题材的歌舞剧。

牵线人将项目规划吹得天花乱坠,打造一台既能宣传云南旅游,又能弘扬民族文化,同时还可以实现杨丽萍的创作理想,最终成为云南文化的一张名片。

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于是杨丽萍历时15个月走遍大美云南,深入田间地头,决意倾心打造一台融入云南魂的真正的艺术精品。

然而,当投资人看到杨丽萍从山间村寨带回来上百名村民演员开始真正的原生态彩排时,傻眼了。

这不是作为商人的他们想要的效果。

对这些人而言,艺术只是一个幌子,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在旅游点面对廉价旅行团演出,还可以将团友们拉到台子上互动的那种“风土表演”。

二十年前,这种想法搞出来的草台班子有多土?你懂的。

当然,以营利为目的的生意人绝不知道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有多LOW,他们只觉得自己见多识广。

看到杨老师真的把山民村姑拉来当演员,这些老板们哭笑不得。

见杨丽萍不改初衷、不听劝,这些人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撤资了。

杨丽萍只好一边彩排一边到处找投资,但对于舞蹈家而言,拉投资实在比跳孔雀舞难太多了。

无奈之下杨丽萍只好拼命接广告,到处演出,但这点收入对于百多号人的团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杨丽萍一狠心,将自己在大理的房子卖了,加上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拨款,《云南印象》总算没有胎死腹中。

但是这台命运多舛的剧目却在首演当天一头撞上“非典禁令”。

肆虐的SARS让昆明会堂门可罗雀,第一场演出结束,整个团队只好先行解散。

杨丽萍当场大哭,这是她倾注所有的心血,却落得个首演即终演的结局。

5个月后,随着肆虐的SARS终于消退,《云南印象》的公演又得以重新开始。

但很多回到大山里的演员因为缺少联系方式无法回到演出当中,这成为杨丽萍最大的遗憾。

随着演出的进行,杨丽萍也总结出一些商业与艺术结合的经验,比如她发现灯光和音响都是租的,一年下来,光租金就花了一两千万。

于是,就与租赁方商谈,分期付款,这样“巡演到第二轮时就都归我了”。

不过即便如此,杨丽萍的团队也只能算是缝缝补补,勉强度日。

这样的境况,随着王焱武的出现才得以根本改变。

应该说,杨丽萍在打造《云南印象》的过程中一直渴望找到一位专业的伙伴进行商业运作。

甚至接到陌生人打来咨询赞助项目的电话,她也会略显零碎地跟对方讲起在商业合作中遇到的种种难以理解的问题。

电话对面的业务小哥稍有诧异,但也能理解,杨老师是艺术家,她还是不太懂那么多商场上的套路。

但她经历的委屈,和对商业人才的渴求可见一斑。

就在这个时候,王焱武出现了。

王焱武,澳大利亚籍华人,毕业于澳大利亚国防大学,澳洲持牌律师,曾任职香港怡富证券、摩根士丹利及瑞士银行等。

看这简历,妥妥的商业金融人才,资本运作高手。

2003年圣诞,到云南旅游的王焱武第一次观看了《云南印象》的演出。

气势恢宏的演出,韵味悠长的旋律,古朴原始的内核给王焱武留下深刻印象。

享受了这场艺术盛宴,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王耀武以敏感的商业嗅觉感受到了《云南印象》潜藏着的巨大商业价值。

他主动联系了杨丽萍,表达了合作的意愿。

但杨丽萍却犹豫了。

一方面她渴求商业合作伙伴,但一方面她又很怕。

因为这些年被各种合作方坑的不少,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王焱武没有放弃,他提出先为《云南印象》做一个网站,互联网时代,网络宣传阵地不可丢。

杨丽萍仍在犹豫,这时,她的一位多年挚友劝她:“他那么热情,你就让他去做嘛。”

王焱武自掏腰包数万元做起了《云南印象》的网站,同时网站维护、管理的资金也是他自己出钱。

有了开始,杨丽萍也逐渐默认王焱武义务为自己打理一些相关事务。

随着了解的逐步加深,杨丽萍也越来越信任王焱武,凡与商业运营相关的事她都会征询王焱武的意见。

而具有律师资格的王焱武也常常为杨丽萍草拟、审核、修改各种商业合同。

每当有广告合作,王焱武也凭借自己丰富的商业经验为杨丽萍拿到最优条件。

这也就是王焱武是杨丽萍经纪人的来历吧。

但王焱武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无偿奉献,以致杨丽萍开玩笑说他是乐于助人的“小红帽”。

2006年,在《云南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后,杨丽萍又创作打造了《云南印象》的姊妹篇《云南的响声》。

但是,要打造一个新的剧目需要大量的资金,当时《云南印象》勉强能够自给自足,杨丽萍并没有太多余力来运作《云南的响声》。

王焱武得知以后,主动找到杨丽萍,表示愿意拿出几十万资金投资《云南的响声》。

这些资金不算借款,就当是入股。这既是对杨丽萍的支持,也是王焱武这些年对杨丽萍艺术创作的高度信任和信心。

王焱武没有看错,《云南的响声》推出以后反响热烈,一举成功。

而王焱武成为这部大型衍生态歌舞集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的个人现金投资人。

至此,杨丽萍真正地信任了王焱武,她放心的把浸透自己心血、当作亲生孩子的《云南印象》及其他项目的商业运作全部交给王焱武操盘。

杨丽萍真正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

王焱武谈起他与杨丽萍的关系时说:“她起码知道,不管我讲的是对是错,我肯定不会害她。我们可以争论,但她不会刻意防范我。”

这正是杨丽萍打造艺术商业化项目以来梦寐以求的合作伙伴。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王焱武并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杨丽萍公司的管理中。

因为彼时他还身兼瑞士银行的职务。

有相当长的时间,他都是周一至周五在香港工作,周末便从香港飞到昆明,担任杨丽萍公司的“周末CEO”。

他就利用周末的时间密集处理公司事务,而腾出手的杨丽萍一心扑在舞蹈创作之中,凡是与商业合作相关事宜,她的口头禅便是:“有什么事儿,你先找小武(王焱武)吧!”

