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还是来了,一场新的"风暴",或已在路上!
1
距离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已经过去1年多的时间了。华盛顿方面对伊朗的"极限施压"导致波斯湾地区,乃至整个中东局势,都变得剑拔弩张起来。
原本,特朗普在退出核协议后,本想通过外交孤立、经济制裁以及军事施压等手段,逼迫伊朗重新谈判,签署一个对美国更加有利的新核协议。在他看来,此前签署的《伊核协议》,美国并没有获得多大的利益,反而是英、德、法、伊、俄等国获利更多。
但华盛顿方面没有想到的是,伊朗的反扑,以及其他协议签署国的反应竟然这么大。特别是伊朗再一次拾起"核计划",在核开发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让局势一度脱离美国的掌控,也让欧洲各国越来越担忧。
而且,怕什么来什么,协议签署方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据参考消息网17日消息,英国外交大臣亨特就伊朗何时能造出核武器做出了表态,声称伊朗制造出核弹只需要一年时间,并且伊朗已经在朝这个目标迈进了。
他还强调,中东是如今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若不同政治诉求的武装势力获得了核武器,将对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和平造成巨大威胁,目前还有时间挽救该协议。
也就是说,英国方面还是有意要维持核协议的,这个时候突然说出伊朗造核武的期限,实际上是有一点敦促各方采取行动的意思。
其实,早在6月28日,欧盟在内的欧洲各国以及俄罗斯等国,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会议,声称将继续与伊朗进行贸易往来,并敦促英、法、德三国尽快启动对伊朗贸易的新结算机制。
这里要提一点,伊朗重拾核计划,本意也不是真的要造核武,而是借此来逼迫欧洲表态,继而给华盛顿施加压力,解除对伊朗的制裁。
7月3日,在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伊朗再一次发表声明称,拥有的浓缩铀总量已超过300公斤,突破了核协议所规定的限制。当然了,目的还是为了敦促欧洲方面尽快付出实质性行动,因为7月7日是伊朗给欧洲各国"60天期限"的最后一天。
但谁都没想到,就在伊朗期盼着事情往自己"剧本"走的时候,英国及时出来"搅局"——把伊朗油轮给扣了,让正在为伊朗问题而努力的欧洲兄弟们都愣住了。
因此,"最后期限"——7月7日到来的这一天,伊朗宣布,将暂停履行核协议的更多条款,并会将浓缩铀的丰度提升到"任何自己想要的程度"。
伊朗问题也在此基础上,愈演愈烈。
2
那么,亨特口中的"伊朗一年造出核武"到底有没有可信度?答案是有的,只不过这个可信度并不取决于伊朗,而是在俄罗斯。
虽然说,伊朗有很强的核潜质,有一定的专业、工业基础作保证,确实有几率造出核武,但要在一年的时间内,估计有很大难度。
但是,如今与伊朗交好的俄罗斯,是一位走在核武器道路上的前辈,若俄方愿意对伊朗施加援手,在一年内造出核武,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说,英国方面的担忧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一年时间确实是伊朗造出核武的"最快时间"。
比较讽刺的一点是,起先"搅黄"欧洲与伊朗关系的是英国,如今站出来呼吁挽回局势的还是英国,伦敦方面难道只是想找一找"存在感"?其中原因并不简单。
3
而且,英国在宣布这一消息之后,同为核协议签署国的英、法、德三国已经开始为核协议的前途进行讨论,三方的态度可以大致归类如下。
英国:只要1年时间,伊朗就能拥核,我们该做点什么了。
德国和法国:伊朗一步步走向危险边缘,核协议或将"命悬一线",必须共同寻找"保留"协议的方法。
最后,三者重申了对伊核协议的承诺,并表达了对核协议即将崩溃的担忧。
而且,不仅仅是"欧洲三强"紧张了,始作俑者——美国也在第一时间召开了紧急会议。
据俄通社17日报道,特朗普在内阁会议上公开表示,美国不寻求伊朗政权的更迭,而是希望帮助伊朗,并考虑与其进行合作。
要知道,美国如今和伊朗耗着的处境,并不是多么好,不仅没能在伊朗身上讨到好处,还一直在波斯湾亏损。再加上美国2020大选即将到来,特朗普也不得不尽快摆脱伊朗问题,迎接即将到来的"总统争夺战"。
可以说,这4大势力紧张的背后,实际上是在变相对伊朗妥协,用以挽回岌岌可危的核协议。
可以说,美国、伊朗、欧洲之间的博弈,或许已经到了一个即将"收官"的阶段,虽然明面上的冲突即将解除,但私下关于3国利益间的博弈,还将继续。
也就是说,要找到一个令三方都满意的平衡点,才是真正的难题。
这盘大棋,还没有彻底结束,各方还将再次"布局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