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常熟发生了一起引发热议的消费纠纷:一位82岁的老人到手机店购买新机,结果竟然花2000元买了一部市场价仅900元的手机!此事曝光后,网友们愤怒不已,纷纷指责商家“专坑老人”,更有人直言:这不是做生意,这是抢钱!那么,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套路?为何类似事件屡见不鲜?今天,我们就来深挖一下。

据报道,这位老人因旧手机卡顿,决定去家附近的一家手机店换新机。商家看到来了位上了年纪的客户,便开启了“话术轰炸”模式,极力强调手机的品牌、质量和耐用性,但对市场行情和真实价格却只字不提。
最终,老人以200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款手机,回家后家人一查,发现这款手机的市场价仅900元左右!当家属找到商家理论时,店家却表示:“网上也有卖2000多的,不接受退货。”
家属无奈之下,向当地市场监管局投诉,目前此事仍在调查中。
为何总是老人“挨宰”?商家的套路有多深?这类事件并不少见,很多老人都会被商家“忽悠”买贵手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套路:
1. 信息差:老人对市场行情不了解年轻人买手机通常会货比三家,上网查评测、比价格,甚至在各大电商平台蹲折扣。但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互联网不熟,信息渠道有限,价格完全靠商家说了算。
2. 话术套路:模糊价格,主打“品牌故事”商家不会直接告诉你手机值多少钱,而是会围绕“品牌知名度”“防摔耐用”“适合老年人使用”等方面展开轰炸式营销,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买的不是一部普通手机,而是一款“量身定制”的优质产品。
3. 先斩后奏:让顾客在高价下单后不好意思反悔当商家把手机介绍得天花乱坠,并且让老人当场使用、调试,甚至下载好各种App,老人会觉得已经“用了人家的东西”,即便价格偏高,也不好意思当场反悔。
4. 强势拒绝退货,拖延时间即便家属发现价格异常,商家往往会找各种理由推脱,不肯退货。有些甚至会说:“我们这里是线下实体店,和网店价格不同”“手机已激活,不能退换”等等,让消费者陷入维权难题。

那么,这种行为到底算不算违法呢?我们从法律角度来看。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则可能涉嫌价格欺诈或误导消费:
虚假宣传:如果商家故意夸大手机性能、制造虚假价值感,误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则可能构成欺诈。隐瞒价格信息:商家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完整、透明的价格信息,不能故意模糊市场价格。恶意抬价:若商家将商品价格人为抬高,以远超市场的价格出售给不知情的消费者,可能违反《价格法》。如果老人家属向市场监管局投诉,监管部门可以依据上述法律进行调查,并责令商家退还多收款项,甚至给予行政处罚。
如何避免老人被坑?家人应该这样做!既然老年人容易成为“高价销售”的受害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避免类似陷阱呢?
1. 帮助老人了解市场价格家人可以提前帮老人查好手机的市场价,并告诉他们合理的价格区间。让他们在进店之前心里有个数,避免被商家忽悠。
2. 陪同老人一起购买如果家人时间允许,最好陪同老人一起去购买手机,现场砍价、货比三家,并帮助他们识别商家的推销套路。
3. 引导老人选择正规渠道相较于街边小店,品牌官方店铺、电商平台旗舰店的价格更加透明,售后也更有保障,尽量引导老人去这些渠道购买。
4. 购买前确认退换货政策购买前一定要向商家确认是否支持退货,并要求商家开具正规发票。如果商家拒绝提供,建议直接换一家。
5. 遇到问题,及时维权如果发现家中老人被高价销售,一定要第一时间与商家交涉,要求合理解决。如果商家拒绝退货,可拨打12315进行投诉,或直接向市场监管局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