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军区司令回家乡,老妈大街扇耳光:你不是学打铁的吗?

浩初说 2024-12-28 12:15:56

前言

在革命年代,有太多“要革命,不能顾家”的故事,贺健便是其中之一。

1952年,阔别家乡二十余年的贺健终于得以回乡探望老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周遭的景致依旧熟悉如初。

可当他在见到老母亲的那一刻,却被母亲直接甩了一记响亮的耳光,紧接着,母亲当街质问道:

“你当初不是学打铁吗?”

这一声质问,饱含着老母亲无尽的辛酸,也道出了革命年代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为了革命改名换姓

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贺健并非其本名,他原本的名字叫做喻安良,如今,除了他的故乡人,知晓“喻安良”这一名字的人已是寥寥无几。

当年,贺健被党组织委以重任,前往山西开展友军工作。为了更有效地推进革命进程,同时保障自身安全,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贺健。

任务完成后,贺健并未将名字改回,而是继续沿用了这个名字,甚至他的子女也都随之姓了“贺”。

1935年6月,贺健接到了一项任务——护送张国焘前往两河口开会,而他之所以被选中执行这项任务,还得从不久前的一次事件说起。

一日,徐向前等领导外出视察,身边的警卫员大多紧随首长身后,负责保卫工作。不过,只有贺健不同。

当首长即将经过一片茂密的树丛时,贺健迅速上前,在前方的树丛和草垛周围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探查,在确保没有危险后,才让徐向前等人前行。

当时,张国焘就注意到了这位警惕性极高的警卫员,他赞叹道:“那么一大群警卫员,就他有警卫意识!”

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上午,贺健来到毛主席的住处,寻找张国焘。只见毛主席热情地招呼道:

“快来!快进来吃饭!”

里面坐着的,还有朱德、周恩来、董必武等人,这是贺健第一次独自面对这么多领导人,紧张的不由得手心冒汗。

在向领导人一一打过招呼后,毛主席继续邀请他留下来吃饭,但贺健却婉拒道:

“部队有纪律,不能随便听首长们的谈话,我还是到外面等着吧。”

说完,贺健便退出了房间。值得一提的是,贺健与陈赓之间还有着一段交情,他曾不顾自身安危,舍命救下了陈赓。

1931年,贺健被调到徐向前身边担任警卫员,对于这项调任,贺健心底里其实是不大情愿的。

他当年参军,就是为了能上战场、杀敌人、保家卫国,若当警卫员的话,就不能冲锋在一线了。

不过贺健也明白,这是组织上对自己的信任,况且作为一个军人,必须要服从命令。

在“潢光战役”中,徐向前和陈赓在坡上观察战斗形势,而贺健则默默地站在他们不远处的左后方,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正当两人聚精会神地讨论着战况时,没有注意到左侧一颗炮弹正向着这边袭来。

贺健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他毫不犹豫地跨步上前,一把将两人推下了山坡,而自己却被炮弹的气浪狠狠地掀飞了几米远,当即陷入了昏迷。

当贺健再次醒来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自己的伤势,而是急切地询问两位首长的情况:“首长,你们没事吧?”

“没事没事,幸亏有你在,不然我和徐总指挥,保不齐就要去见马克思了!”

两人再次相见时,已是在两河口会议期间。贺健惊讶地发现,陈赓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于是,他迅速筹备了一些大米、肉和衣物等物品,给陈赓送了过去。

有一次,李特在给学员们上课时,发现大家都边听边认真地做笔记,唯独贺健一人端坐在那里,本子上空空如也。

李特心想,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课怎么能不做笔记呢?于是他当即训斥了贺健。贺健却回答:

“报告教官,你讲的我都已经记在心里了!”

“好!那你现在就给我背一遍,倘若背错一条,我就‘枪毙’你!”李特严厉地说。

只见贺健将课上所讲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事后才得知,原来贺健早年没有上过学,根本不会写字,但他的记性却出奇地好。

纵观贺健的战斗生涯,不难发现,他打的几乎都是硬仗、恶仗:在马头镇之战中,贺健率部歼灭了三百余日伪军,缴获了二百余枪支及万余发的子弹;

紧接着,他又在短短5天时间内,连续攻克了十几个据点,而郯城守军一听“老四团”(一一五师教导二旅第四团)的威名,吓得抱头鼠窜,弃城而逃,郯城不战而胜。

护麦归来再成亲

1942年6月1日,“老四团”机关驻地里,洋溢着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这一天,是团长贺健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他的大喜之日。

一大早,贺健便穿上了崭新的军装,牵着一批枣红马,前去接新娘子。

返回的途中,贺健的目光不时落在妻子杨洪昭身上,那份喜悦,让周遭的空气都似乎变得甜蜜起来。

杨洪昭感受到丈夫炽热的注视,脸颊上泛起了红晕,她朝着马屁股上抽了一鞭后,马儿腾空而起,很快就把贺健甩在了后面。

不久,这对新人便抵达了团部驻地,婚房被布置得朴素而温馨,那是一间老乡的屋子,墙壁上高悬着毛主席与朱老总的画像;

窗户上,贴着大红的“囍”字,桌上则摆放着花生、红枣等,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浓浓的喜庆氛围。

尽管条件有限,但这份简单中的甜蜜,让团部的每个人都为这对新人的结合高兴不已。

上午十点,婚礼正式开始,主婚人吴岱开始发言,还没说两句,只见一位战士满脸焦急地跑了进来,众人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详的预感。

“团长!发现一股由两百多日伪军组成的队伍,正驾驶着大车,在五里外的村庄进行扫荡!”

