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还没建立,一个老中医就大胆预测了百年的中国,当时民众都讽刺他,就连鲁迅都怒批:
简直是胡说八道!

没人把这位老中医的话听进去,但实际情况却是,这句预测在如今竟然全都得到了应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老中医究竟预测到了什么?鲁迅又为何会怒斥他在胡说八道?

这个老中医不是别人,正是陆士谔。
提到陆姓,不知大家会想起历史上的哪位人物呢?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三国年间,曾经火烧连营,破灭了汉室复兴最后希望的陆逊、陆伯言,而这位江东名士便是陆士谔的先祖。
不知是不是遗传了他的智商,往后千年,陆家的才子佳人可谓是层出不穷,甚至到了晚清也是一样。

陆士谔的家庭称得上一句书香门第,长辈要么是文人雅士,要么是朝廷官员,还是直到父辈时才总算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逐渐中落,当然了,这也就是他没有从文反倒是选择从医的原因所在。
在陆士谔小的时候,家里的条件怎叫一个困难了得,父亲只是一个秀才,向上考了数次皆以失败告终,花光了家里仅剩的积蓄,又没有什么赚钱的手段,那几年父子俩甚至险些饿死街头。
无奈,为了生存下去,年幼的陆士谔只好放弃了学业,转头来到街上自谋活路。
这期间只要能赚钱,陆士谔什么活都干过,例如跑堂打杂、红白事情、看风水看面相等等等等,还是直到后来,一处医馆老板与陆家有旧,这才把他接了过去,让他当一个学徒,一边打杂一边学习诊脉抓药。

而幸运的是,陆士谔还真的有当医生的天赋,医术古方他看几遍就能记住,强大的逻辑性更是让他能够迅速分析出病因、病情,并且对症下药。
借此,没过几年陆士谔就出师了,不仅如此,靠着多年的积攒,他还开了一家小诊所。
只是让许多人都没想到的是,自己当老板后,陆士谔反倒是懈怠了不少,不去宣传也就算了,开业时间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干不干活完全看他的心情。
本来,一个年轻的大夫街坊邻居就不怎么信任,再加上这幅懒散的模样,愿意光顾诊所的人就更少了。
对此相信一定有许多人感到诧异,不明白陆士谔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荒废人生呢?
其实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只因陆士谔染上了“书瘾”,迷恋上了各种志怪小说,不仅不分昼夜抱天看,自己偶尔还会进行创作,在家没日没夜的构思、写书。
就这么一心二用了好几年,还是直到成婚后,陆士谔才总算收敛了一些,出于对妻子的爱,为了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放弃了自己的热爱,开始一心一意的工作赚钱。

按照这种情况,如果不出意外陆士谔恐怕今生今世都和名医、小说家沾不上边,但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就在1915年,一场变故突然发生了。
当时,陆士谔的妻子患上了重病,具体什么病不知道,反正很难医治,见此情形,身为医生的他急得是焦头烂额,疯狂的翻阅书籍、尝试药方,想要挽救爱人的生命。
可很遗憾,妻子终究还是去世了,这件事对陆士谔的打击很大,先是颓废了一阵,整日茶不思饭不想,随即更是将责任全都揽到自己身上,认为正是自己的医术不精才没能救活心爱之人。
一般人这么想,恐怕就会陷入死胡同,想不开自寻短见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陆士谔却不然,这反倒是激起了他的斗志,让他开始疯狂的专研医术。
而事实证明,有志者事竟成,多年苦学之下陆士谔还真的取得了成功,不仅自己掌握了一手出神入化的医术,救活了无数九死一生的患者,甚至还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写成了多本书,例如《医学指南》、《加评温病条辨》等等十余种。
靠着这些书,无数病患获得了新生,医学界也对陆士谔愈发佩服,当然了,这也就是他荣获名医称号的原因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已经在医学界打响名号,为何后来陆士谔竟会再度回归“老本行”,干起了写书创作的行当呢?

晚清名医陆士谔大胆预测百年后的中国,鲁迅却怒斥4个大字:
胡说八道!
陆士谔年少成名,所有人都觉得,陆士谔将会在医学大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进而放弃之前写书的爱好。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等到发现自己的才华已经到了极限,撰写的医书已经足够悬壶济世之际,陆士谔果断放弃了对医学的钻研,并在休息了一阵后重新拾起了自小的爱好。

