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再曝黑幕:实名制下的虚拟号码,为何沦为骚扰电话?

艾评趣事 2025-03-17 05:19:35

深夜,你的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温柔的女声:“您好,我们是XX口腔医院,现在种植牙有优惠……”你或许不知道,这通“贴心服务”的背后,竟是一台AI机器人操控的骚扰电话产业链。2025年央视3·15晚会再次撕开这条灰色产业链的遮羞布:电话卡实名制推行多年,虚拟运营商发放的“小号”却成了不良商家的法外之地,AI技术更让骚扰电话“进化”到真假难辨的境地。

AI外呼+虚拟小号:骚扰电话的“完美组合”

调查显示,骚扰电话产业已形成完整链条:外呼公司通过虚拟运营商购买以16、17开头的11位“小号”,这些号码无需实体卡和实名认证,成为逃避监管的“隐身衣”。更可怕的是,AI技术被滥用——真人录音合成语音、智能关键词触发话术,让机器人能24小时不间断拨号,甚至根据用户回答实时切换话术,伪装成“真人客服”。

例如,智优擎网络科技为某口腔医院定制的AI系统,每句话都绑定触发关键词,用户一旦询问价格,系统立刻切换至促销话术,最终将潜在客户转接至人工坐席完成交易。这类技术使骚扰电话识别率骤降,消费者防不胜防。

黑灰产业链:偷数据、买小号、玩“猫鼠游戏”

骚扰电话猖獗的背后,是个人信息非法获取与虚拟号码的“双向奔赴”:

1. 数据窃取:云企智能、绿信科技等公司通过爬虫技术偷取短视频平台用户电话、微信,甚至实时监控同行直播间数据截流。

2. 小号供应:虚拟运营商批量出售未实名“小号”,外呼公司以每条线路年费约1万元的成本,轻松规避封号风险。

3. 技术规避:采用“打显”技术伪装本地号码提升接听率,投诉后迅速更换小号或申诉解封,形成“打不死的小强”模式。

监管难题:实名制为何“形同虚设”?

尽管《民法典》明确规定未经同意拨打营销电话属违法,但技术漏洞让监管举步维艰:

虚拟运营商责任缺失:部分虚商为追求利润,放任小号流入黑产市场,实名制审核流于形式。

平台数据监管失守:黑产公司伪造资质注册企业账号,突破平台防护窃取数据,甚至利用运营商三网通信数据实时获取用户信息。

违法成本过低:外呼公司被投诉后仅需更换号码即可继续运营,而每条线路的年成本仅万元,利润远高于风险。

重拳整治:能否终结骚扰电话乱象?

晚会曝光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连夜行动,责令基础运营商关停涉事线路,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对飞鸽传书等企业展开调查,上海销氪等被点名公司紧急自查。专家指出,根治乱象需多管齐下:

1. 强化虚商监管:对虚拟运营商实行“穿透式”审查,确保小号100%实名制。

2. 技术反制:运营商需升级AI识别系统,实时拦截异常呼叫模式。

3. 严惩数据黑产:对非法窃取个人信息的企业追究刑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

结语:实名制不该是“纸老虎”

电话卡实名制的初衷是保护消费者,但虚拟号码的滥用却让其沦为笑话。当技术成为作恶工具,监管必须比黑产“跑得更快”。我们期待,这场由315掀起的风暴,不仅能关停几家企业,更能从根源上重构通信安全的防线——让每一通电话的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而非一串逃脱监管的数字。

(本文综合自央视3·15晚会及相关部门通报,部分企业名称已隐去)

0 阅读:6

艾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