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将于2月23日举行,大选决战一触即发。为赢得更多选票,德国各党派“寸土必争”:除了在移民、经济、民生等关键议题上进行搏杀外,也要在外交政策方面一较高下。
在这样的争论中,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德国各党派如何看待对华关系,它们奉行的“中国政策”有何不同?
从各党派的竞选纲领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图源:imago images
社民党
在最新的竞选纲领中,朔尔茨总理所在的政党继续将中国描述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该表述曾见于联邦政府2023年7月出台的“中国战略”中,这是德国政府历史上首个跨部门的综合性对华战略。
“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的说法其实是沿用了欧盟早前就欧中关系提出的三重定位。可以想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社民党还将在对华政策上与欧盟唱和,因为该党在其竞选纲领已明确,在对待中国时要“和欧盟协调一致”。
社民党同时强调,许多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或军备控制等,德国只能与中国联手应对。
▲德国社民党竞选海报,图源:spd
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
在对华政策上,联盟党提到了“系统性竞争”一词。该党希望同中国维持密切的经济关系,但也要减少关键性的经济依赖,特别是为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以及保护与安全相关的技术之必要。
联盟党还认为,在非洲、“全球南方”国家以及亚太地区,欧洲不应让中国和俄罗斯主导局势。
▲图源:dpa
绿党
作为主导“中国战略”出炉的执政党,绿党同样视中国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同时,绿党还认为两国之间的对抗性竞争正越来越成为北京关注的重点。
这一由经济部长哈贝克、外长贝尔伯克领衔的政党指出,德国应减少对中国单一且且高风险的依赖,并使双方的贸易关系更加多元化。
▲图源:focus.de
自民党
被迫离开内阁的自民党,仍基本延续了当初“中国战略”的表述。
自民党声称,中国与俄罗斯一样,“也在努力建立不同的世界秩序”,并“试图将‘全球南方’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该党认为,中国应当主要被视为系统性的对手。
自民党在其竞选纲领中表示,“在合理的情况下”应促进德国和中国的经济关系,但不应存在经济依赖。此外还有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不受中国的影响、在整个欧洲打击“来自中国的非法廉价产品的泛滥”云云。
左翼党
左翼党(Die Linke)将中国形容为“新的全球参与者”,认为其在追求自身的大国利益。该党认为,德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对中国形成依赖,例如太阳能电站和风力发电机的建设等。
▲图源:picture alliance/dpa
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
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的竞选纲领对中国的表述克制又不乏认可。这个新成立不过一年多的政党指出,中国已经实现了“相对于美国的数字主权”,而欧洲则仍是“数字殖民地”。
该党认为,德国不应参与“华盛顿为了美国经济利益而推行的经济制裁”,特别是在与中国新出现的贸易冲突方面。
▲图源:dpa
德国选择党
德国选择党认为,作为贸易伙伴,中国对德国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双边关系符合德国的利益,但必须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和对等原则,并防止德国技术、企业和关键产业被过度挖掘或收购。
德国选择党还指出,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旨在扩大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如果其中存在对德国经济有利的机遇,我们希望加以利用。”
此外,德国选择党还主张“立即停止”所有对华发展援助。
▲德国选择党竞选纲领(封面截图),计有177页
总结
可以看到,“交通灯联盟”三党(社民党、绿党、自民党)均强调中国是德国的“系统性对手”,反复使用的仍是“既要(合作)、又要(去风险)”之类的陈词滥调。在这一点上,最大在野党联盟党也未能有什么新意。
相较而言,其他党派对中国的措辞较为温和,多从务实角度看待对华关系,重视德国的现实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