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620年),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率领族人进犯唐朝夔州,夔州总管李孝恭领兵迎战,结果兵败。
李靖主动请缨,率领八百士卒袭击冉肇则营垒,大破蛮兵,随后李靖又在地势险要处设下埋伏,阵斩冉肇则,并俘获蛮兵五千多人。
当捷报传至长安后,李渊大喜, 他不仅颁下玺书慰劳李靖,还亲笔写敕给李靖说:“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
意思是,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那么,李靖以前究竟干了什么事,能让李渊在李靖立功后,特意亲笔写敕表明“既往不咎”呢?
一、重臣评价,自锁上变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曾任殷州刺史,父亲官至赵郡太守,舅舅韩擒虎更是隋朝名将,在家庭熏陶下,李靖从小便有远大志向,他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意思是,大丈夫若能恰逢其时,遇到圣明君主,应当建立功业,求取富贵。
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前,李靖一直在隋朝当官,从长安县功曹,到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虽然官职低微,但他的文武才干却受到朝廷多位重臣的赏识。
比如吏部尚书牛弘曾夸赞李靖“王佐才也”,左仆射杨素更是抚着自己的坐床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
但很显然,在隋朝,李靖并没有“遇主逢时”,虽说有牛弘、杨素等隋朝重臣的评价背书,但李靖仍旧没能得到重用。
大业末年,李靖担任马邑郡丞,在李渊帐下和突厥人对战,当时天下各地反隋浪潮已经兴起,窦建德、翟让以及杜伏威等人领导反隋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势动摇着隋朝统治。
时为太原留守的李渊雄才大略,意识到乱世将至,也在暗中招兵买马,准备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伟业。
而李靖敏锐地察觉到了李渊的异动,出于心中坚守的“忠义”,李靖决定前往江都,向隋炀帝告发李渊意图谋反。
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李靖此次告密之旅充满了戏剧性,首先,他伪装成囚犯前往江都告密,即所谓的“自锁上变”,其次,在半路中竟然因为道路堵塞耽误了行程。
二、差点被杀,与李渊的私怨李靖被“堵”在了长安,更不巧的是,李渊不久后于太原起兵,迅速攻占了长安,于是李靖被俘了。
也就是说,李靖精心策划的表演还没来得及上映,就被李渊直接给否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李靖没有因为意外被耽误,那么李渊的结局说不定就要改写了。
对于李靖这位曾经的下属,李渊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准备杀了以绝后患。
眼看就要人头落地,李靖想到自己还没来得及实现的愿望,于是放声大喊:“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意思是,你李渊举兵是为天下除去暴乱,还没有完成大事,怎么就能因为私怨斩杀壮士呢!
这句话透露出的信息就很有意思了,李靖认为李渊想要杀他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私怨,那这个私怨是什么呢?
联想到李靖的“自锁上变”,是不是可以有这种猜测,即李靖也参与了李渊的密谋造反活动,但出于对隋朝的忠心或者是不看好李渊,李靖反水了,想戴罪立功。
李渊抓到李靖之后想要处死他,就是为了杀鸡儆猴,警告其他人这就是背叛者的下场。
在临死之际,李靖还是服软了,他说的话也很有水平,话里话外都是你李渊因为这点嫌隙就杀了我这个人才,让天下人怎么看?
就像当年曹操经历宛城战败,儿子曹昂、之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皆战死,后来张绣采纳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曹操不也是接纳了吗?
李渊显然心存大志,所以,曹操没杀张绣,而他也没有杀李靖。
三、再次差点被杀,李渊的敕令李靖虽然活了下来,但“自锁上变”这根刺始终扎在李渊心上,令李渊不敢完全信任他。
武德三年,李渊派李靖前往夔州平定南梁萧铣政权,李靖接到命令后率领数骑赴任,结果在经过金州遇到了麻烦:他被蛮人武装堵住了去路。
拦在李靖面前的蛮人首领是邓世洛,手下兵马数万人,他占据着有利地形,导致庐江王李瑗几次进讨都以失败告终。
李靖一看这种情况,只能先留下来帮助李瑗击败邓世洛,于是“靖与瑗设谋击之,多所克获”。
李靖顺利通过金州之后,直接来到了峡州,可这样一来,不免就耽误了平定萧铣的既定战略部署。
李渊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李靖故意滞留不前,贻误军机,就暗中给峡州刺史许绍下了一道敕令,让他直接处死李靖。
许绍爱惜李靖的才华,上书为李靖请命,李靖这才免于一死。
不久之后,就发生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李靖率八百人大破蛮兵事件,李渊接到捷报后大为高兴,对群臣说:“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
意思是,我听说用有功的人,不如用有过错的人,李靖正好验证了这一观点。
可见,李渊心中仍对李靖的忠心存有疑虑,但此次李靖仅率八百人就敢进攻蛮人营垒,并且还取得了大胜,李渊心中的不舒服还是消散不少。
所以,李渊才会写下那封“既往不咎”的敕书,表示以前的事,自己早就忘了,自此之后,李渊很少再动杀掉李靖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