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于1958年9月在北京创建,郭沫若任首任校长。这是我党亲手创办的红色大学,是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建立的大学,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以来,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2017年9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有11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建校60多年来,学校坚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办学发展的指南,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大核心任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谋划“十四五”发展,努力办出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
(数据截至2022年7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领导有:
党委书记:舒歌群
舒歌群,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浙江长兴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1980-1984年在浙江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1984年起在四川省内河勘察规划设计院工作。1985-1987年在天津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87年起在天津大学工作,1998年在职获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教授。历任天津大学内燃机教研室副主任、汽车工程系主任,学校科技处副处长、处长,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1月起,任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2年11月起,任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16年5月起,任天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2017年4月起,任天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2018年5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内燃机设计和内燃机余热能转化和利用的研究工作。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了973项目“高效、节能、低碳内燃机余热能梯级利用基础研究”(2010),主持承担了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提高中载及重载卡车能效关键技术中美联合研究”(2017)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2007年获“通用汽车中国高校汽车领域创新人才奖”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内燃机学会突出贡献奖”,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作为团队负责人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副主任,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内燃机学会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校长:包信和
包信和,1959年8月出生,江苏扬中人,无党派人士,物理化学家,物理化学家,理学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7年10月为复旦大学化学系硕博连读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10月至1989年8月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讲师)。1989年8月至1995年5月获德国洪堡基金和马普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协会Fritz-Haber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5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至2015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1997年8月至2000年8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和副所长。2000年8月至2007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2009年3月至2014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2013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年6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以及新型催化过程和新催化剂研制和开发工作。在天然气(甲烷)直接转化制高值化学品和煤基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担任J. of Energy Chemistry 期刊(Elsevier)共同主编,《中国科学》、《国家科学评论(NSR)》,以及Angew. Chem. Int-Ed、 Energy & Env. Sci. 、Surf. Sci. Report、Chemical Sci. 和ChemCatChem 等学术期刊编委和顾问编委。担任国际催化协会委员,任中国化学会第28届和第29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12-2017年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1996-2000年度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2015年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2014年获第六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研究成果分别获评2014年和2016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015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2016年获国际天然气转化杰出成就奖,第五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16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7年获德国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协会(DECHMA)和德国催化协会催化成就奖(Alwin Mittasch Prize 2017),所带领的“纳米和界面催化”团队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获2018年度陈嘉庚化学科学奖。
常务副校长:潘建伟
潘建伟,男,汉族,1970年3月生,浙江东阳人,1992年7月参加工作,2005年 8月加入九三学社,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1987-199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先后获理论物理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赴奥地利学习,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至2008年任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所玛丽·居里讲席教授,2005年起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201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2012年9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1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15年5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年5月起任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2008年10月被聘为德国海德堡大学荣誉教授。
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该领域有国际影响的学者,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多光子纠缠操纵和冷原子量子存储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系统性创新贡献。在Nature、Science、Nature子刊、PNA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并受国际权威综述期刊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邀请先后撰写关于多光子纠缠实验和现实条件下量子通信安全性的综述论文。
自2000年以来分别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奖、欧盟玛丽·居里杰出研究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欧盟ERC研究奖、国际量子通信奖、兰姆奖、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美国光学学会伍德奖、墨子量子奖、蔡司研究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以及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国内外荣誉奖项或称号。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奖章”。
党委常务副书记、党委组织部部长:蒋一
蒋一,男,汉族,1969年11月生,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党委组织部部长。
1987年至199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获得理学学士,1992年至199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1993年至199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工作。2001年至200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7年7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常务副(部)处长,2007年10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2011年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2008年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委员,2014年2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2020年7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2020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长期从事高能对撞机上的基本粒子物理唯象理论和高能实验数据分析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多项。 一直从事本科生基础课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2008年学校获得教育部“《电磁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的主要成员。
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晓平
王晓平,男,1964年7月生,江苏苏州人,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1982至199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获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1990留校工作,1996年至2001年在职攻读博士,1999年至2000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2001年取得博士学位。2004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11月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主任助理,2009年1月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主任。2014年4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2016年10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长期从事普通物理教学和低维材料体系的可控制备与量子性能调控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副校长:杨金龙
