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分享《2016年国际急救于复苏指南》中溺水救援的节选。
欢迎阅读、转发和分享,你的一个转发就可能让一条生命得救。
★溺水救援★
风马旗应急救援
气道管理
关于气道管理,文献研究证实,打开气道使氧气进入某些功能肺组织,并尽量减少气道吸入阻碍,是溺水复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挑战。同时,文献研究确认必须尽快通气。结果数据和专家意见证实,溺水复苏过程中打开和维护上气道有其特殊性,尽早实施人工呼吸(包括水中复苏)是安全有效的,而且在开阔水域对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来说是可行的。据推测,这对泳池环境中溺水复苏也是一个积极因素。
风马旗应急救援
吮吸
溺水情况下吮吸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但先实施复苏而后清理气道或肺部液体则已成为共识。发生吸水入肺后的一系列事件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吸入水包括喉痉挛、液体透过肺泡膜转移、表面活性物受损、肺不张、肺内分流和肺水肿形成。试图清理气道中的水没有必要,反而耽误实施心肺复苏。矫正血氧过低会引发呕吐,可能导致内脏或血管损伤。此外,口咽吮吸除了口咽液体外,几乎不能清理任何吸入物。最后,人们的普遍共识是,少量液体可以通过吮吸、腹部冲击或体位引流等方法从肺部清除,这是因为淹没后仅仅几分钟水就被吸入血液循环系统。尽管如此,有些溺水者呕吐物或颗粒物会堵塞气道,使复苏变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方法各异,但呕吐物或杂物如果妨碍气道管理都应予以清理。
溺水过程复苏
在溺水过程中,利用上腹部冲击法实施复苏可能会引起胃食管返流和随之而来的吸入性风险,并可能延迟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而造成情况恶化。试图利用腹部冲击清除气道吸入水分是多余的,而且具有潜在危险。研究显示不需要清除气道中吸入的水分。大多数溺水者只吸入少量的水,并且很快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因此不会对气管形成梗阻。所以,只有当气道被固体物完全堵塞时,才必须采用气道异物梗阻程序。
关于体位,证据支持尽量把溺水者呈标准侧卧位放置,头部下垂,以便水自动排出。体位应当稳定,胸部不要承受压力,以便方便和安全地把溺水者翻转到一侧和恢复仰卧。
文献研究表明,单个训练有素的急救员携带漂浮设备在浅水中实施人工呼吸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有效提高存活可能性。
证据和生理学机理证实,溺水复苏过程中溺水者需要达到生理氧水平,但没有研究证实溺水复苏时需要辅助供氧以达正常氧水平。发表的研究显示,伤病员吸入急救供气(16%氧)或室内空气(21%氧)可以达到正常生理血氧水平。但是,这些研究包括众多类型的复苏案例,并不完全是溺水案例。此外,在复苏中使用辅助供氧的研究表明,伤病员能够达到超生理血氧水平。这些研究及其他研究表明,超生理血氧水平会伴随着较差的神经系统预后。尽管这些研究的确表明复苏过程中使用辅助供氧存在不利后果,但这些研究不是输氧时间过长就是研究对象为非溺水者。尽管缺乏研究证据,有专家撰文指出,溺水相关案件需要氧气浓度较高,超过人工呼吸或使用无辅助供氧的球囊面罩呼吸器时的16%至21%。复苏相关文献和合理推测证实,溺水复苏过程中当务之急是打开气道通气。此外,其他复苏研究和合理推测证实,可以通过面罩对口呼气或使用球囊面罩呼吸器对口方式,让伤员获得生理氧气。不过,也有专家意见表示,在溺水复苏过程中需要救生员提供辅助供氧。
风马旗应急救援
预测溺水事件后果的预后因素
2015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审查了可预测溺水事件后果的预后因素的证据,如没水时长、溺水者年龄、水体盐度和水温。
关于年龄、盐度和水温对良好神经系统预后和存活的影响,有关证据质量比较低或互相矛盾。
关于没水时长,文献研究发现:
·对于短时间没水(少于五至六分钟),具有良好神经系统预后的关键结果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而存活的关键结果证据尚不充分。所有研究都指出,没水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神经系统预后会变比较差。所有研究都指出,长时间溺水者与时间短的溺水者相比,存活几率会比较低。
·对于中等时长的没水(少于10分钟),具有良好神经系统预后的关键结果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而存活的关键结果证据尚不充分。所有研究都指出,长时间溺水者与中等时长的溺水者相比,神经系统预后会比较差。
·对于长时间没水(少于15至25分钟),3个观察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神经系统预后的关键结果证据质量低,一个单一研究表明,存活的关键结果证据质量很低。没水时间少于20~25分钟与更长时间的没水相比,成年人和低体温儿童神经系统预后比较好。没水时间少于15分钟的案例整体存活率较高。
2015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的审查排除了在冰冷水体中长时间淹溺后依然具有良好预后的特殊和罕见案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