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两和尚:相差7岁,一个是明朝开国皇帝,一个成黑衣宰相

寄暇学宫 2023-02-08 10:02:20

1348年,苏州府长洲县街头,几匹骏马飞驰而过,马上僧官袈裟裹身,金光闪闪。身后跟随十多名随从,步伐铿锵,整齐划一,所到之处,商摊、行人无不退让躲避。

一位少年站在路边,目睹此景,眼中满是羡慕,队伍消失在扬尘之中,他还傻傻地站在那里,行注目礼。

这位少年是谁?这次“邂逅”又会对他带来怎样的变化?

元朝统治者对佛教的尊崇可谓是登峰造极,忽必烈心腹谋士、开国元勋刘秉忠就是僧人,他还专门设置了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这种“潮流”,并没有因为元朝日渐衰落,而有所收敛,相反变得越发浓烈。

前面这一幕就发生在元朝末年,距离元朝灭亡也就一二十年光景。这一幕,是改变少年一生的光辉时刻,也是改写此后明朝历史走向的特殊时刻。

少年伫立在僧官马队留下的滚滚红尘中,当年他14岁,叫姚天僖,家就住在长洲县城边上的陆墓镇,祖上世代行医。就是目睹了长洲街头的这一盛况,父亲想要子承父业的愿望彻底破灭。

再也看不到僧官队伍的影子,少年这才从“梦”中醒来,摸了摸满面尘土,一路疾跑回到了家中。

姚天僖此时热血澎湃,往日的胆怯和沉默都不见了。一到家,就“大义凛然”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我要去当和尚,现在、马上、立刻就要去当和尚!

任凭父母和姐姐软硬兼施,苦口婆心,少年的心已经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了,“要么让我去死,要么放我走,让我去当和尚!”

就这样,姚天僖如愿了,在他14岁的时候变成了道衍和尚。这一年,比他大7岁的朱元璋已当了4年的行童,托钵流浪,要了一圈子饭。

明藏书家郎瑛在其《七修类稿》卷四十三回记下了这段经历——

一日入城。见僧官驺从之盛。叹曰。僧亦富贵如此耶。决欲出家。遂入里之妙智庵。改名道衍。

姚天僖,道衍和尚,他就是后来成为明朝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明白,要想出色,除了和尚这个身份,还必须有深厚的“内功”,这也决定了他不会是一个守规矩的和尚。于是,除了“佛学”这门专业外,他还打破常规,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起了阴阳术数;跟王宾、高启等文人墨客一起,舞文弄墨。

此时,寺外的世界,和尚朱元璋早已变成了坚定的革命青年,正和陈友谅等人打得热火朝天,元朝政府手忙脚乱。姚广孝心想:尽管世间之事纷繁复杂,只要我把功夫学好,总有出山的那一天。此时,我要做的就是等待,耐心等待!

元帝国在他的等待中成为历史,“大师兄”朱元璋逆袭登基,昔日的苦和尚成了大明开国皇帝。这一等,当年14岁的懵懂少年,已近不惑之年,依然是个和尚。

眼见好友王宾、高启在文学圈小有成就,“前辈”朱元璋革命成功,自己满腹经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怎么就不能成事呢?岁月侵蚀了他的身体,也在心里产生了反应。

机会终于来了!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终于想起来了昔日的“同行们”,他诏令,精通儒术的僧人到礼部应试,择优录取。

姚广孝得到消息,激动不已,跃跃欲试。佛说:风水轮流转,也该轮到我道衍和尚了。他像考科举取功名的秀才一样,早早地收拾好行囊,惴惴不安,又满怀激动。

全国范围的选拔考试,姚广孝显然不符合朱元璋的口味,落榜了,仅得了僧衣,未谋得官职。满怀期待,最后只得到精神文明奖。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确:你很不错,我看好你哦,继续努力,下次再来。但老朱万万没想到,这个和尚和自己一样心藏野心,下次再来,掀起的便是腥风血雨。

