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寒露,单衣过冬;夜晚寒露,冻死老牛”,今年寒露在几点?

明姐看新视野 2024-09-30 13:48:37

秋风起,寒露至。

十月的天,渐渐凉了起来,尤其在日落之后,空气中多了一丝寒意。

老话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说的是,寒露一到,天气便迅速转凉,人们的衣裳也该换厚一些了。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象征着季节的转换,意味着寒冷逐渐逼近。

对于农耕时代的人们来说,寒露不仅仅是气候的变化,更是一年丰收与否的预兆。

那么,今年的寒露在什么时候?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变化?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白天寒露,单衣过冬;夜晚寒露,冻死老牛”这句俗语到底有什么科学道理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01、寒露是什么?

寒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文化。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逐渐总结出了一套以节气为基础的农耕和生活指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寒露,九月节。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露是农历九月的节气,这时的露水变得寒冷,已经接近凝结成霜。

每年的寒露时间大约在10月7日或8日之间,正是秋天与冬天交替的关键时刻。

到了寒露,北方已显初冬的寒意,而南方秋意渐浓。

寒露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还预示着农作物的生长、气候的变化。

寒露的名字之所以与“露水”相关,是因为在这个节气,地面上早晨的露水变得更加寒冷,渐渐接近霜冻的状态,这也是天气即将从凉爽向寒冷转变的信号。

02、寒露的三候:鸿雁南飞、雀入蛤、菊花盛开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每一候五天,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现象。

第一候:鸿雁来宾。寒露的头五天,大雁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南飞行,寻找更温暖的栖息地。

这也是古人判断寒冷是否来临的重要依据。

雁阵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在空中鸣叫,象征着秋天的最后告别。

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接下来的五天,鸟类开始消失,特别是一些生活在水边的鸟类,它们好像突然不见了踪影。

古人误认为这些雀鸟变成了蛤蜊,因此称为“雀入大水为蛤”。

这种现象反映了深秋时节动物们的冬季迁徙或躲避寒冷的行为。

第三候:菊有黄华。最后五天,菊花盛开,遍布大地。

这也是寒露时节的重要景象之一,菊花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常常被歌咏,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3、“白天寒露,单衣过冬;夜晚寒露,冻死老牛”

“白天寒露,单衣过冬;夜晚寒露,冻死老牛”这句谚语流传了许久,形象地表达了寒露节气对冬季冷暖的预测。

白天寒露预示着一个相对温和的冬天,而夜晚寒露则意味着冬天将异常寒冷。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1. 白天寒露:冬季相对温暖

如果寒露的时间出现在白天,气温相对较高,太阳照射时间更长,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冬季的寒冷程度会减弱。

