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连鞋子都卖不出去的人,竟然能靠直播年入百万?这听起来像个段子,但它就真实地发生在一对草根夫妻——肥娟和她老公身上。他们既不是大城市的网红,也没什么夸张的才艺,更不懂那些花里胡哨的直播“套路”。但就是他们,用一套看似平平无奇的方式,把一手小本生意做成了草根传奇。
肥娟和她老公早年在云南一个小学旁开了一家童鞋店。位置不算差,学校门口人来人往,他们满心想着,靠这家小店总能挣口饭吃吧。但现实就像当头一棒,两年下来,鞋店不仅没赚到钱,还赔了不少。最离谱的是,他们还曾试着用直播为鞋店带货,结果一天直播四小时,屏幕前的人不是“路过”的就是“捧场”的,最后只卖出去了一双鞋,利润连电费都抵不上。
那时的肥娟特别绝望,天天跟她老公念叨:“咱是不是干啥啥不成啊?”这话听着扎心,但谁创业没遇过这种事呢?梦想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们意识到,传统的经营方式不灵了。肥娟后来回忆:“没流量,靠啥都白搭。”
童鞋店关门后,两人手头剩下的钱也不多,开始盘算下一个出路。恰好,那段时间经常有附近的小学生跑到他们的店里串门,问他们是不是要开小吃店,还满怀期待地提了一堆意见:“卖火鸡面吧!薯条也要有!”孩子们的热情让夫妻俩动了心思,索性咬牙开了一家小吃店。
为了让这些孩子“消费得起”,他们定下了超接地气的菜单:火鸡面1块钱,薯条2块钱,鸡柳3块钱——这价格放在今天听着就像开玩笑,哪家小吃店敢这么不计成本?可肥娟夫妻觉得:“孩子兜里就那么几个硬币,我们要的是人气,赚个热闹。”没想到,这样的“傻方法”真把人气带起来了。
学校门口的孩子三三两两地来捧场,成了他们最忠实的顾客,也给店铺积累了不少口碑。
有了人气后,肥娟夫妻开始琢磨直播。他们不再试图像卖鞋时那样拼命吆喝商品,而是决定“先陪大家玩起来”。比如有一次,他们在直播间搞了个“鸡柳改良计划”,问观众觉得怎么做更好吃。结果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有人说加点辣,有人说多放点调料,夫妻俩一股脑地全试了,最后“改良版鸡柳”咸得离谱,谁都吃不下。
这本该是个糟糕的尝试,但直播间的观众却被夫妻俩的真实和幽默逗得哈哈大笑,粉丝反倒越聚越多。
肥娟在镜头前憨憨一笑:“这次咱家鸡柳失败了,下次保证不整这么离谱!”她的自嘲,观众买账了——他们没把自己当“主播”,反倒成了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忙到店铺打烊后,夫妻俩会打开直播,坐在镜头前数当天赚的钱。没什么花哨的场景,也没有那种“大主播”特意营造的浮夸感,观众看到的,只是一对普通夫妻把一块块零钱摆在桌上,说着他们今天卖了多少份鸡柳,遇到了哪些有趣的客人。
这种真实感特别打动人。相比那些为了流量拼命表演的主播,肥娟夫妻的“数钱直播”让人觉得特别轻松、亲切。
有个粉丝留言说:“这才是普通人奋斗的样子,看着看着就觉得日子还有希望。”他们也没想到,这些随性的小事竟成了直播间的核心亮点。
肥娟夫妻的直播,不推销商品,只是记录他们的日常。厂商要上他们的直播间,必须刷礼物购买广告位,而不是让他们在直播间里喊破嗓子吆喝。换句话说,他们的流量变成了一种“广告服务”,而不是直接卖货。
这种“货带主播”的模式在当时非常罕见,甚至有些反常规。可它正好解决了夫妻俩不擅长吆喝的问题,同时让厂商、观众和他们自己都得到了好处——厂商有了曝光,观众看得舒服,夫妻俩也多了收入来源。
这种多赢的模式,不仅给他们打下了直播带货的独特招牌,还成了很多小主播学习的范例。
肥娟夫妻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实背后有深刻的道理。他们从失败的鞋店到成功的小吃店,再到别出心裁的直播方式,每一步都走得接地气。尤其是在流量至上的直播时代,他们并没有刻意追求夸张效果,而是把重点放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上。
失败不可怕,怕的是不敢尝试、不敢改变。肥娟夫妻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机会其实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它。你能走多远,不在于你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有多真诚、多坚持。
肥娟夫妻靠着真实和坚持,走出了一条看似普通却很独特的路。他们的故事也许没有光鲜亮丽的开头,但却让人看到,生活里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在为未来铺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