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是我国特别常见的一种肿瘤,根据相关数据显示:18年预估的新发病例大约38万例,死亡约19万例,死亡率高达50%!
而大便“前硬后软”就是肠癌的临床变现之一。那么是不是“前硬后软”就意味患上肠癌呢?我们先来说下什么是“前硬后软”。
简单来说,“前硬后软”指的是开始排出的大便较硬,排出来需要花费不少的力气,但排出来一段后,后面排便就会轻松很多。引起“前硬后软”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出现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是指患者的肠道内虽然无任何器质性的疾病,但由于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或者是缺乏锻炼,容易导致肠道内的大便停留太久,从而使得大便中的水分被肠道吸收掉。
2、出现器质性便秘
最常见的器质性便秘是肠癌导致,肠癌将肠腔阻塞,肠腔的宽度变小,久而久之,就会引起便秘。但这种便秘,除了排便困难外,还常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大便过稀、便中含血等症状。
所以,出现大便“前硬后软”这种现象时,有一半的可能是患有肠癌,实际上,除了“前硬后软”外,通过以下三种症状也能判断出是否有肠癌的可能。
1、排便次数不规律
排便规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排便时间较固定:排便时间可以为每一天的任意时间段,只要和以往的排便规律一样,且一周排便两次以上就正常。
其次是排便时间的长短:每次排便的时间小于或等于十分钟,且排便过程较顺利。
如果最近排便次数突然发生紊乱,但没有出现急性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仅仅是排便的次数变多了,且腹泻、便秘交替发生,这就可能是出现了肠癌细胞。
因为肠癌占据了肠道的一部分空间,排便感受器受到压迫,导致菌群失调、肠道功能发生障碍,最终改变患者平日里的排便次数。
2、大便的形状、颜色发生改变
形状:
消化系统正常运转时,残留的食物碎渣会堆积在圆柱体的大肠腔内,肠粘膜会吸收粪便中残留的水分与营养物质,导致粪便最终处于圆柱形的状态。
但是,大便的形状并不是绝对固定的,例如吃了太多含有水和脂肪的食物,就会引起大便形状的短暂变化。此外,急性胃肠道感染后,患者菌群失调、肠蠕动出现问题,就会排出形如水状的粪便,经过治疗会有所缓解或消失。
但如果近期大便形态突然改变,如排出稀薄扁平的大便,或一侧有新鲜血痕的干大便,则可能是受到了肠癌的压迫。
颜色:
大便的颜色与食物的颜色相关,吃紫色食物(如紫芋、紫卷心菜)会排出紫色大便,吃黑色食物(如动物血液,黑米)排出黑色的大便,这些都属于正常情况。
但如果近期并没有吃任何含色素或铁的食物,却突然排出深色的焦油状粪便,并散发出恶心腐臭的气味,那很大可能是肠癌发出了信号。
3、大便出血,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血浮在大便表面,不与大便混合的血性大便。这种情况多与肛周疾病有关,尤其是大便过程疼痛时,往往是便秘、肛裂、痔疮等信号;
第二种是无痛血性大便,大便中混有血,多为暗红色和鲜红色,出血量会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都是肠癌的征兆。一旦肠癌发展并形成感染,患者甚至会排出粘液和脓样血便,伴有严重的异味。
这是因为肠癌和其他癌症在早期一样,癌细胞特别狡猾,善于伪装,很是轻易就逃开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在形成癌细胞的初期,患者往往没有异常,出现轻度症状时,容易与常见肛周疾病混淆,导致错过早期治疗。
综上所述,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的形状和颜色发生改变、大便出血以及“前硬后软”都可能是肠癌发出的信号,记得及时前往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千万拖不得,避免发展为肠癌晚期、降低自身的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