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之子违令回京,竟被元帅怒斥!

思明说 2025-01-03 11:57:03

前言

1963年12月的一天,罗东进如往常一样在校读书,却突然被校领导叫了过去,告知他中央发来了一封急电。

内容简短却紧迫,命令他即刻立刻返京,罗东进心中猛地一紧,他来不及多想,匆匆告假后连夜赶回了过去。

当他见到父亲时,他发现父亲的脸上没有丝毫的喜悦,相反,他的神情异常严肃,甚至带着几分怒意:

“东进,你为何要回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是沂蒙老乡一口口喂大的”

罗荣桓元帅先后共有6个子女,由于身处战争年代,加之生活条件的艰苦,大儿子和二女儿出生后不久便夭折了。

1939年2月,罗荣桓率领部队准备挺进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这时,妻子又生下了一个儿子。望着这支东进的部队,罗荣桓当即决定为儿子取名为“东进”。

不过,部队行军打仗,带着年幼的孩子显然是不现实的,思来想去,罗荣桓与妻子只得忍痛将罗东进寄养在了老乡家。

从此,罗东进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与沂蒙老乡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罗东进是沂蒙老乡一口一口喂大的。

战争年代的条件,想必大家也都清楚,普通老百姓家里只有那些粗粝的煎饼能够勉强果腹。

对于大人们来说,这些煎饼虽难以下咽,但总算是能填饱肚子;可这对于几岁的小孩子来说,根本就没法吃。

于是,老乡们便用自己的嘴,将煎饼嚼细了,再嘴对嘴地喂给罗东进吃。

倘若放在现在话,可能会有人说这样不卫生、嘴里有细菌什么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个时候,老乡但凡手里有一口吃的,都会想着先给八路军后代吃。

罗东进始终记得,父亲对他说过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不能忘本,不能忘了老百姓。”

对于自己的确切生日,罗东进一直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天,一直以来,他都是和妹妹一起过生日。

直到1989年,梁必业在整理日记时,偶然间从自己的日记本上看到了记录:1939年2月14日。

这一刻,罗东进才终于知道了自己确切的生日,这一年,他50岁。

不能做“八旗子弟”

“爸爸常对我讲,决不能做‘八旗子弟’,不能依仗父辈、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做人,就不能忘本。”罗东进回忆道。

罗东进还记得,在他三岁那年,自己因为淘气,被父亲关了整整一天的禁闭:

那会儿也小,正是调皮捣蛋的年纪,一次,部队打了胜仗后,他兴奋地拿起一个防毒面具,戴在脸上,四处吓唬村里的小孩子。

对于未知的东西产生恐惧是在所难免的,孩子们有的直接被吓哭出来。罗荣桓得知后,脸色铁青,当即将儿子叫到了身边,严厉批评了道:

“老乡们待你如亲生儿子一般,你为什么要去吓唬养育你的大爷大娘的孩子?你这是忘本!更是违反了部队的纪律!”

说完后,罗荣桓没有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直接将他关进了禁闭室。从那以后,罗东进再也不敢做出这样的事了。

有一年冬天,林月琴给孩子买了一顶暖和的棉布帽子,小东进看到后,却觉得样式不好看,死活不肯戴,还拉着母亲要买一顶皮的帽子。

最后,喜提罗荣桓的一顿痛批。在他看来,如果孩子在小小年纪就讲究这样讲究那个,按照这种趋势发展的话,长大了那还了得?

家庭教育,是一件麻烦却且极为重要的事,过度急躁不行,过度溺爱也不行,要尽量在政治思想上多上些心。

但凡发现一点不对的苗头,就必须要立刻出言制止,纠正其错误,加以改正,这样才能更好的成长。

一次,天色已经很晚了,罗东进与妹妹还没有回来,罗荣桓心里也有些着急,正欲出门寻找之际,只见两人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

原来,当时罗荣桓曾对孩子们下达了一条“命令”:上下学要搭乘公交车,不能汽车接送。

在罗荣桓看来,汽车虽是组织上给他配备的,但也是为了工作,不能因为私事而滥用。这些,罗东进和妹妹都记到了心里。

那天放学后,两人错过了公交车,想到父亲曾说过的话,两人决定“自力更生”,徒步回家。

待问清楚原因后,罗荣桓欣慰地说道:“很好,你们做得很对,就是要有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在罗东进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严厉、不苟言笑的一个形象。就连罗荣桓身边的同志对他的第一印象也是很严厉,有点怕他。

可若是相处久了,就会感受到罗荣桓身上的热情,他常常对工作人员说:“别人来找我,你们不要随意阻拦,要问清楚情况,热情接待。”

时间一长,大家都愿意把心里话同罗荣桓说,也都愿意和他交心。

“毕生战斗明敌我,人类庄严一典型”

不论是对待家人还是亲属,罗荣桓都非常讲究原则,绝不会因其身份而有所偏颇。1950年,罗荣桓的二哥罗晏清不顾劝阻,执意来到了北京。

早年间,他曾当过族长,雇佣过佃户,习惯于发号施令,现如今中国解放了,思想也仍旧是老一套,难以摒弃那些陈旧的观念。

一日,罗荣桓无意间撞见罗晏清摆出一副土豪的架子,指使其他同志为他干活。罗荣桓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严厉地批评道:

“这些都是我们的革命同志,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你怎么能对同志们摆那土豪的臭架子?”