就这么说吧,都说干一行爱一行,可陆士谔却是个例外,无论成就几何,自始至终他的最爱也依旧是写小说。
对此,医学界一阵哀鸣,反观他广大的书迷朋友却是直呼“过年了”,要知道,自打创作以来,陆士谔可是写过不少好书,就比方说《精禽填海记》、《鬼国史》、《清史演义》等等都是如此。
这一系列的志怪神话、历史故事,很快就收获了大量忠实的读者,只是在这其中也有例外,例如那本引发了巨大争议的《新中国》便是如此。
这本书主要讲得就是陆士谔对四十年后中国景象的预测,脑洞极大、思路也很清晰,不知道的还以为他真的去过未来世界呢。
这里博主便为大家节选几个著名的片段,首先是:
没有侵略者、军阀和租界,百姓安居乐业,高楼大厦遍地都是,中国话成为了世界语言,工人农民各个过上了好日子。
其次说的则是未来的中国将会成为一个比西方更加繁荣的国度,工业水平十分发达,尤其是上海,在黄浦江两岸将会建起一座巨大的钢铁桥梁,在市区将会举办一场规模空前的“万国博览会”,用电驱动的车辆甚至可以通过地下的隧道到达各处。
诸如此类的预测还有很多,对此,如今的国人相信都会感到震惊,因为陆士谔说的几乎分毫不差,虽然六十多年前还没实现,可在百年后却全都成为了现实。

新中国早已没有了军阀、租界,同时也打跑了一切侵略者,高楼大厦遍布全国各个城市,黄浦江大桥有了、世博会也真的在上海举办了,地铁出行司空见惯,人民群众更是过上了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好日子。
见此情形,不少人甚至一度认为陆士谔是一个“穿越者”,就算没有亲身抵达,也必定是神游到了未来,倘若不是这样又岂能预测的这般精准呢?
但在博主看来,这也不过是戏谈罢了,原因很简单,人是不可能创造出认知以外的东西,而他的想象完全是基于现实!
无论是钢铁大桥、高楼大厦,还是地铁、万国博览会,在上世纪初都已经在西方实现,这一点博览群书的陆士谔肯定知晓,所以,他的想象也不过是基于中国超越西方的美好愿景罢了。
这种行为在清末民初之际十分常见,一边是贫穷落后,惨遭欺压剥削的祖国,一边是强大、发达、富裕的列强,相信任谁都会产生联想,认为未来的中国发展方向定会和西方一样。
按理来说,陆士谔既不是首例,也没有不切实际,不应该遭到外界的围攻,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本《新中国》一经发表便立刻遭到了舆论的群起攻之,就像开头说的那样,老百姓说他是异想天开,甚至鲁迅先生都认为他是在胡说八道,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晚清名医陆士谔大胆预测百年后的中国,鲁迅却认为他是在胡说八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这一切不过是一场误会而已。
鲁迅先生最初了解到这本《新中国》的时候,并不是亲眼所见,而是道听途说,不知是在朋友,还是民众口中,他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版本,大致意思就是讽刺陆士谔。

又是说他不务正业,明明是医生却写起了小说,又骂他不切实际,以如今中国的情况短短四十年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总而言之就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不信任陆士谔的专业性,觉得他是医生出身,之前写书写得也都是志怪小说,与国家发展、国际局势毫不沾边,另一方面则是书中内容与现实差距太大,一边是饿殍遍野、饱受欺凌,一边是高楼大厦、安居乐业。
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中国若想达到陆士谔口中的盛世,没个一二百年都是断无可能的。
再加上当时的很多人并不了解西方的发展,这才武断的认为陆士谔的预言是异想天开。
而鲁迅先生也正是在这些负面评价的影响下,这才先入为主的对陆士谔以及这本书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认为此人完全就是信口胡诌,书中的内容根本就没有现实依据。
其实这也不怪鲁迅,实际上四十年后的中国也确实没有达到这种高度,还是直到百年后才渐渐追赶上了西方的脚步,这么看来,陆士谔被骂也并不冤枉。
而在鲁迅先生的带头评价之下,陆士谔的风评可以想象,瞬间就从之前的知名作家变成了饱受争议的“小丑”,许多读者和文学家都跟风对他进行了抵制、讽刺,不过所幸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

后续,随着舆论的愈演愈烈,鲁迅也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待听到一些正面评价之后,感到奇怪和不服的他亦是亲自购买了一本《新中国》原著,并一板一眼的阅读了起来。
而这不看不知道,一番品鉴之后鲁迅竟然直接入了迷,津津有味的看了许久,看完之后更是意犹未尽,显然,他这是被陆士谔的脑洞和文笔深深吸引了,与此同时,他的心中也不免生出了悔意,认为是自己看走了眼,居然没有亲眼所见就冤枉了一个出色的文学创作者。
一般人如果遇到这种事,或许会保持沉默,假装无事发生,毕竟谁又愿意承认自己被“打脸”了呢?但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正是因为他那敢于对抗不公、敢于为人民群众发声的骨气,这样的人又怎会局限于区区名声,就去冤枉一个无辜的人呢?
因此,没过许久鲁迅便上演了一出公开道歉的戏码,直接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很简单,其一是收回了自己之前的错误评价,并重新评价称,这本《新中国》是当世罕见的优秀先进作品。
其二则是希望大家能够亲自阅读一下这本著作,不要受限于当下的环境,一切皆有可能,完全可以大胆的畅想未来。
闻听此讯,一时间国人是既好奇又愧疚,而陆士谔的风评也很快迎来了逆转,不少人更是读懂了他书中的深意,开始为将来中国的崛起努力奋斗。
虽说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人都没能见到这一天的到来,但显而易见,如果不是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又岂能有现在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