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榜样】墨香染岁月一支画笔绘就40年坚守人生——记东乡县“农民画家”陈文锦

东乡刘姐爱分享 2025-04-30 02:20:11

春日的东乡县河滩镇,山清水秀,风光旖旎。58岁的陈文锦在自家院落里,小心翼翼地将珍藏的画作拿出来。水墨丹青铺满了小院,微风拂过,《春染水库》里用“破墨法”晕染的水面泛起细碎光影,波纹仿佛活了过来;《麦浪深处》中以“积墨”技法层层描绘的远山微微晃动,似要冲破宣纸的边界。阳光穿过灼灼桃花,洒在画纸上,晕染出四十余载执着坚守的柔光。

“这是在河北石家庄画的,这张取景张掖临泽,这一幅来自夏河拉卜楞,这几本速写是我在东乡各乡镇画墙画时的作品……”陈文锦指着画作,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近些年,一本本、一摞摞的速写、国画与书法作品,记录着岁月的故事。从少年时对绘画的热爱,到天命之年仍难以割舍的执着,柴米油盐里的酸甜苦辣,都化作画纸上洇开的墨痕。

1992年,刚完婚的陈文锦收到河北省藁城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满心向往地踏上求学之路。课堂上的石膏像、油墨香的画册,曾让他以为握住了梦想。然而,半工半读的时光短暂而艰辛,因种种变故,学校停办,他的学业也被迫中断。无奈之下,陈文锦在当地找了份玻璃雕花图案设计工作,每月500元的收入,也让他第一次尝到了绘画带来的“甜头”。谈及往事,他仍难掩怅惘:“那是我离画画梦想最近的一次。”

四十载春秋,陈文锦经历过庄稼歉收的焦虑,外出打工的艰辛,也承受过供养全家的经济压力。生活再艰难,他始终保持着作画的习惯。“最困难的时候,老伴劝我别画了,泥瓦匠手艺那么好,不如多打几份工。”陈文锦笑着回忆,“可只要一拿起笔,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如今,他的坚持终于赢得家人的理解,儿子主动为他添置画材,小孙子也跟着爷爷学书法。

在村民眼中,陈文锦是个“奇特”的人。别家农具房堆满杂物,他却腾出空间做画室;别人农闲时打牌消遣,他却沉浸在水墨丹青的世界里,而且画还不卖钱。多年来,他的作品从简单临摹,逐渐形成独特的乡村写意风格,记录着时代变迁中的田园风光。

翻着厚厚的画册,陈文锦说道:“我画的都是身边的景、熟悉的人。农家屋顶的炊烟、麦苗上的露水、工友额头的汗珠,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样子。”从90年代的土坯房,到如今的新农舍;从修建中的刘家峡大桥,到欣欣向荣的布楞沟村;从游人如织的东干码头、唐汪杏花节,到高楼林立、厂房栉比的达板镇,每一幅画都是东乡发展的鲜活注脚,每一笔都透露着他对家乡和生活的无比热爱。作为早期临夏州美协会员、东乡县美协书协会员,陈文锦收获了许多省州画展邀请函和荣誉证书,但他更珍视绘画带来的精神滋养:“我初中都没毕业,也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画画只是从小的爱好,也是我理解生活、珍藏美好的方式。”

春日的水库,氤氲雾气中,绿柳轻拂水面,鸭子欢快游弋。背着画册、扛着锄头的陈文锦来到岸边,坐在老位置上专注作画。左手握狼毫笔,右手轻捻画纸,目光反复丈量远处山色:“画山水讲究‘三远法’,这水库的平远之景最是难画。”他的目光掠过水面,笔尖悬在半空停顿片刻,才轻轻勾勒出对岸若隐若现的山峦。“水面要留白,这空白处既是水波,也是天地。”他笔下“计白当黑”的巧思,让水墨与留白共舞,画面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夕阳西下,陈文锦将画具仔细收进布袋,锄头在肩头与画册碰撞出轻微的声响。四十年光阴,他用一支毛笔,将东乡的山水化作水墨长卷。这些浸透汗水与热爱的作品,不仅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是一位农民画家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在他的笔下,水墨晕染的不仅是山水,更是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热爱。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为他的人生增添诗意,也为乡村文化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记者:高建义 杨孝辉

0 阅读:0

东乡刘姐爱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