原来,这一时期正好是麦收的季节,村民们一个个的都兴高采烈的磨镰备磙,准备抢收,却不知,暗处的日伪军也在蠢蠢欲动。

“看来,敌人这是要抢占先机了。全体集合,出发!必须把敌人打回去!不能让百姓们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敌人抢走!”贺健说道。

可这婚礼进行到一半,就这样丢下新娘子,这婚礼......

任凭旁人如何劝阻,贺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先国后家,保卫人民的安全高于一切。

随后,贺健便率部冲了过去,这一仗,战士们的士气格外高涨。大家都知道团长丢下婚礼就来了战场,说什么也要打好这一仗,作为给团长的新婚礼物。

在“老四团”的猛烈攻势下,敌人仓皇逃窜,连抢割小麦的时间都没有,只能狼狈地撤回据点。

而我军则乘胜追击,迅速包围了敌人的据点,封锁了所有出口,彻底切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得知“老四团”的到来,乡亲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纷纷动员起来,加班加点抢收小麦。

经过连续七天七夜的奋战,五千多亩的小麦终于被全部收割完毕,确保了丰收的果实没有落入敌人之手。

直到这时,贺健才带着胜利的喜悦返回团部驻地,与杨洪昭完成了那场被战火打断的婚礼。

一张相片母子情深

新中国成立后,贺健终于得以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回乡看望母亲,这一别,竟是二十多个春秋,也不知母亲在故乡的日子是否安好。

正当他满心欢喜地规划着回乡时,朝鲜战争爆发了。他明白,为了大局,为了更多家庭的安宁,他必须舍小家为大家。

就这样,贺健再次入朝参战,回乡的计划再次被搁置。直到1952年,贺健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家乡。走在乡间的小路,周遭的景致依旧是那样的熟悉。

而母亲,在得知儿子即将归来的消息后,不顾自己年迈多病的身体,执意拄着拐棍,颤颤巍巍地前来迎接。

在见到老母亲的那一刻,母亲直接甩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紧接着,母亲的声音颤抖着质问道:

“你当初不是学打铁吗?”

这句话里,饱含着老母亲无尽的辛酸,也道出了革命年代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说话间,母亲的眼中早已噙满的泪水,贺健又何尝不是泪流满面,母子俩紧紧拥抱在一起。

原来,当年为了不让母亲担心,贺健曾谎称自己外出学打铁手艺,实则早已参军干革命去了。

实际上,早在贺健在鄂豫皖地区做民运工作时,母亲就已经隐约感觉到了儿子似乎在做些别的什么事,但她并未点破。

自打儿子离家后,母亲就时常挂念着他,同样的,贺健也思念着年迈多病的母亲。

那些年,每当战事稍有停歇,贺健都会给家里寄去平安信,还会附上自己的一张近照和“打铁”赚来的一元五角钱。

所谓知子莫若母,贺健虽极力隐瞒自己在外征战,但母亲又怎会不知?

那会儿,红安县早已沦为敌占区,日伪军天天盘查,四处抓捕革命志士,甚至就连“闹红”家属也不放过。

而母亲便将这些珍贵的物件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用油布包好,藏在了墙壁的裂缝中,以防被敌人发现。

如今,母子俩再次相聚,母亲拿出了铲子,将那些尘封的记忆一一挖掘出来。看着那些泛黄的相片和斑驳的钱币,贺健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

在分别的时刻,母亲将这两样物品郑重地交到了儿子手里,并嘱咐他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为老百姓谋福利,贺健含泪点了点头。

贺健共有8个子女,在回忆起父亲时,儿女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严格。家中没有一个孩子不怕他的。

一次,贺健午饭过后,回到房间去睡午觉,两个孩子也正是淘气的年纪,午饭后不睡觉,在床上蹦来蹦去,打闹玩耍。

巨大的动静直接吵醒了贺健,贺健大怒,当即拎着个木棍就找了过来,父子间开启了一场“你追我赶”的追逐游戏。

对于年幼的孩子们来说,贺健是一个严格的、不苟言笑的父亲,家里谁也不敢忤逆父亲。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渐理解了父亲的用心良苦,他们发现,这个家其实大部分都是由父亲在管理,许多琐事也是经父亲之手。硬汉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细腻的心。

结语

贺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充满奉献与牺牲的一生。

参考资料

贺健. 红安网

盘点:31位曾经改名换姓的开国将军.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贺健将军在大连“沉默是金”40年. 大连日报

沉默将军贺健. 马晓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