第一次出山,便名落孙山。那一刻,姚广孝觉得,这辈子也许就这样了,茶饭不进,愁眉苦脸,心情极度沮丧。但,很快他又高兴起来。

就在从京城返回的路上,他到嵩山寺解闷,遇见了一位贵人。

这是一位在元朝就名声斐然的相术大师,预测生老病死,吉凶福祸能精准到某日某时。袁珙一见姚广孝大吃一惊,拉着他说:你三角眼,如同病虎,嗜杀戮,将来必是刘秉忠一样的人物。

常人一听此话,必定勃然大怒,遇见脾气暴躁的,动手也有可能。但姚广孝闻言喜形于色,爽朗笑声久久不能散去:天下人都是瞎子,唯独袁珙慧眼识得了我这颗珍珠。

这一次京城之行,虽未获得官职,却也是收获颇丰,见到忘年之交宋濂,在他那里得到了平时看不到的消息,其中很多都是燕王朱棣的。

此时,姚广孝的心里已经极度扭曲,像沙漠中的花朵,极其渴望水分;也像穷凶极恶的狼群,极其渴望食物。

命运又一次敲了姚广孝的门。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这一年,姚广孝已47岁了。年近半百,他等这一刻等得太久了。

别人都在暗自揣摩,跟着哪个藩王更有前途,更有钱赚。姚广孝早就有了答案,他表面无比平静,内心极度狂热。坐在远处,看似闭目打坐,其实眯缝间死死盯着一个人。

待一身孝服、英武矫健的燕王朱棣经过时,他终于开口了:“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跟随。”

朱棣,略感兴趣:“哦?为何?”

姚广孝用极平静的语调说:“贫僧有大礼相赠。”

朱棣惊讶不已,心想:你一个穷和尚能拿出什么大礼,博得本王开心,便好奇地问:“哦?什么大礼?”

姚广孝还是那么平静,淡然飘出:“一顶白帽子。”

白帽子戴在我王爷头上,不就是“皇”吗?朱棣才思敏捷,他闻言吓了一跳,转而勃怒,厉声问道:“你是什么人?”

姚广孝并未作答,继续闭目打坐。

朱棣却不敢久留,加快脚步,离开了现场。

不久,朱棣以为母祈福的理由,把姚广孝带到了北京,二人相谈甚欢,朱棣身边无谋臣,决心把他留在身边。道衍和尚,表面上是庆寿寺的主持,其实经常出入燕王府,忽悠朱棣。

要说,姚广孝也是画饼界的天花板——给王子画饼。如今的资本家都应该多读读他的书。

但任凭姚广孝巧舌如簧,怎么劝说,朱棣却无动于衷,继续待在北京城开心做着自己的王爷。

其实,朱棣并不是没有想法,只是他不敢。因为父皇这个老和尚的威猛和气场不是眼前姚和尚比得了的,而父皇为了江山可以六亲不认的狠,更是令他胆颤。

哪怕是战功赫赫,文武双全,有父皇朱元璋在,他只能蛰伏,乖乖地听父皇的话,老老实实地待在燕国。

太子朱标病逝,侄儿朱允炆成为接班人,他纵然有一千个不服,也只能憋在心里,烂在肚子里。

尽管如此,道衍和尚依然频繁出入燕王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断向他灌输“革命”思想,告诉他机会一定会有的。

机会真的来了!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上位,上位就削藩,其他藩王都被朱允炆收拾了,眼瞅着下一个就是朱棣。

燕王的机会来了,姚广孝的机会也来了!

姚广孝断定,不行动,再无机会。朱棣仍觉得师出无名,便问姚广孝:百姓们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坚定地说:臣知道天道,不管民心,白帽子冠顶,乃是天道。

史书记载: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谎言说一万遍,也会变成真理。姚广孝天天念经似的,在朱棣面前劝说,加上现实情况所迫,不反也是死,逼上梁山,朱棣终于决定反了。

在燕王府,朱棣杀了前来围剿的官员,自此,走上了靖难的道路;63岁的姚广孝,已经成了老和尚,他终于开启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走上了充分施展自己雄才伟略的事业道路。

元朝末年,两个和尚,相差7岁。一个是看到僧官威武霸气,心里埋下做和尚的种子;一个是父母亲人接连死去,为了讨口饭吃,进了寺庙。

前因不同,但都决定了天下的归属,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这算不算是一种巧合呢?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