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粟裕,人们都是不陌生的,他是我军历史上一位战神级别的人物,是人民军队永远的传奇。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对革命战争有巨大贡献的名将,其政治地位却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想的高度,很多人都对他与“元帅”军衔失之交臂而颇感遗憾。
其实粟裕不止是能打仗,他和毛主席的关系也不错,甚至于他还曾当过毛主席的卫士长,算是过命的交情。既然如此,毛主席为什么没有“关照”粟裕呢?
最能打的湖南人粟裕大将是湖南会同县人,说起来也算是毛主席的老乡了,1907年出生的他在二十岁的年纪就投笔从戎,并成为叶挺麾下教导队的一名战士。
不久后,粟裕参加了南昌起义,正式开启了自己二十余年的革命生涯。就此而言,身为南昌起义参与者的粟裕资历不可谓不老,只不过那时候的他还只是一名基层干部。
倒霉的是,正是在南昌起义失败后的转移过程中,粟裕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整个人也从山坡上滚了下去,好在有战友发现后对他进行了救护,这才保住了粟裕的性命。
粟裕大难不死,但这只是他军旅生涯中首次受伤,往后还有五次,这些伤痛也折磨了他半生。
在艰险坎坷的过程中,粟裕一步步成长起来,到1930年的时候,他成为了红六十四师的师长。
二十三岁的年纪当上师长,按理说粟裕的进步已经是飞速了,称得上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但是,自从成为师级干部以后,粟裕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师长和军团参谋长之间来回徘徊,似乎来到了职业生涯的瓶颈期。用陈毅的话来说,叫做:“多年受委屈的,是提拔得最慢的一个。”
粟裕职务提升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调动频繁,经常被从一个部队调到另一个部队,有时候还会去学校和军部做事,工作单位更换太过频繁,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升迁。
另外,粟裕的性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于活泛的林彪,粟裕显得更为“木讷”一些,他总是沉默寡言,这或许也让他丢失了很多机会。
尽管如此,粟裕总还是像口袋里的锥子,终究有脱颖而出的一天。在抗日战争中,粟裕指挥部队一再取得大胜,比如官陡门奇袭战,新四军在粟裕的指挥下一战歼灭伪军两百多,活捉五十多,取得了一次大胜。
随后的谢家渡战斗,粟裕再次指挥军队击毙九十多名日军,而歼灭伪军多达三百多。在苏北车桥大捷中,粟裕一战歼灭日伪军过千,战果更胜以往。
毛主席得知战报,兴奋地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身为后来人,我们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远见卓识,粟裕还真是韩信般的兵家奇才。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创造了包括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等经典战例在内的一众战绩,奠定了自己在人民解放军中“战神”的地位。
在粟裕取得苏中七战七捷的战果后,毛主席已然激动到亲自草拟电报发给各战区首长,介绍这次战役中粟裕创造的经验,希望全军一起学习。
后来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了号称是“天子门生”的张灵甫以及他麾下号称是“御林军”的整编七十四师,毛主席也曾对他讲:“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七十四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有想到。”
不等毛主席说是谁,粟裕就脱口而出:“蒋介石!”
毛主席笑着点头,又问他:“还有一个呢?”
粟裕一连猜了陈诚、何应钦、白崇禧等多个人,但毛主席却表示这些人不足挂齿,这第二个人就是他毛泽东。
等到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取得胜利,毛主席对他的赞赏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表示:“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渐渐地,粟裕成为了毛主席最为倚重的将领。1950年,中央决定收复台湾,粟裕请求中央军委直接指挥,而毛主席则让他全权负责。
后来出兵朝鲜,毛主席心中的第一人选也是粟裕,只可惜粟裕的健康出了问题,这才换成了彭大将军。
在这里,不禁要为粟裕感到可惜,要是他的身体再好一些,有了抗美援朝的军功,后来评定军衔就会有相当大的优势,可历史没有如果。
与毛主席的战友情说到粟裕与毛主席的关系,还有一段很重要的历史没有说,那就是粟裕曾是毛主席的卫士长。
毛主席与粟裕的初相识,要回到1929年,当时毛主席在红四军的七大上落选,离开了前委书记的岗位,便来到了位于福建永定的天子洞休养。
当时,粟裕还只是一个连长,而朱德命令他带队到天子洞负责毛主席的安全工作,由此粟裕和他的连队就短暂成为了毛主席的贴身护卫。
那段时间的毛主席心思烦乱,一开始并没有过多注意这个籍籍无名且有些沉默寡言的连长,他整日都只是埋头写作和看书。
至于粟裕,也没有因为自己给首长当卫士而有所图谋,只是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时间久了,毛主席才开始与粟裕交谈起来,而在一番了解过后,他对这个性格沉闷但颇有才干和见地的年轻人十分欣赏,从此暗暗记住了粟裕。
没过多久,毛主席重返领导岗位,本以为很难再遇到那位年轻战士,却没想到粟裕随后也成为了红六十四师的师长。
红六十四师尽管装备十分简陋,但却直属于红一方面军总部,归总司令朱德和政委毛主席直接指挥。也就是说,粟裕如今在毛主席手下工作,两人成为直接的革命战友。
这期间,粟裕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参与了第一次反围剿作战,歼灭了国民党第十八师并活捉了师长张辉瓒。
紧接着,粟裕又在第二次反围剿中配合友军歼灭了国军一个师,这些都让毛主席对他的指挥才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事情这么发展下去,粟裕必然会得到毛主席的进一步提拔。但由于毛主席在1932年再次遭到排挤并离开领导岗位,这一可能性暂时无法实现。
