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念与意义:
- 定义:数据要素是指那些以电子形式存在的、通过计算的方式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并发挥重要价值的数据资源。它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
- 意义: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是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2. 发展历程:
- 2020 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7.8%。
- 2022 年,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同年 6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全文公布相关意见,系统性布局了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 2023 年 10 月,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成立;12 月 26 日,数据要素一词入选“2023 年度十大科技名词”。
- 2024 年 1 月 4 日晚,国家数据局等 17 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
3. 产业链:
- 上游-数据供给:各级政府、电信运营商、大型国有企业、大型互联网公司等是数据的主要提供者,聚集了海量经济社会、行业、用户数据。数据服务商协助这些数据提供者,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相关数据采集厂商包括太极股份、深桑达、东方国信、科大讯飞、万达信息等。
- 中游-数据流通:主要涉及数据的流通,包括确权登记、定价和流通交易三个主要环节,主要在数据交易所进行。数据服务商在这一过程中推动数据资源的资产化,进一步释放数据的价值。数据流通环节还可以细分为数据确权、数据估值&定价以及数据交易等阶段。
- 下游-数据应用:随着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的应用将会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当前下游数据的需求方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应用场景包括金融风控、零售电商、交通管理、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
4. 核心环节:
- 数据采集:是数据要素行业的起点,受益于我国互联网产业和物联网产业的高度发达,目前我国数据采集方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演进。
- 数据存储:市场整体较为稳定,由于存储技术进步及云计算趋势兴起,全球和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进入到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在国家“东数西算”等政策要求下,市场格局更为均衡,国产化厂商更具优势。
- 数据加工:包含数据清洗、数据标注、数据审核等,本质上是提升数据资源质量的过程,随着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该环节的需求大幅增加。
- 数据流通交易:是数据要素产业的核心,加工后的信息通过数据交易市场流通到各应用领域,其转移、交易和共享等流通过程要在监管机构的保障下和数据安全前提下进行。
- 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信息和价值,为企业决策、业务优化等提供支持。
- 数据应用:将数据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和服务,实现数据的价值变现,如精准营销、智能推荐、风险预测等。
- 生态保障:包括数据安全、数据标准、数据治理等方面,为数据要素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5. 政策支持: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如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推动数据要素的流通交易、培育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等。
6. 市场规模与前景:据国家工信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测算数据,“十四五”期间我国数据要素流通市场规模将达到 5000 亿至 10000 亿。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将不断扩大,预计到 2025 年,我国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到 48.6ZB。
7. 面临的挑战:包括数据确权的复杂性、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数据标准的统一、数据交易的监管等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技术手段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