而有着丰富管理经验和超强商业运作能力的王焱武举重若轻,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他将自己定位成公司运营团队与杨丽萍之间的“桥梁”,为杨丽萍拾遗补缺,着力打造一个团结高效有力的管理团队。

作为艺术家的杨丽萍自有艺术家的脾气,她觉得谁妨碍了她的艺术创作,那可能就会遭到疾风骤雨般的打击。

有一次,王焱武突然接到杨丽萍的电话,电话中杨丽萍怒气冲冲地说:“...马上请他从那里消失!”

原来,正在专心创作的杨丽萍发现某位管理人员所做的事与她的要求相差甚远。

气急攻心的她马上打电话给王焱武要求处理。

王焱武心平气和地说:“你这个命令我真执行不了。

你的意思是让我把他辞退吗?

如果这个人的工作不称职,你应该想办法把他调到其他更适合他的岗位上去。

现在让他第二天就消失,这怎么行?

这让我怎么跟人家说?”

接下来,王焱武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将这位管理人员调到更加适合的岗位上。

事后,杨丽萍冷静下来也觉得王焱武处理得更加合理,对他的信任又加深了一层。

在王焱武的努力下,艺术团队与商业团队更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者良性互动,有效助力公司的运转与发展。

谈到管理和打造团队的秘诀,王焱武说:“我不懂艺术,但我热爱艺术。”

虽说王焱武本身就是成熟专业的商业人才,但热爱无疑让他表现更为出色。

合作日久,杨丽萍更加欣赏王焱武。

同时,要实现将云南乃至中国的文化推向世界的理想,也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团队和合作伙伴。

为此,杨丽萍多次邀请王焱武全身心投入到昆明公司的工作当中。

最终,杨丽萍的一句话让王焱武下定了决心,她说:

“云南的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并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是有意义的事情。”

王焱武思前想后,觉得老本行做到最强又如何?这个世界最多也不过多了个银行家。

但是,如果能够亲手打造中国最强的文化艺术公司,那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国家都具有更大的意义。

决心已定,王焱武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杨丽萍公司的工作中。

要出更多的艺术精品首先就要将公司做大多强,而缺乏实体资产的文化艺术企业,如果可以进行合理的资本运作,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化学反应。

操盘金融运作正是王焱武的拿手好戏。

2011年云南省举办滇池泛亚股权投资高峰会,王焱武出席做演讲。

参会者不乏各种投资、金融界大佬。

在王焱武演讲的时候,台下就坐着一位与杨丽萍颇有渊源的人,他就是深创投西南区负责人许翔。

十几年前,许翔还是清华大学艺术团团长,他请中央民族歌舞团到清华演出,但演出名单上却没有找到杨丽萍的名字。

作为当时歌舞团最具知名度的舞蹈家之一,如果杨丽萍不能出场将是一大憾事。

于是许翔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杨丽萍的电话,没想到杨丽萍很干脆就答应了。

因为此事,许翔就一直关注着杨丽萍的动向。

而王焱武对《云南印象》和杨丽萍公司的介绍打动了他,会后,许翔主动找到王焱武深入了解情况,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在王焱武的不懈努力和许翔的通力合作下,深创投决定投资杨丽萍公司。

这是杨丽萍公司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笔投资。

这笔投资完成后,公司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随后的上市、融资也都顺理成章。

后记:

由杨丽萍、王焱武、许翔组成的铁三角牢牢为“中国最好的商业艺术公司”把舵。

他们通力合作,不断探讨公司永续经营的道路。

继《云南印象》后杨丽萍又打造了《孔雀》、《阿鹏找金花》等多部优秀作品。

艺术创作的蓬勃与其身后商业运营的成功密不可分。这其中,王焱武居功至伟。

在《云南印象》首演遭遇SARS十七年后,杨丽萍的演出事业再次遭遇新冠病毒无情阻击。

此起彼伏的疫情导致杨丽萍公司旗下的演出长时间处于非正常状态。

王焱武说:“限流30%,演员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那双人舞就没法跳了”。

困难客观存在,但面对困境,不能坐以待毙。

以王焱武为首的运营团队一直在拓展思路,积极自救。

他们与国内互联网巨头腾讯游戏合作,在《QQ炫舞》中推出孔雀舞获得巨大成功。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QQ炫舞与孔雀舞的活动上线当天,“云南旅游”微信指数即达到了峰值221077,日环比上升83.58%;百度搜索量则在5月30号达到了峰值7779,月环比提升67%。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王焱武和杨丽萍老师同心协力的努力下,一切困难都终将被克服。

回顾王杨二人的合作之路,杨丽萍虽不解商业运作,但她开明变通;

王焱武不懂艺术,但他有专业有热爱。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惺惺相惜,打造出这一对相互成就的合作典范。

1 阅读:274
评论列表
  • 2022-03-24 17:45

    问题来了,有没潜规则……放着也是放着……不如……

  • 2022-03-30 12:12

    这节奏表明杨丽萍又要搞事情了啊

BenSir本色说

简介:十年广告人,误入厨师界。资深低碳饮食践行者分享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