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将情人送给她的钱,兑换成黄金,拿在手中去了母亲的家里。她重重地把二两黄金塞到母亲手里,说:这么多年花你的钱,我一直过意不去。
这段张爱玲和母亲的事迹,在后人看来是饱受争议的,母女之间为什么金钱算的这样清楚?
(一)出生富足
张爱玲的父亲是李鸿章的外孙,在张爱玲的奶奶出嫁时,外祖父给了她三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生怕女儿生活委屈,钱不够用。
父亲从出生起,吃穿不愁,财富享用不尽。张爱玲的奶奶希望父亲可以走读书科考之路,父亲也很聪明,从小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
等到父亲年龄渐长,终于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晚清政府被推翻,两千年的科举制度而宣告终结。父亲穷极一生所学的东西,没有任何用途,踌躇着,等待着,却不知前途在哪里。
父亲在日益萎靡的生活中,逐渐沾染上了赌博、吸食鸦片、嫖娼等恶习。吃穿用度依旧奢华无比,既不工作,也不考虑投资,只是坐吃山空。
黄逸梵是他的妻子,黄逸梵的父亲总管广西省的盐官,财富无法估量。黄逸梵本是他的妾所生的孩子,毫无地位,但是由于嫡子意外去世,一家子家产全部落在黄逸梵的身上了。
这个家庭的整体官阶很高,家产富裕,张爱玲就诞生在这里。看起来雍容华贵,实则满目疮痍,岌岌可危。
(二)处境艰难
母亲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人,她朝气蓬勃,对事物有着自己想法和探索之心。结婚后不久,她生下了孩子,没等孩子长大,她就急匆匆跟着小姑子去国外游玩。
在外国,黄逸梵见了各种新奇的人或事,工业的发达,服装业的新潮,人们思想的开放,都让她吃惊不已,但是心向往之。
父亲开始催她回国,母亲回家后,开始对整个家庭不满,看不惯父亲懒散不作为,不喜欢国内压抑的气氛,很快提出了离婚。
当时的张爱玲,有两个选择,可以跟随父亲过着吃穿不愁的生活,也可以选择跟随母亲继续生活。父亲对继母言听计从,对张爱玲又大又踹,孩子不堪重负,只身前往母亲,哭着说要和母亲生活。母亲却很冷淡,让她自己想清楚。
母亲黄逸梵周围环绕着很多外国男人,母亲是优雅而又考究的,就连地毯都要坚持铺毕加索名画样式的,梳妆台更是自己精心设计,独一份的。
由于当时战争频繁,母亲手里古董被炸碎,其余古董也无法尽快脱手,父亲也不愿支付赡养费。母亲俩的而生活水平迅速陷入窘境。
张爱玲在很小的时候,就很有金钱观念,和小时候遭遇到窘迫是分不开的。母亲也并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只是对艺术有着很高的修养,在吃穿用度的精致,让这个家的生计一日不如一日。
(三)贵族教育
母亲对张爱玲说,以后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条是好好读书,一条是精心打扮尽快嫁人。张爱玲选择了读书。
母亲送她去读了最好的贵族学校,接受最新式的教育。即使在家休息的时候,也需要接受老师的礼仪教育,如何走路优雅,如何露出最好看的笑容,走路先卖出哪只脚,事无巨细,都要重新接受新式教育。
母亲想要把她打造为新式名媛淑女,一小时的高级私教课程,高达一百元,母亲这笔钱花起来毫不计较。母亲的着装也是依照世界的流行趋势,在当时的中国是超前的,张爱玲最初对美的感知也来源于母亲。
但是,张爱玲并没有什么零用钱,在母亲住奢华酒店时,她不得已去和别人拥挤在学校潮湿的宿舍,只为省一些生活费。
张爱玲很小就显示出很高的艺术天赋,她喜爱听古典音乐,对待巴黎时装秀也是念念不忘的。在她写作的文章中可以看出艺术通感手法的使用。
蚊子血倒影在墙上,这样的色彩感和生活化的搭配,看似随性,不拘一格,实则是来源于平凡生活的艺术化再现,将一些普通细微的琐事,加以情感化,是整体文章更加浑然天成。
张爱玲喜爱古典文学,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又精于西方现代艺术。在中西方文化的渗透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性格特征和文学风貌,这些都源于母亲对她的独特的教育和沉默深刻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