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理论:观察者效应真的是“观察”的结果吗?

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 2021-08-18 00:33:44

篇前言:

科学需要探索才能进步,人类需要不断地探索才能为未来的自己寻找到延续下去的出路。没有探索便没有未来,即使再过几千年,这句话依然正确,不是吗?而探索,不只是科学家们的责任和义务,它应该是我们全人类共同努力起来的行动,是我们全人类的责任和义务。

正如水木前面文章开头所言,在我们的科学宇宙探索之旅中,也许我们不能一下子就发现宇宙隐藏的奥秘,立马就能探索到科学的真理,但我们会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不断地向宇宙的真相靠近,向科学的真理驶航。水木真心希望来此的每位读者都能将自己的思维意识给解放出来,从不同视角去看看宇宙的美丽风景,用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思考一下我们这个世界。

正文:

记得水木的朋友曾对水木说过一句耐人深思的话:以五官之眼观天地万物,所视不过幻相,用心中之眼察宇宙细微,或可得根本。意思是说,有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而我们心之所感,虽非亲眼所见,却有可能是真相或者真理浮动的迹象。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是靠眼睛看出来的,伟大的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一生中的诸多奇特发明,也不是用眼睛就能预设出来的。而事实上,有信息指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受启于梦境,特斯拉的诸多发明源于灵感。

如果用科学理论来解释的话,那就是,爱因斯坦和特斯拉都很好地运用了量子理论的“观察者效应”,尽管他们本人也许对观察者效应并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甚至从未听说过。可是,量子理论的观察者效应不正是强调的“观察”吗?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比如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延迟选择实验,量子擦除实验,薛定谔的猫等,无不在证明观察者“观察”时所带来的影响作用。难道观察者的观察效应都是虚幻的?或者说不是真实的吗?

观察者效应是因为“观察”的结果吗?

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令无数科学家感到困惑费解,其实验内容水木再简单介绍一下(其他实验可查水木前面的文章),以使初来读者也能有个大概的了解:向带有两条缝隙的挡板一个一个地发射电子(或光子),电子穿过缝隙后会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揭示了电子的波动特性)。单个电子发射也能形成干涉条纹?这已经让科学家感到不可思议。

更不可思议的是,如果科学家想看清楚电子究竟是怎么穿过缝隙的,或者说每次穿过哪一条缝隙时,比如在缝隙附近放摄像机,或者趴在缝隙处眼睛盯着看,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杂乱无章的电子痕迹(揭示了电子的粒子特性)。难道电子不想被观察而故意打乱了自己的运动轨迹?

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下:真的是因为观察者观看而影响到了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吗?如果真是这样,缝隙挡板本身就是最好的观察者,桌子,或者桌子上放置的茶杯等,不都是能看到电子穿过哪条缝隙的观察者吗?怎么就没有影响到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呢?也许你会说它们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所以影响不到电子的路径。果真如此的话,为什么让一只猫或狗盯着看也不会影响到干涉条纹的形成呢?探索科学,探索宇宙,水木长龙与您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

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那么,是否有可能,电子的行为路径实则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进行了干扰呢?而这种看不见的力量,正是观察者思维意识的作用力。因为挡板、桌子、茶杯等没有生命的东西,几乎不存在思维意识,所以即使它们时时刻刻“盯着”电子穿越的缝隙,也不会对电子造成什么扰动的影响。而猫或狗,因为不具备目的性的思维意识,所以也无法对电子的行为路径施加影响力。只有带着目的好奇心的人的思维意识才能形成凝聚力,从而对电子的行为路径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我们看到的世间万物都是确定的存在吗?

故此,所谓“观察者效应”,具体应是“思维意识效应”。而思维意识的作用,正是前面我们所探讨的“心之所感”的动变。观察者的思维意识能影响到电子或光子,而光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关键,相当于最基本的零件单元。观察者的思维意识只不过是做了一个能够影响光子的实验,就像原始人知道一块石头能够砸开树上结的核桃一样,如果原始人的科技文明更进一步,就会明白,原来石头还可以被用来建造房子。

同样的道理,如果观察者的思维意识发展到能够完全掌控光子的行为路径的话(上篇文章我们提到过,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很可能并不完善,之所以“不确定或测不准”,是因为科学家目前才刚刚敲开量子世界的大门,尚无法看到完整的架构。如果有一天,科学家真正跨入量子世界大门,进入量子世界内部,也许会看到不一样的惊奇风景),到时候,也许可以轻松地将光子从“石头”变成“房屋建筑”。

如果说眼睛看到的是思维意识的创造结果,那么思维意识便是宇宙万物的设计师。因为设计师对于不满意的结果可能随时做出修改,所以眼睛看到的宇宙万物并不是确定的存在,会随着思维意识的变动而随时发生改变。因为思维意识从来不会处于绝对的静止态,正因为思维意识的不断“动变”才得以推动宇宙万物演化发展。也正因此,我们看到的一切存在,都如同浮光掠影,只是一种经历,一种感觉,一种永远的曾经……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