杨金龙,男,汉族,1966年1月出生,江苏盐城人,农工民主党党员,物理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6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1981至1985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1985至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分获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在意大利Padova大学、Cagliari大学、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工作和访问。1996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4年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理论与计算科学研究部主任, 2009年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2017年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2018年4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直致力于发展与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与模型研究小分子,原子团簇,固体表面与界面和纳米体系的结构和性质,注重和相关实验研究的配合与合作。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四百余篇,论文被他引一万余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担任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应邀担任WIREs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Science和物理化学学报的副主编,Theoretical Chemistry Account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中国科学和化学物理学报的编委。入选美国物理学会(APS)的Fellow。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监察专员:毕金初
毕金初,男,汉族,1969年生,安徽人,199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监察专员。
1991年毕业于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B区),被分配到合肥市政府部门工作。1994年舍弃公务员职位,参加统考北上读研。此后在中科院地理所被聘为助理研究员,在中科院机关被聘为副研究员(2001)。
2001年起,先后在院党组办公室/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院领导专职秘书、中科大党政办副主任(2003-2004)、院人事教育局领导干部处副处长、综合处处长等岗位工作,其间曾获公派留学项目资助赴英国短期高访。
2012年起,历任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四级高管、监察审计局(与中纪委驻院纪检组合署办公)四级高管、监督与审计局四级高管。2015年初,担任中科院巡视办专职副主任。2019年2月被任命为中科大党委副书记,2019年3月当选为中科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2022年2月任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监察专员。
党委常委、副校长:傅尧
傅尧,男,汉族,1977年7月生,重庆綦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
1996-200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200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起留校任教(副教授),2010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9-2011年任科技处副处长,2011-2017年任招生就业处处长,2017-2019年任科研部部长。2019年3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2019年4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秘书长,2021年5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2021年7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2022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长期从事物理有机化学和绿色化学等领域的研究。运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发展绿色有机化学新反应和催化体系,成功应用于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取液体燃料和化学品,在绿色合成反应创制和生物质能源化工等方向取得重要进展。2012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青年奖、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一等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奖励。
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枫
吴枫,男,汉族,1969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199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和199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得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主任研究员和首席研究员,2014年3月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8月起担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2017年5月起担任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2019年4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2021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IEEE Fellow,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获2015年国家自然二等奖和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党委常委、副校长:周丛照
周丛照,男,汉族,1968年11月出生,湖北麻城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1987年至2000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和生命科学学院并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在法国科研中心及巴黎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同年获中国科学院择优支持。2006年至2010年任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9年3月至2014年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2014年5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2019年4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教务长,2021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长期从事本科生"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现主要研究方向为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和干预策略。已在PNAS、Nature子刊、EMBO Reports和JBC等发表研究论文近100篇。
党委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邓建松
邓建松,男,汉族,山东荣成人,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党委宣传部部长。
1989-199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199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留校任教,2005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先后到香港科技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2014-2015年任数学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2015-2019年任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2019年3月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委员,2019-2022年任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2022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2022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2023年2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的理论与应用,入选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学术兼职有“高校计算数学学报”等期刊编委,安徽省数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等。
党委常委、党委统战部部长:禇家如
褚家如,男,汉族,1963年11月出生,安徽六安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兼党委统战部部长。
1980至198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在职获得博士学位。曾在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等单位访问和工作。2000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先后担任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常务副主任、工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人力资源部部长等职务。2019年3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2019年5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
长期从事天文精密仪器和微纳米机电系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大科学工程LAMOST望远镜焦面光纤定位系统的研制,LAMOST落成入选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PNAS、Advanced Materials、Optical Express、Lab on Chip、JMM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等荣誉。
校长助理:薛天
薛天,男,汉族,1977年5月出生,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委员、校长助理。
1995-200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00班)和生物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200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细胞分子生理系学习,获细胞分子生理学博士学位。2005-201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工作。2012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4-2020年任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2018-2022年任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执行部长,2019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委员,2020-2022年任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部长,2022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
长期从事“光感受神经生物学”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感光细胞和其光信号转导机制、光感受脑神经环路、视觉再生修复等方面。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2),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 (2013)、杰出青年基金(2019)、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2021),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2020),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团队首席(2021)。获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张香桐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奖励。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