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央视多次曝光市场上流通的“毒饰品”。

这些产品以“能量石”“保健石”“风水摆件”等名义吸引消费者,却暗藏致命风险——不仅含有放射性物质,部分辐射量甚至超过安全标准1050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

本文结合权威检测数据与专家解读,揭露这些饰品的危害真相,并提供科学防范建议。
一、触目惊心的案例:辐射超标1050倍的“毒饰品”1. 大连海关查获的“保健石”
2023年10月,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在一名入境旅客的行李中查获一袋“保健石”,其辐射值高达每小时105微西弗,超出现场本底值1050倍。
经检测,该物品含放射性核素钍-232,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若佩戴一天,其累积辐射量相当于接受近百次胸部X光检查。

2. 昆明机场截获的“能量塔”
2025年1月,昆明长水机场海关查获一件金属材质“能量塔”,其辐射值超标20倍,含钍-232和钡-133两种致癌物。
旅客称商家宣传其可“改善睡眠”和“祈福”,但长期携带可能导致癌症风险激增。
3. 儿童佩戴后的健康损害
2019年,一名女孩佩戴从日本购入的“五行质子量子能量共振器”三个月后,频繁流鼻血。经检测,该物品辐射超标1120倍,最终被海关销毁。

1. 放射性物质的致癌机制
钍-232、钡-133等放射性核素释放的α、β射线可穿透人体组织,破坏DNA结构,导致细胞癌变。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规定,公众年辐射安全限值为1毫西弗,而上述“保健石”的辐射剂量可达每年100毫西弗,相当于一年拍5000次胸片。

2. 短期与长期健康风险
急性损伤:高剂量辐射可引发恶心、脱发、皮肤溃烂,甚至急性放射病。
慢性致癌:长期接触会增加白血病、肺癌、甲状腺癌等风险。研究表明,每接受1西弗辐射,致癌概率增加16.5%。
3. 重金属与化学毒素的叠加危害
部分“毒饰品”还含铅、镉、汞等重金属:
铅超标银饰: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导致贫血和肾损伤。
染色玛瑙:使用硝酸盐、氢氟酸等强腐蚀性染料,长期接触可能引发皮肤癌。
鸡母珠手串:含剧毒蛋白,3微克即可致命,误食或粉尘吸入风险极高。

1. 能量石与能量塔
特征:宣称具有“磁场共振”“量子能量”等伪科学功能,材质多为矿石或金属。
鉴别:使用便携式辐射检测仪,若数值超过0.1微西弗/小时需警惕。
2. 镭石与染色玛瑙
特征:颜色异常鲜艳,暗处有荧光,可能含放射性元素或重金属。
鉴别:观察标识,正规银饰标注纯度(如925银),染色玛瑙可通过白布擦拭检测(若褪色则为染色)。

3. 鸡母珠与朱砂
鸡母珠:被伪装成“相思豆”,含致命毒蛋白,需避免佩戴或接触破损颗粒。
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长期佩戴可致汞中毒,损害中枢神经。
四、科学防范:如何远离“毒饰品”1. 理性消费,拒绝伪科学宣传
警惕“保健”“能量”“风水”等营销话术,此类功效均无科学依据。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要求商家提供检测报告,避免网购不明来源产品。

2. 日常检测与防护
辐射检测:家用辐射仪价格约200-500元,可初步筛查高风险物品。
减少接触:运动、洗澡时取下饰品,避免汗液加速有害物质释放。
3. 协同监管
海关需加强入境物品辐射筛查,2023年至今已拦截超千件放射性超标物品。
消费者应主动举报虚假宣传,推动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不良商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昊医生指出:“所谓能量石不过是普通石头,部分甚至含强辐射。”
物理学教授黄晓菁强调,辐射的医学应用需严格条件,日常接触超量辐射无异于“慢性自杀”。
消费者应树立科学健康观,切勿为虚幻功效牺牲身体健康。

央视曝光的“毒饰品”事件,不仅揭露了不法商家的逐利本质,更警示公众:美丽与健康不可兼得时,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选择。
唯有提高科学素养、强化监管力度,才能彻底铲除这些“隐形杀手”的生存土壤。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