10 阅读:1245
评论列表
  • 2021-08-18 12:39

    俺世界首创发现:我们人类的眼睛看人或物,会发出一种量子雾,俺把这种量子雾命名为眼灵(或秋波,取古代成语暗送秋波之意),眼灵有一种强磁力,能对光(或电子)产生影响!(广西梧州覃春铭)

  • 2021-08-27 05:28

    第一,放猫狗观察也会影响实验。 第二,假设是人为观察者。然而人这个观察者并非用意识去构想光子成粒子或波的意念去左右。

  • 2022-09-12 10:46

    光的本质属性就是电磁波!没有粒子性!用光的电磁感应原理能完美地解释光电效应实验。根据本人用光波的电磁感应原理解释光电效应实验可以推导出用偏振光做光电效应实验会对逸出电子方向产生影响,逸出电子的方向与入射光波包的切线方向相同,而实验证明推论完全正确!光的电磁感应原理导论1:光的泡包的磁通变化率与光的频率成正比,所以光的波泡对电子的感应能力与光的频率成正比!与实验结果相符。而光子论的假设是无法解释逸出电子方向与普通入射光方向无关的实验事实,而且逸出电子方向可以与入射光方向相反,爱因斯坦的光子论假设是光子撞击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按此推论逸出电子方向应该与入射光同向,而实验事实却是与入射光方向无关反而与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有关。所有实验证明用光波包电磁感应原理解释光电效应实验才是正确的光子论是错误的,波粒两象性更是谎谬!所谓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我认为是电子撞击双缝产生的衍生物,我们可以用不同村质的金属材料来做双缝中间隔栅两侧也用不同的金属看还能不能产生双干涉现象就知道。最简单的原因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是不怕观察的,为什么电子双缝干涉怕观察?那是因为光的双缝干涉是真正的双缝干涉电子双缝干涉是假的双缝干涉。

  • 2022-10-29 20:36

    现在的科学技术能发射单个电子和光子??[捂眼睛][捂眼睛][捂眼睛][捂眼睛][捂眼睛]

  • 2021-08-18 07:06

    这种猜测极有可能是正确的,似乎人的思维或意识信息波(流)能够与受到观察的物质发生影响。

  • 2022-09-12 10:47

    1951年,爱因斯坦在给他的好友贝索的信中,曾极度伤感地说过这么一段话:“什么是光量子?50年来我一直在认真思考着这个问题,可是哪怕连一步都没有接近答案。眼下像汤姆、迪克和哈利这样的人,都以为他们了解光量子,其实全都是错的!”“汤姆、迪克和哈利”是谁呢?他们就是“张三、李四和王五”。爱因斯坦没有指名道姓,但却囊括了所有人。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因为用“光量子”概念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而获得了1921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在30年后,他却坦言,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理解过光子是什么? 光真的有这么难理解吗?竟然困住了代表着人类智力巅峰的科学天才?为了深刻理解光的神秘和诡异,今天我们就盘点下关于光的4个,现今科学依旧无法解释的现象,看了这篇文章,你势必会对日常所见的光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一、光的部分反射现象。众所周知,光的本质就是电磁波,但同时具有粒子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当一束光射入玻璃表面时,有一部分会发生反射现象,而另一部分会折射穿过玻璃,那么,反射光和折射光的比值是多少呢?

  • 2022-09-12 10:47

    通用电磁波的接收都是采用电磁谐振原理,也就是电磁感应原理来接收电磁波信号的。而光同样是电磁波,只是波长较短而已,而光的接收同样的是电磁感原理。光电效应实验本质上也电磁感原理产生的,计算公式也是电磁感应原理。根本就不用假设成什么粒子。假设成粒子反而很多实验现象却无法解释,比如逸出电子的方向与入射光方无关,却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相关,这种现象只能用电磁感应原理才能完美地解释。电子振动产生光波,因此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的原子模型应该是错误的,核外电子正常应该是相对静止地附着在原子核外,不同的排列形式会组成不同的物质状态比如碳原子组成石墨和金刚石。当核外电子获得能量时受到核力的约束不同的核外电子会产生不同的振荡频率,从而发出对应频率的光波。由此可以推定现有的原子模型可能是错误的。光波与实物粒子还有一个差别就是光波通过透明体后(只要光波能透过去比如光纤即使很长)都会恢复原来的速度。而所谓的电子波或其它实物粒子无论通过什么物质都只有减速!通过后更不可能恢复原来的速度。这就是波与粒子的区大差别!为什么这么多科学家都在睁眼说瞎话?

