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纸牌屋》还魔幻!特朗普是克格勃间谍?代号“克拉斯诺夫”

军事锐眼 2025-02-23 11:39:08
情报头子惊天爆料:代号“克拉斯诺夫”从何而来?

2025年2月21日,英国《镜报》的一篇报道掀起轩然大波——哈萨克斯坦前情报局长阿尔努尔·穆萨耶夫在社交媒体爆料称,美国总统特朗普竟是苏联克格勃于1987年招募的特工,代号“克拉斯诺夫”(Krasnov)。

穆萨耶夫自称曾在克格勃第六局任职,负责经济反间谍工作。

他声称,克格勃当时瞄准西方商人进行渗透,而40岁的特朗普因商业野心和虚荣心被锁定为“完美目标”。

据称,苏联官员曾为特朗普1987年的莫斯科酒店项目提供便利,而克格勃内部档案对其评价极为露骨:“此人对吹捧的抵抗力,比海绵吸水还弱。”

不过,穆萨耶夫并未提供实质性证据,且其个人背景存疑。

这位71岁的前高官目前流亡海外,因间谍罪、贪污等罪名被哈萨克斯坦政府缺席定罪,其爆料动机可能掺杂个人恩怨或舆论造势。

克格勃的“完美猎物”:虚荣心与商业野心的陷阱

特朗普与俄罗斯的纠葛,早在1987年便埋下伏笔。

据前克格勃少校尤里·什韦茨回忆,苏联情报机构通过捷克特工对特朗普进行长期监视,甚至在其第一段婚姻期间便布下天罗地网。

一名伪装成电器商的克格勃线人谢苗·基斯林,以200台电视机订单为诱饵接近特朗普,最终将其列为“潜在资产”。

克格勃1985年更新的《西方精英操控指南》直指要害:目标需具备“强烈虚荣心”与“商业野心”——这两点特朗普全中。

讽刺的是,特朗普的政治主张与克格勃当年的“指导”高度吻合。

1987年访苏回国后,他频繁在媒体鼓吹“美国应抛弃欧洲盟友”“北约是赔钱买卖”,活脱脱一副“行走的俄罗斯宣传手册”。

政治舞台的“双面游戏”:从通俄门到乌克兰危机

2016年“通俄门”爆发时,特朗普团队被曝与俄方秘密接触272次,远超他在高尔夫球场的挥杆次数。

尽管特别检察官穆勒的448页报告最终“查无实据”,但FBI局长科米突遭解职、CIA人员遭大规模清洗等事件,仍让外界浮想联翩:“灭口”还是“巧合”?

特朗普对普京的“迷弟”行为更令人瞠目。

他曾在沙特会谈中允许俄寡头德米特里·雷博洛夫列夫(曾高价接盘其债务房产)混入美方代表团;俄乌冲突爆发后,他一边施压泽连斯基割地求和,一边阻挠北约军援乌克兰,被欧洲盟友痛批“卖国式谈判”。

前白宫官员透露,特朗普对普京的顺从让幕僚集体困惑。前国防部长马蒂斯曾私下吐槽:“他看普京的眼神,就像高中生见到摇滚巨星。”

真相还是阴谋?霸权逻辑的黑色幽默

若穆萨耶夫所言属实,这将是冷战史上最荒诞的黑色喜剧——克格勃用40年“养成”美国总统,而美国情报机构却集体“选择性失明”。

但若纯属虚构,这场闹剧同样折射出西方社会的深层焦虑:当“自由世界领袖”可能沦为敌国傀儡,所谓民主制度的“防火墙”岂非形同虚设?

从水门事件到国会山暴乱,从棱镜门到特朗普档案,美国政治仿佛陷入“制度级次贷危机”。

【总结:当“纸牌屋”照进现实】

这场“克拉斯诺夫”罗生门,本质是霸权逻辑的终极反讽。

美国常年以“民主灯塔”自居,却在自家总统身上翻车;克格勃虽已消亡,其“操控术”却借特朗普之手重创西方阵营。

无论是间谍闹剧还是政治阴谋,结局早已无关真相。

世界已看清:所谓大国博弈,不过是利益与谎言的套娃游戏。

正如网友戏言:“《纸牌屋》算什么?现实可比编剧敢写多了!”

0 阅读:111
评论列表

军事锐眼

简介:洞察军界动态,分享军事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