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女孩”:8岁独自飞渡怒江的她,16年后的选择让所有人意外

奕奕说娱娱 2024-11-08 18:32:43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2024年的一天在云南怒江一家县级医院里,一位90后医生正在为山里的老乡看病。

穿上白大褂的她,和其他医生看起来没什么两样。

然而谁能想到她就是16年前那个震惊全国的"溜索女孩"余燕恰。

当年8岁的她独自在距地面数百米的铁索上横渡怒江求学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

如今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的她,放弃了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选择回到大山。

这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为什么一个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姑娘,又主动选择回到山里?

站在昆明医科大学的大礼堂里,余燕恰紧紧攥着手中的几份offer。

这是她人生的又一个重要时刻,手中的每一份录用通知都闪着金光。

北上广深的三甲医院、知名医疗科技公司,薪资待遇都不低于每年30万。

同学们羡慕地说:"燕恰,你终于熬出头啦!"

确实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女孩,凭着自己的努力站在了名校的讲台上。

成绩单上那一串漂亮的数字,见证了她日日夜夜泡在图书馆的付出。

每次考试她总是稳稳地站在班级前三名的位置。

老师们都说这个安静的姑娘有一双善于思考的眼睛。

然而就在毕业典礼前夕,余燕恰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

"抱歉我可能要辜负大家的期望了。"她婉拒了所有的offer。

消息一出整个医学院都炸锅了。

"这姑娘是不是傻?好不容易有机会留在大城市!"

"天呐!放着大好前程不要,她疯了吗?"

面对同学们不解的目光,余燕恰笑了笑眼神坚定。

她说家乡的县医院也发了录用通知,虽然工资只有城市的三分之一。

但每次放假回家,看到村里老人生个小病都要走几个小时山路去看医生。

那种无助的眼神,总是让她辗转反侧。

"我上学这些年收获了太多陌生人的帮助。"

"既然学了医为什么不能回去帮帮他们呢?"

她的话不疾不徐,却字字千钧。

班主任拍了拍她的肩膀,眼里满是欣慰:"好好干,我看好你!"

"既然学了医为什么不能回去帮帮他们呢?"这句话把余燕恰的记忆带回到了2007年那个寒冷的早晨。

那时的她才8岁小小的身板,背着比自己还高的书包。

清晨5点天还没亮,她就得摸黑起床。

山里的早晨冷得刺骨,妈妈给她裹上厚厚的棉袄。

"闺女今天自己去上学,路上当心点。"妈妈的声音里满是不舍。

从家到学校的路,要先爬一座3000多米高的大山。

小燕恰的双腿虽然又细又小,但却异常有力。

山路上她总是一口气爬到山顶,连大人都追不上她的速度。

但最难的考验还在后面——横渡怒江。

站在江边的悬崖上,湍急的江水在脚下咆哮。

铁索在寒风中晃荡,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这样的场景就连成年人看了都腿软。

其实在4岁那年小燕恰就开始学习溜索技巧了。

第一次站在悬崖边,她吓得浑身发抖,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

"妈妈我害怕!"她紧紧抱着妈妈不肯松手。

可是不会溜索就永远没法去上学。

妈妈心疼得眼眶发红,却还是坚持教她:"抓紧绳子,腿要夹紧眼睛看前方。"

就这样她一点点克服了恐惧。

从哭着学到颤抖着学,再到熟练地飞过江面。

渐渐地她甚至学会了在飞渡时欣赏江面的日出。

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江面上,碎成一片片金色的鳞片。

小小的身影像一只勇敢的小燕子,在怒江上空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

每天如此风雨无阻。

这一幕恰好被一位进山采风的记者拍了下来。

<4>希望之桥</4>

记者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个震撼人心的瞬间。

一个瘦小的身影,一根铁索一条奔腾的江河。

这张照片配上深度报道,在网络上疯狂传播。

"天啊这也太勇敢了吧!"

"看得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为了上学孩子们居然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网友们的留言瞬间爆满,这个"溜索女孩"的故事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各大媒体纷纷赶往怒江,深入报道当地孩子们的求学现状。

热心网友自发组织募捐活动,希望能为孩子们修建一座安全的桥梁。

2008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江边的野花开得格外灿烂。

3月底的一天一座崭新的吊桥横跨怒江两岸。

"燕恰你先走!"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

9岁的余燕恰站在桥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一次她不用再和死神赛跑。

她可以慢慢地走,好好地看看这条伴随了她这么多年的江。

阳光洒在钢铁栏杆上,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江水依旧奔腾不息,但再也不能阻挡孩子们求学的脚步。

站在桥上她第一次有机会细细品味怒江的壮美。

蓝天、白云、青山、碧水,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原来江面这么宽啊!"她不由感叹。

这座桥不仅连接了两岸,更在小姑娘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

那一刻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读书,用知识回报这份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也许正是从那时起,一个学医报国的梦想在她心中悄然生根。

十六年后的今天,当年那个坚强的小女孩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清晨余燕恰骑着电动车穿过乡间小路,去县医院上班。

一路上她总能遇到热情的乡亲们:"小余医生早啊!"

虽然工资没有城市医院高,但每每看到乡亲们信任的眼神,她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记得刚回来时有人说她傻,放着大城市的好日子不过。

可现在她却收获了最朴实的快乐。

这些年家乡的变化大得让人不敢相信。

政府的扶贫政策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旧屋换新颜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

新建的学校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孩子们再也不用像她当年那样冒着生命危险求学。

每天清晨站在医院的窗前,望着远处的大山。

她觉得自己就像一颗种子,终于在最熟悉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有人说她的选择不够"卷",但她却觉得这才是最好的人生。

在她看来留在农村同样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毕竟谁说医者仁心一定要在大城市才能实现?

偶尔路过那座见证了她成长的吊桥,她还会驻足远眺。

江水依旧奔腾但生活已经焕然一新。

"我的根在这里我的心也在这里。"她总是这样告诉来访的记者。

这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扎根故土以医者之心,守护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

十六年过去了从铁索上飞过的小女孩,用她的选择证明:农村也能孕育出诗和远方。

只要心中有光在哪里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0

奕奕说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