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中央有组织的回收毛主席像章,孙继先将军:一枚也不交

淼犇看近代 2024-10-10 19:24:40

1980年,中央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回收毛主席像章。这一决定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毛主席像章不仅仅是一种物品,更是一种信仰的象征,一种对伟大领袖的深深敬意。

而在众多的反应中,开国中将孙继先的态度格外引人注目。他毅然决然地拒不上交自己收藏的毛主席像章,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独特的存在。

拒不上交:深情的坚守

孙继先,这位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对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六十年代开始,他便踏上了收集毛主席像章的征程。

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岁月里,他通过交换、购买等方式,一点一点地积累着像章。每一枚像章,都如同一个珍贵的宝藏,被他视若珍宝。

经过多年的努力,孙继先收集了两千多枚毛主席像章。这些像章,见证了他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也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中央决定回收像章时,孙继先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他深知中央的决定是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但他又无法割舍对毛主席像章的深厚感情。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做出了一个坚定的决定:拒不上交。

孙继先的决定让相关部门感到十分无奈。他们多次与孙继先沟通,试图说服他上交像章,但孙继先始终不为所动。他表示,这些像章是他对毛主席的一片深情,他要将它们留给子女作为传家宝,让后人永远铭记毛主席的伟大功绩。

像章背后:历史的记忆

毛主席像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1932年,上海中共中央为庆祝毛主席当选中华苏维埃工农政府主席,制作了第一枚毛主席像章。这枚像章虽然简陋,但却开启了毛主席像章的历史篇章。

1943年,新四军浙东根据地发现了虞廷萃制作的木制像章。这枚像章虽然材质简单,但却体现了根据地人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1945年,延安鲁艺为党的七大制作了像章,进一步推动了毛主席像章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像章的制作迎来了新的高潮。1950年,上海银楼制作了金制像章,这枚像章工艺精湛,成为了当时的珍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像章的制作越来越精美,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到了六十年代,全国掀起了一股像章热。上至国家干部,下至普通百姓,几乎人人都佩戴毛主席像章。在这个时期,毛主席像章成为了人们表达对毛主席热爱的一种方式。

其中,解放军边防战士希望得到毛主席像章的故事更是成为了一段佳话。1966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边防战士希望得到毛主席像章的信件,这封信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响应。

全国各地纷纷制作像章,寄给边防战士,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对毛主席的热爱。

永远的领袖:深情的爱戴

在六十年代的像章热中,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像章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佩戴上,还体现在制作上。全国大量的工厂投入到像章的制作中,学校、机关、农村也纷纷组织起来制作像章。像章的制作数量之大,甚至对工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毛主席和周总理深知像章制作过热带来的问题,他们多次制止像章的过度制作。然而,由于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太过深厚,“像章热”始终居高不下。

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领袖,又制作了最后一批像章。此后,像章的制作停止了。但这些像章却成为了人们对毛主席的最后一份怀念。

1980年,中央决定回收像章,以支援工业建设。这一决定得到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但也有像孙继先这样的人拒不上交像章。他们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让他们无法割舍这些像章。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人们对毛主席的无限爱戴和敬仰。

结语

毛主席像章,是历史的见证,是深情的寄托。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见证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毛主席像章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信仰,成为了他们前进的动力。

虽然时光已经流逝,但毛主席像章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深情厚谊却永远不会消失。它将激励着我们后人,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阅读: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