言罢,罗荣桓直接将二哥罗晏清送去了教育。

一直以来,罗荣桓都是一边坚持工作,一边与病魔相抗争,他曾说:“只要我还有一点精力,就要多为党做一些事情。”

一次,医生考虑到罗荣桓的病情,就从医院借来了一张摇床,送到了罗荣桓的家中,供其读书、看文件。

罗荣桓却坚决拒绝这种特殊照顾,明明医院里有那么多需要摇床的病人,自己岂能独占?

“咱们出钱做一张,这样可以吧?”林月琴询问道。罗荣桓这才点了点头,最后在上海订做了一张。

1963年,罗荣桓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再次住进了医院,身体各项机能也开始走下坡路。

在那个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治疗手段有限,只能采取腹膜透析的治疗方法,罗荣桓却硬是一声不吭地挺了下来。

最令他痛苦的,莫过于进食。由于尿中毒刺激肠胃,他每次吃东西都会呕吐出来。人要是吃不下饭,就相当于一脚踏在了阎王殿。

罗荣桓以顽强的毅力,不断地吃了吐、吐了吃,在与病魔的抗争过程中,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随着病情的反复,罗荣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陷入了深深的昏迷之中。当他醒后,在看到前来探望他的同志们脸上的焦急之色后,安慰道:

“人嘛,总是要死的,自然规律嘛,不要难过......”

自从罗荣桓病危后,党中央也一直关心着他的病情,许多“O”型血的青壮年也都自发地守在医院,时刻准备为罗荣桓输血。

“东进,你为何要回来!”

1963年12月的一天,罗东进如往常一样在教室里读书,却突然被校领导叫到了办公室,告知他中央发来了一封加急电报。

电报的内容简短却紧迫:“父亲有病,立即返京!”罗东进心中猛地一紧,他来不及多想,匆匆告假后连夜赶回了过去。

此前,他曾多次提出要回去看望父亲,可父亲却认为,儿子此举无疑是耽误课程,因此从不允许他前往医院探望。

可这一次,直接一封急电打到了学校,莫非?想到这,一股不好的预感瞬间涌上心头,罗东进不敢再细想下去。

待他赶往父亲病床前时,父亲早已陷入深度昏迷之中,过了好一会儿,罗荣桓才悠悠转醒。

在看到儿子后,罗荣桓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表情变得异常严肃,话语中也带着几份怒气:

“东进,你为什么没有放假就回来了?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我这里有护士照顾,你不用担心。”

“爸爸,是校领导让我回来的。”罗东进哽咽着说道,“再说了,其他同学家人生病,学校也是允许回去探视的……”

说话间,罗东进的眼中早已噙满了泪水。他何尝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可作为儿女的,心中又岂能不记挂着父母?

听完儿子的话语后,罗荣桓心中也是五味杂陈,沉默良久后,对儿子说道:“东进,你是革命干部的孩子,要对自己更严格......”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罗荣桓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大部分时间处在昏迷之中。12月15日,罗荣桓清醒过来后,对身旁的家人说道:

“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就不要住了。我没有什么遗产可以留给你们、分给你们,唯有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永远干革命!”

说完这句话后,他又陷入了昏迷之中。在昏迷中,他重复最多的话就是:“干革命!跟着毛主席走!”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因病逝世,享年61岁。

在很多人眼中,“红二代”这个身份,带着许多光环和色彩,对于革命后代的身份,罗东进是这样看待的:

他认为只要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始终坚定地不移地跟党走的,都是党的好儿女,都是“红后代”。

结语

罗荣桓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对孩子的教育尤为严格。他要求罗东进不能忘本,不能依仗父辈的光环而不思进取。

这种严格的家风,让罗东进从小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谦逊和进取的态度,不能骄傲自满。

在罗荣桓的言传身教下,罗东进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他深刻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家风,能够培养出品德高尚、有担当的人才。而罗荣桓的家风,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激励人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

罗荣桓元帅的家风. 共产党员(河北)

罗荣桓元帅之子:“父亲告诫我们不能做八旗子弟”.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国有疑难可问谁?”——罗荣桓元帅的故事之十二. 学习导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