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奇人靠种菜、养鱼年入3600万,养鱼不用换水,种菜不用施肥

史海小记 2024-09-14 10:30:28

上海市中心,寸土尺金的位置居然有人买下了800亩地养鱼住地,并且他还不换水不施肥,他还能年入3600万。

原来,这种耕种方式被称为“复合式耕养”。

这种耕种方式的创始人又是谁呢?他又是怎样靠养鱼种地赚到3600万的呢?

2004年的上海,一个来自安徽农村的年轻人背着简单的行李,兜里揣着仅有的800块钱,踏上了这座繁华都市的土地。

他叫刘永军,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改变命运的决心。

刚到上海的刘永军,像千千万万个北上广深打工的年轻人一样,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他先后在工地搬过砖,在餐馆端过盘子,甚至还做过保安。

虽然工作辛苦,收入微薄,但刘永军从不抱怨。他知道,这些经历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能让他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积累工作经验。

三年时间过去了,刘永军不仅存下了一笔钱,还学到了不少技能。

他觉得是时候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了。凭借着在工地积累的经验,他决定成立一家园林技术公司。

公司成立初期,刘永军白天跑业务,晚上学习专业知识。他的勤奋和专业态度很快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短短几年时间,他的公司就在上海站稳了脚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园林公司。

眼看事业蒸蒸日上,刘永军却没有满足。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上海郊区的蔬菜供应情况,发现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说干就干,刘永军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园林生意,转而投身郊区种菜。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刚开始种菜时,他忽视了市场调研,种出来的蔬菜卖不出好价钱,甚至还赔了不少钱。

这次失败让刘永军意识到,农业也是门学问,不是想当然就能成功的。他开始认真研究本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调整种植品种和方式。

慢慢地,他的蔬菜开始受到欢迎,生意也越来越好。

这种将鱼类养殖和蔬菜种植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简直是一举多得。

刘永军被这个想法深深吸引,决心一定要把它搞明白。他四处拜访专家,查阅大量资料,甚至自掏腰包去国外考察学习。

回来后,他立即着手实践,但很快就遇到了难题:鱼类存活率低,蔬菜生长状况不佳。

但刘永军并没有气馁。他一遍遍地调整水质、改良饲料、优化种植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改进,他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

不仅如此,他还发明了独特的鹅卵石种植法,进一步提高了种植效率。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刘永军引入了物联网监控系统。

通过手机App,他可以随时查看鱼塘和菜地的各项数据,及时调整生产参数。这套系统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产品质量。

为了稳定销售渠道,刘永军主动与周边的餐厅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他的蔬菜和鱼类因为新鲜健康,很快成为了不少高档餐厅的首选食材。同时,他还将农场打造成了观光农业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刘永军深知,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他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不断优化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让他的农场始终保持着技术领先优势。

随着事业的成功,刘永军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积极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教授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时,刘永军第一时间组织员工为医院和社区捐赠蔬菜。

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帮助其他农户解决滞销问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回首过去的二十年,刘永军感慨万千。从初到上海时的懵懂青年,到如今的成功企业家,他经历了太多坎坷与挫折。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同时,他也在积极探索其他环保、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希望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刘永军看来,创业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有行动,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刘永军这样的创业者,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

城乡经济网

0 阅读:79

史海小记

简介:史海遨游,古今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