  • 2021-08-18 08:57

    上帝不掷骰子,海公公蹦不了百年。仅当观察作为分辨上下旋的办法时,杠才产生,猫狗及机器只不过是代替人的过场,不会改变方法本身,就像那死老头捏着蝈蝈分辨到底是几年陈酿的酒一样,“大将军”是人的傀儡,被人捏着叫能欺骗世人,方法不在傀儡手中,方法才是条杠的决定因素。且充许不同的途径有不同的结果。方法是“山拳打牛”的超距通道,也即作用改变细微,隐态的显现范围不是任意的,观测这“拉鬼手”把隐态拉入显态终结了某概率波的状态,是因为力量过强,自旋顶不住折腾,而认为主观能改变宇宙的存在实在是天大的笑话!这种“过强”在相对其它方面也会“过弱”。是法则方式决定运动形式。

  • 2021-09-02 19:19

    民科

  • 2022-09-12 10:48

    电子振动产生电磁波原理和普通电磁振荡线圈产生电磁波原理是一样的。普通振荡线圈振荡产生电磁波的能量我认为和其振幅无关,其振幅都是标准的正弦圆形闭合曲线。也就是说其振幅等于正弦波的半波长度。其能量就是这个半波闭合面积的磁通变化率对电子的感应能力。因此普通电磁波的能量大小就是与振荡线圈的电流变化率成正比,当电流大小一定时则与振荡频率成正比。电磁波是电流振荡产生的磁场波,并非是磁场波电场波交替出现。变化的磁场并不会产生电场而是会对处于其中的电荷产生作用力。电子的电量是一定的,当其完成一个周期的振荡时,我们可以用其电量除于其周期算出其振荡电流强度。根据其波长算出其波包面积,这样由电子振荡产生的电磁波,其波包的磁通变化率就可算出来了。由此由电子振荡产生的电磁波(光波)产生的光电效应现象,使处于光波波包内的电子所能获得的能量,就与电子振荡产生的光波的频率成正比。其计算机公式就是目前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计算公式。所以用光波电磁感应原理解释光电效应实才是最完美的最符合物理规律的。根本就不用假设出四不象的所谓光子来解释。具体的计算公式我相信懂电磁感应原理的人都能计算出来。

  • 2023-05-09 22:52

    观察等于编程。

  • 2022-06-18 17:53

    沾量子即骗子

  • 2022-09-12 10:49

    量子骗局给全世界的科研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成为科技骗子的天堂!

  • 2021-08-20 17:17

    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那么,是否有可能,电子的行为路径实则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进行了干扰呢?而这种看不见的力量,正是观察者思维意识的作用力。因为挡板、桌子、茶杯等没有生命的东西,几乎不存在思维意识,所以即使它们时时刻刻“盯着”电子穿越的缝隙,也不会对电子造成什么扰动的影响。而猫或狗,因为不具备目的性的思维意识,所以也无法对电子的行为路径施加影响力。只有带着目的好奇心的人的思维意识才能形成凝聚力,从而对电子的行为路径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 2021-08-18 14:09

    科学家好比无根之木一样语腐。历史文化是根!科学家是从文化变成知识的转变。离开了文化!科学就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了理解能力没有了。因为历史先有文化才有的科学!别把顺序搞反了!反转的教育读死书,正转的教育自化。

  • 2022-06-20 19:12

    眼睛的作用远比主观定义上更大

  • 2022-09-12 10:48

    相信光子论的人忽略了光波与真正微观粒子的一些区大的差异,或者说是睁眼说瞎话。光波(电磁波)一但一出现无需加速就立即达到额定速度。光波具有波的所有特性(衍射、干涉、折射)而所谓的粒子波只有在所谓的双缝干涉时才具有所谓的波的特性,这种现象最大的可能就是衍生物,是粒子撞击双缝上的物质原子产生类似于通过双缝的光,如果是用不同质的金属来做双缝就不会产生这种衍生物了。而其它微观粒子无论怎么加速都无法达到光速。所谓的电子波动性也只有在所谓的双缝干涉实验中才能观察到(电子双缝干涉实质上是衍生物本质上是还是光的双缝干涉)而电子和其他实物粒子无论在微观和宏观条件下都没有波的特性。而光波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状态下都没有粒子的特性。至于光电效应实验只有用电磁感应原理解释才能符合物理本质。爱因斯坦假设的光子撞击电子产生光效应完全与实验事实不符。至于康普顿效应用光的共振辐射结合晶体的电子分布规律完全可以解释。而光子论根本就无法解释用偏振光做光电效应实验对逸出电子的方向有影响,只能用电磁感应原理才能完美地解释,而且和理论推论完全吻合。

  • 2022-11-02 06:45

    人体 物体都是电磁场 光呢 它们之间会干扰的 不奇怪的

  • 2022-11-07 10:07

    粒子如何干涉与衍射,源自微观每纳米千万伏的电势差 photon energy and photon behavior discussions

  • 2023-07-06 19:59

    观察者效应是假的!如果有十个人,100个人,1000个人同时观察会是什么效应呢?所有文章从来不说,也没有一篇文章会说,因为这个观察者效应是假的

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

简介:水木带你探索科学宇宙,揭开你不知道的科学宇宙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