古代的农民会根据这一现象推测冬天是否严寒。

如果寒露白天到来,人们可以适当推迟增加冬衣的时间,过冬的寒冷程度会相对缓和。

2. 夜晚寒露:严冬将至

相反,如果寒露出现在夜晚,气温骤降,预示着一个冷冬的来临。

寒露之夜的低温会加剧寒冷的气候,这种“冻死老牛”的说法虽有些夸张,但形象地说明了天气寒冷的程度。

夜晚寒露出现时,气温较低,湿度较大,寒冷加剧,预示着冬季气候会异常严峻,农民们需提前做好准备。

今年的寒露时间是在10月8日凌晨2时59分43秒,正是夜晚时分,老祖宗的智慧似乎在预告我们,今年的冬天恐怕不会温柔。

根据这一谚语,今年的冬季或许会非常寒冷。

04、农谚中的寒露

寒露不仅仅是一个气候现象,更是农耕时代人们对未来天气的一种预测工具。

几句农谚,道出了古人对寒露的深入理解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观察。

1. 寒露有雨,冬雪少;寒露无雨,冬雪多

这句农谚表达的是,寒露当天是否下雨与冬季降雪的关系。

如果寒露当天有雨,那么冬天的降雪量通常会较少,意味着冬季会相对温暖。

如果寒露无雨,那么冬季的降雪量就会较大,预示着一个寒冷的冬天。

这样的经验,来自于古人长期观察天象与气候之间的关联。

2. 寒露早来寒衣早,寒露迟来冬雪迟

寒露节气的时间早晚与冬天降雪的时间有直接关系。

如果寒露到来得早,意味着冬天也会提前到来,人们需要早早准备寒衣;而如果寒露迟到,冬天的寒冷也会推迟。

今年的寒露在农历九月初六,属于“晚寒露”,根据古人的经验,今年的降雪时间可能会推迟,冬季的严寒会来得稍晚。

05、寒露的习俗,寒从脚起,注意保暖

古人有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寒露节气到来时,身体特别是双脚的保暖尤为重要。

因为脚部离心脏较远,容易受寒,若不注意保暖,寒气侵体,容易导致各种疾病。

因此,寒露过后,我们应特别注意穿上厚实的鞋袜,避免脚部受凉。

同时,寒露节气也是一个适合调理身体的时机。

传统中医学认为,寒露时节是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盛行的时刻,因此人们在饮食上应适当增加温补食物,如羊肉、红枣、桂圆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06、菊花与重阳

寒露时节,正值菊花盛开。在中国古代,菊花一直被视为高洁、坚贞的象征。

尤其在重阳节期间,赏菊成为一种传统习俗。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寒露前后,人们登高赏菊,喝菊花酒,表达对长寿和健康的祈愿。

此外,寒露与重阳节的联系也体现在诗词中。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借助重阳节的意象,表达思乡之情。

寒露时节,秋风瑟瑟,菊花绽放,正是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时候。

菊花不仅象征着秋天的美丽,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坚韧和希望。

07、寒露对农业的影响

对于农民来说,寒露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农作物的成熟与收获,但也预示着寒冷的威胁。

寒露期间,水稻、玉米等秋季作物开始收割,而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则开始播种。

此时的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人常说:“寒露见霜,麦子要强”这句农谚道出了寒露时节对于小麦等冬季作物的重要性。

如果寒露期间气温下降明显,甚至出现霜冻,反而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这是因为适度的寒冷天气有助于促进作物根系的发育,使其更加抗寒、抗病,来年春天的收成会更加丰厚。

然而,寒露带来的霜冻对于晚熟的农作物,尤其是一些果树和蔬菜,却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果农们常说“寒露霜重打柿红”,意指寒露时节的霜冻常会让柿子提早成熟,但同时也会让某些水果因受冻而减产。

寒露后,南方的稻田进入收割期,而北方的冬小麦则开始播种。

农民们在这个节气,必须抓紧时间收割、播种,避免受到寒露之后的强冷空气侵袭。

08、 寒露的民间习俗:赏菊、登高与祈福

寒露作为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自古以来便有丰富的民间习俗,尤其在南方地区,寒露时节的习俗与重阳节息息相关。

菊花在寒露期间盛开,成为人们赏花和品花酒的最佳时节。

1. 登高望远,赏秋品菊

寒露时节,正值重阳节前后。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避灾祈福,同时欣赏秋天的美景。

在这一时节,登山望远,不仅是享受大自然的方式,更是通过身体力行,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

2. 菊花茶与菊花酒

古人说:“寒露不摘菊,霜打花萎黄。”寒露前后正是菊花盛开之时,因此人们会将菊花采摘晾干,用来制作菊花茶或菊花酒。

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季干燥时节饮用。

喝一杯菊花茶,不仅能清热去火,还能调养身体,抵御寒冷的侵袭。

菊花酒则是重阳节的传统饮品,有祛风除湿的作用,古人常在寒露节气饮用,以驱寒健体。

3. 送寒衣

寒露时节,气温骤降,寒意渐浓。民间有“寒露送寒衣”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对于远方的亲人,人们会在寒露这一天为他们准备御寒的衣物,表达对亲人健康和安全的祝福。

送寒衣的习俗既体现了对亲人的关爱,也象征着对冬季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每年的寒露,都是季节交替的一个信号,它提醒着我们,冬天即将来临。

通过观察寒露的天气变化,古人总结出了一套应对寒冷的方法,而这些智慧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