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朱少平:彩礼理念不改婚姻制度要崩溃,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采访截图
专家的话击中了反对彩礼人群的心。不可否认,彩礼这个古早的婚俗确实就当下来讲有些怪诞,走进现实,它已经成为彻底物化婚姻的逻辑佐证。
当然也不是说,婚姻干脆不谈钱就是好的,而是反对极致地谈钱。在这一点上,专家的观点是没问题的。但是婚姻制度是否会崩溃,真还不是彩礼说了算。要知道,在过去普遍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彩礼也是存在的,当然结婚好像也是必须的。
可是当我们发现,一个男子竟然因为彩礼高,退婚后花3万多旅行40个城市时,总感觉哪里不对。是的,他撂挑子了,不再打算被彩礼这种风俗牵着鼻子走了,当然更为深层的原因是,他不想当彩礼这种婚俗的炮灰了。
退婚男子在拉萨旅行
据他自述,他本来已经接受了18.8万元的彩礼,除了自己的存款外,还跟发小借了2万元凑齐,父母会帮忙付房子的首付,他自己还贷款。之所以解除婚约,是因为临近婚期时,女友听了闺蜜的劝说,表示要追加3万元的五金钱。他当时的确已经拿不出钱,而且觉得负债压力很大,也对不起掏空家底的父母,一时冲动提出分手,对方也没有挽留,于是婚事作罢,他为了缓解郁闷的心情,就辞职开始旅游。
至于他说:“世界这么大,我也想去看看,欠一屁股债结婚,这辈子就没机会出去了。”应该是出于对退婚的委婉说辞,因为谁都清楚,两件事情不关联,更不矛盾。
很明显,3万块钱就能打散一对鸳鸯,基本说明这不是3万块钱的事情。很多时候,婚姻的结合跟恋爱的结合还不一样,其中考虑的事情确实很多,家庭的背景,双方父母会面的感觉,都可能成为婚姻结合的润滑或阻力。
不得不承认,谈到婚姻结合,总是个微妙的事情。至于“专家称彩礼理念不改婚姻制度要崩溃”,怎么说呢?就是婚姻制度真的走向崩溃了,也跟彩礼理念关系不大。因为真正让人们不愿意结婚的原因是,人们的选择多了,而不是少了。
就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退婚旅行男子,如果放到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估计会被骂死。但是放到现在,理解他的人也很多。所以导致不结婚的原因,彩礼理念只是一种原因,更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婚姻的期待更高了,换句话说,人们更精神化了,即便我们处在一个消费主义至上的年代里。
这里说的精神化,不是说谈情说爱意义上的精神化,而是指个体对于自我感受的精神化。也就是个人不再完全被固有观念推着走了,也开始有反观念走的趋势。就比如,过去不结婚不生孩子是天大的事情,现在不结婚不生孩子已经成为“可以”的选择了。
尤其是在大都市里,最近几年,剩女这个词也开始没人提了。因为人们慢慢发现,比起在婚姻中找到坐标,在生活中找到坐标更重要。当然这不是说,婚姻就不好。而是好与不好,本来就是个人经验,即便再多人言说,也永远是故事,很难成为通用的范本。
故事的结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婚男子对旅行的热情逐渐消退,厌倦了漂泊的日子,他开始怀念家的温暖。如今,男子回到了父母身边。
男子称自己会继续相亲,但他一直都期待着婚姻,希望两个人能过上平淡、和睦的生活。
其实,婚姻不应该只是金钱的交易,而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彩礼的高低并不是衡量婚姻幸福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双方是否真心相爱,是否能够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去市场买肉 价钱谈好了,要拿肉了你加两块,这还不掀摊子
三万只是压垮他的那根稻草。结婚弄的负债累累,结婚之后要花钱的地方还早着呢。女人是不容易,男人在女人和娘家眼里似乎无所不能。
彩礼这个词近些年频频出现在各大平台,大家都在讨论多少合适,事实上该讨论的不是彩礼多少,而是利益分配,说白了就是转移矛盾的伎俩,明明是分配面上的问题,彩礼只是当了替死鬼。
最近很多关于这事打拳的文章,俺看到一种找不到“冤大头”的焦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还有两万小编吞了吗?
个人认为要彩礼是女方的权利,但是只要彩礼不给相应的嫁妆就是不要脸了[笑着哭]
彩礼以前是意思意思,现在却成了买媳妇的钱,但给了买媳妇的钱确实租的,日子过得不爽就离婚,还是各回各家,完全就是亏本生意
扯淡,就是三万块打垮的精神而已!倾尽所有,别说三万,哪怕三千你也拿不出来了。
十七八万而已,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