直至1935年的遵义会议,毛主席重新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的领导者,他也没有忘记粟裕,还一再试图寻找。
但由于粟裕并没有参加长征,而是被派往红七军团担任参谋长,从此留在了南方打游击。
在打游击期间,因为红军一再失利,粟裕不得不带队撤到了闽浙赣苏区,不仅与党中央,甚至和陈毅都失去了联系。
因此,等到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后,南方的同志就向中央报告说粟裕可能已经牺牲了。
毛主席为此不胜惋惜,还将粟裕的名字列入了烈士名单,并在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宣读。
那并非是一份普通的名单,只需要知道名单的第一位是李大钊,而粟裕在第三十四位,就能看出毛主席有多重视粟裕,也能想象他内心的悲痛。
好在六个月以后,南下的周子昆向中央发来电报说粟裕还活着,他带着八百战士一直在深山中打游击,现在已经到皖南与新四军主力会合,这才让毛主席转悲为喜。
很快,粟裕的指挥才能再次体现出来,而他也因此进入刘少奇的视野,并被后者提议任命为第一师师长,毛主席欣然应允。
粟裕果然没有辜负毛主席和其他首长的期望,他在南方打出了响当当的战绩,逐渐成为人民军队又一颗将星。对此,毛主席内心是十分高兴的,或者说颇为自豪。
在毛主席这里,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党内同志不管谁来找他,都不出门相迎,但唯有两个人是例外,一个是林彪,另一个就是粟裕。
1948年的五月份,粟裕为中原战事而来到西柏坡找毛主席汇报工作,而毛主席不仅大踏步出门相迎,还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
说着,毛主席还感慨了起来:“十七年了,有十七年没见了吧?”对此,粟裕也是感动莫名,不善言辞的他连连向主席问好。
这以后的事情,正如我们此前说到的那样,粟裕在战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大胜,打得老蒋惶恐不安,就连美国人都失声惊叹。
当然,最有价值的评价还得是我们的人民群众,当时就有人贴出对联:“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可就是这样深受毛主席器重、深受老百姓爱戴、被敌人畏惧的传奇战神,却在后来遭遇了不平之事。
名将的落寞时刻关于粟裕的军衔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人们最为乐道之事。在这件事上,毛主席其实是很支持粟裕评元帅的,他当时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粟裕呀!”
从1949年成立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单来看,粟裕也应该是元帅,身为委员会委员的他在二十八位委员中位列第十五位,而排在他前面的除了大元帅候选人毛主席、起义将领程潜、负责地方工作的刘少奇、周恩来和高岗,剩下的人里粟裕正好在第十位。
而据粟裕身边人透露,在最初的元帅名单中,林彪位列第五,第七就是粟裕。
不过,粟裕自己却对这个名号并不看重,他曾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于是,粟裕自己主动向毛主席推辞了元帅军衔,这也让毛主席十分感慨,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然三次辞帅。”
毛主席的这句话分别指的是粟裕在1945年义辞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义辞华东野战军司令员以及这次推辞元帅军衔,这充分体现了粟裕淡泊名利的个性。
而在粟裕辞帅后,周总理就表示:“粟裕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主席于是表态:“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提交军委讨论通过。”
有意思的是,在中央军委决定授予粟裕大将军衔的时候,国内人还没起意见,苏联人倒是显得不安,因为苏联的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是元帅,而我们的总参谋长却可能是一个大将,这就让双方出现了不对等,于是他们就提出了意见,但我们并没有遵行。
另外,自从粟裕的大将军衔定下来后,给中央省去了很多麻烦。
比如许世友在得知自己只是个“上将”后,就找到周总理要“大将”军衔,周总理只说了一句:“可粟裕也只是大将啊”,一下就让许世友哑口无言,再也没提过这件事。
怪不得人们说“粟裕镇大将”,只要有他在这个位置上,别人想不服气也不行。
问题在这里还没结束,粟裕的军事生涯虽然在1955年达到了一个顶点,但后来的他过得并不开心。
这是因为性格耿直的粟裕得罪了很多人,陈赓当年就说:“你老兄一是功劳太大,二是不会迎合上司,能不得罪人嘛。”于是在1958年,粟裕等人在军委会议上遭到了批评,这让他背负了很大的压力。
关键时刻,还是毛主席为他说了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
之后,粟裕向黄克诚交接了总参谋长的职务,而周总理又找到他说:“我不管你干什么,任何人让你粟裕离开北京都必须经过我的同意!”
有了周总理的保护,粟裕留在了总参,即便后来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时候,叶剑英和林彪还相继找到粟裕,都鼓励他好好养病,为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好准备。
1972年,在陈毅的追悼会上,粟裕也遇到了毛主席,而毛主席还拉着他的手动情地说:“井冈山时期的战友不多了”,这句话给落寞中的粟裕以极大地安慰。
结语粟裕在人民军队中的历史地位是无需多言的,没有他的超神表现,谁也不知道解放战争会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进行下去。
就此而言,粟裕对革命的贡献永远都是光芒万丈的。在功勋之外,粟裕与毛主席的情谊也让人十分动容。
从井冈山相识,到西柏坡重逢,他们之间英雄相惜的故事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而尽管对粟裕十分看重,毛主席却从来不以个人情分来影响对公事的判断,所以从来没有给予粟裕以特殊照顾。
当然,粟裕的个人情操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他淡泊名利又生性率直,这样性格的人固然在事业上很难有更高的造诣。
正因如此,粟裕最高光的时期也就是和陈毅搭档的战争岁月,其后半生显得十分坎坷。而对我们来说,铭记将军的功勋,这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