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用锡,原名杏,字坛长,号昼堂,一号鲁南,江苏宿迁人。其先为福建莆田人,曾占籍大兴,并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后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翰林侍读。徐用锡著有《圭美堂集》《字学札记》等。关于徐用锡的生卒年,一直存在着争议。江庆柏认为,徐用锡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卒年不详;梁骥指出“徐用锡(1657—1737)”;杨菁在其著作中认为“徐用锡(1656或1657—1736)”;周录祥认为“徐用锡(1657—1736后)”。但这几种说法或多或少都存在错误,并且各自存在的问题又有所不同。
一、徐用锡生卒考
首先,徐用锡的生年不应是顺治十四年,这一点前人多未指出。关于徐用锡的生年,在清人的诗文集中有记述。厉鹗《樊榭山房集》中有题为《侍读徐坛长先生八十致仕书来索诗赋寄四首》的祝寿文。诗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补遗中记其丙辰入都曾得胡稚威引见拜访徐用锡,袁枚称其“年登大耄”。沈彤在其《徐昼堂先生寿序》中称徐用锡“年且八十”。以上这三篇寿文都写于乾隆元年(1736年),若按以上寿文的说法则徐用锡生年不早于顺治十四年。但徐用锡的同门、同科好友李绂在其《徐昼堂侍讲八十寿诗序》中说:“乾隆元年,为昼堂先生诞辰,实八十有一,今世所谓满旬者也。”也就是说徐用锡在乾隆元年举行八十寿辰之时其周岁为八十,虚岁为八十一岁,只是当时的人们都是以满旬祝寿。除此之外,李绂《乾隆元年同年徐君昼堂年周八十》中说:“我生乙卯之暮春,君生丙申之除夕,我将望七君逾八。”这更说明徐用锡生于顺治十三年丙申除夕。此外,清人吴修《续疑年录》中亦记录徐用锡顺治十三年丙申生。清末端方《京江负笈图》跋文中也说:“坛长生于顺治十三年丙申”。综合以上可知,徐用锡生于顺治十三年而非顺治十四年。那么,何以学者多认为徐用锡生于顺治十四年呢?这应与徐用锡晚年的祝寿活动有关。如上文所述袁枚在《随园诗话》称徐用锡当时“年登大耄”,沈彤《徐昼堂先生寿序》称徐“年且八十”,雷鋐在徐用锡所著的《圭美堂集》序中亦说:“今上即位,首起杨公于云南……当是时,蝶园徐公年八十余矣,以旧臣复叙用。先生年亦八十,矍铄如壮年人。”这些记录都称徐用锡为八十岁或“年且八十”,但实际上当时徐用锡虚岁已八十一,只是在八十一岁时才举办八十寿辰(古人以虚岁记岁)。这也导致了学界多认为徐用锡生于顺治十四年。第二,徐用锡的卒年应非乾隆元年。按乾隆元年五月,徐用锡以翰林侍读致仕。由于徐用锡的品秩并不高,在其死后清廷并未赐予谥号,因而在现存史料和文集中难以看到徐用锡在退休之后的记载,但不能据此判定其致仕之年即为去世之年。《圭美堂集》中时间最晚的祭文是徐用锡为其好友杨名时撰写的《祭江阴杨文定公文》。按杨名时去世于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丁酉,其“文定”谥号为乾隆二年十一月赠谥,时徐用锡已从三礼馆致仕归里,则《祭江阴杨文定公文》的书写很可能已在乾隆三年(1738年)初。因此,虽然无法考证徐用锡去世的具体时间,但其去世不应早于乾隆二年十一月。综上可知,徐用锡生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卒于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以后。
二、徐用锡师承考
关于徐用锡的师承,目前可考的应为四人,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为高东生、姜宸英、梅文鼎和李光地。其一,金坛高东生。据《京江负笈图》题跋所记:“宿迁徐坛长先生,原名杏,后改用锡。……幼年读书京口,先于鹤林寺之苏公竹院,乙丑从高斋先生游,寓北固山楼,八阅月而归。按高斋老人姓高,名东生,字麓隐,良常人……高斋其别字,有文稿行世。”高东生是徐用锡可考的第一位老师,为江苏金坛人,但除了题跋中的记载之外,其生平不详。徐用锡在哪些方面受到高东生的影响亦不可考,但从徐用锡幼年读书京口来看,徐用锡跟随他应该是主要为科举考试而准备。其二,慈溪姜宸英。姜宸英为清初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被称为清代“帖书四大家”之一。徐用锡在其《圭美堂集》卷二十一有《苇间先生书册跋》一文,其文中说“己卯乡举,余始为公门下士,是时公与为忘年交”,又同卷《跋座主姜苇间先生书》一文中说:本朝书法当以姜座主为首推,此友人张子麟书得之。慈溪朋好以与吾渊源,脱手相贻,因装界藏之。浙人善书多尚陈香泉奕禧,其用笔锋亦中而结体,逊其古雅矣。徐用锡为康熙丙子科顺天乡试副榜第三十九名,己卯科顺天乡试中式第八名举人,而姜宸英为主考,苇间即姜宸英的字。徐用锡是在己卯科顺天乡试之后才拜入姜宸英门下,而不久姜宸英即因己卯乡试案而自杀狱中,徐用锡因在复试中取得第一名而为康熙所宽宥。徐用锡与姜宸英虽同为工于书法、擅长诗词的士人。但姜宸英在徐用锡乡试中举后不久就自杀而死,徐用锡在书法、诗词方面直接受到姜宸英影响的可能性不会很大。其三,宣城梅文鼎。梅文鼎于《宿迁西南阡徐氏宗谱序》中称徐用锡为“门人”,梅文鼎是徐用锡的老师之一。梅文鼎是清初著名的数学家。史革新认为,梅文鼎是清初取得成就最高的数学家。徐用锡亦擅长历算,梅文鼎的历算之学可能对徐用锡有影响。除此之外,徐用锡与梅文鼎更多交往的细节则不可见。《榕村雅集图》局部 (左三:徐用锡)
其四,安溪李光地。徐用锡在《榕村语录》题跋中说:“岁甲戌,宗潢容安公招为塾师,获交德州孙检讨勷,介予从先生游。”可知徐用锡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其好友孙勷推荐下跟随李光地学习。根据《李文贞公年谱》卷下记载:“清康熙四十八年,乙卯年,公五十八岁。春正月,设义学,前后延孙勷、徐用锡等为之师。”徐用锡被李光地聘为其孙的馆师。作为李光地的学生徐用锡经常参与其聚会,清代张伯行的《榕村雅集图》中即画有李光地与其弟子徐用锡等人雅集的场景。从徐用锡的仕宦以及学术经历来看,李光地是对徐用锡影响最大的老师。杨菁也指出徐用锡“一生学问以服膺李光地为主”。徐用锡精通诗词、乐律、音韵、历数,尤其擅长书法,这与其求学过程中的转益多师有着密切关系。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与西学知识的传入影响了清初顺、康、雍时期的学术风气,所以在徐用锡的学术中可以明显看到他在精于传统的经史诗词之外还有许多重视致用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