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查获一“大白菜”,鉴定是砗磲,网友:死体贝为何罚款又判刑

来科点谱 2024-09-15 13:40:06

2023年9月18日,在南京海关进行寻常的例行检查时,在一位旅客的行李中意外发现了一颗奇怪的“大白菜”,结果没想到居然被海关扣押了。

敢买卖它?可真“刑”!

2023年9月的时候,南京海关查获了一颗重达1.09公斤的“大白菜”,你猜怎么着?居然是用砗磲做的!

更让人无语的是,各种奇葩砗磲制品也纷纷“露面”。

2023年11月的时候,银川河东机场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行李箱奇遇记”。

一位从迪拜入境的旅客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行李箱里那只重达1.5公斤的“大宝贝”会引发轩然大波。

这可不是普通的贝壳,而是国家一级保护海洋动物——砗磲,也是目前国内查获最重的砗磲个体。

你以为这只是个例?那就太天真了。

2023年10月,广州海关在旅客行李中截获了总重785克的砗磲贝壳,这些贝壳大小不一。

还有更离谱的,居然有人用砗磲制作围棋子。

面对如此猖獗的砗磲非法贸易,法律的铁拳可不是吃素的。

北海市曾某就因为贩卖砗磲制品被判刑,罚款2万元,还被判了5个月拘役,缓刑10个月。

这些案例都指向了同一个事实:法律对砗磲的保护是动真格的!

《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都明确规定,没有相关部门的许可,任何买卖、运输、携带砗磲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所以,别再想着钻法律的空子了,否则等待你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或许有人会问,不就是个贝壳吗?至于这么大动干戈吗?这就要从砗磲本身说起了。

砗磲究竟是什么?

砗磲,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它却是海洋中一个独特的存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双壳贝类,砗磲的体型堪称“巨无霸”,有些甚至可以长到一米多长,重量超过200公斤。

它们通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珊瑚礁中,用粗壮的足丝将自己固定在礁石上,静静地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度过漫长的一生。

砗磲的外壳呈白色或浅黄色,表面布满一道道如同车辙般的沟槽,这便是它名字的由来——“车渠”。

在中国,砗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将砗磲作为一种珍贵的装饰品和工艺品。

由于砗磲的外壳质地坚硬,不易腐蚀,所以常被雕刻成各种精美的器皿、摆件、佛像等。

而在佛教文化中,砗磲更是被视为“七宝”之首,象征着纯洁、吉祥和智慧。佛教徒相信,佩戴砗磲饰品可以驱邪避凶,带来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砗磲的价值不仅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愈加珍贵。

在现代社会,砗磲制品不仅是收藏家眼中的珍品,也成为了文玩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砗磲手串、吊坠、摆件等,价格一路攀升,一些品相上乘的砗磲制品甚至可以卖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

不过,美丽和价值也为砗磲带来了灭顶之灾。

人类对砗磲的过度需求,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将这个古老的物种推向了濒临灭绝的深渊。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他们对砗磲的生长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据统计,全球砗磲资源在过去几十年间减少了90%以上,许多海域的砗磲已经绝迹。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国际社会开始行动起来。

198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所有种类的砗磲列入附录II,这意味着砗磲的国际贸易受到严格管制。

中国也将砗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海洋生物,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捞、销售、购买砗磲制品。

砗磲的作用

砗磲,这名字听着就带着一股神秘的海洋气息,仿佛在召唤你去探索深海的秘密。

但你知道吗?这看似平凡的生物,其实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的“守望者”。

先说说砗磲的体型吧,那可不是一般的大。

它们生长速度极快,几年就能长到一米多长,妥妥的海洋“巨无霸”。

可别以为长得快就代表没啥用,砗磲的生长纹层可是记录着地球环境变化的“日记本”。

你想啊,成年砗磲体型巨大,行动缓慢,基本就固定在一个地方生活。

它们就像“地质气象站”一样,忠实地记录着周围海水的温度、盐度、甚至是污染物的变化。

更厉害的是,砗磲的寿命超过百年,这意味着它们能记录长达百年的环境信息,这对于研究历史气候变化,预测未来环境趋势,简直就是无价之宝。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其他贝类不行吗?还真不行!

其他贝类体型小,经常移动,记录的信息不够准确和连续。

砗磲就不一样了,它们一辈子“宅”在一个地方,记录的信息那叫一个真实可靠,简直就是“活化石”。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年代的砗磲化石,就能像翻阅历史书一样,了解地球环境的演变过程,这对于我们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走向,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除了记录环境信息,砗磲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贡献那也是杠杠的。

它们是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维持着生态平衡。

还有就是砗磲强大的过滤功能堪称“天然净水器”,一只成年砗磲每天能过滤数吨海水,这净化能力,妥妥的“海洋清道夫”。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砗磲,海洋环境会变成什么样?

砗磲与一种叫做虫黄藻的单细胞海藻存在共生关系。

虫黄藻为砗磲提供额外的营养,而砗磲则为虫黄藻提供安全的栖息地,这种“双赢”模式完美诠释了自然界的神奇。

砗磲的贝壳,那也是相当有排面,不仅坚硬无比,还能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安全的庇护所。

小鱼小虾,甚至一些更小的海洋生物,都喜欢在砗磲的贝壳里穿梭、栖息,形成了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对海洋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生物,却因为人类的贪婪而面临着生存危机。

砗磲的贝壳,因为其独特的花纹和美丽的色彩,被一些人视为珍宝,甚至被制作成各种工艺品和装饰品,高价出售。

“物以稀为贵”,这句话用在砗磲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正是因为砗磲的稀有性和重要性,国家才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严格保护。

海南渔民售卖“中国鲎”被判刑

中国鲎,是分布在中国沿海的一种鲎,也是鲎家族中的一员。

它们身形扁平,拖着长长的尾剑,酷似一只巨大的“蟹”。

别看它们长得“平平无奇”,中国鲎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誉为“活化石”。

它们见证了地球的沧海桑田,本身就是一部活的进化史。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古老而神奇的生物,如今却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它们的种群数量锐减,在一些曾经是它们家园的海域,如今已经难觅踪迹。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活化石”走到了生存的边缘?

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遇氧就变成蓝色,这种独特的血液在医学领域可是宝贝。

你打过疫苗吗?吃东西前会看生产日期吗?这些看似和鲎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其实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用鲎血制成的“鲎试剂”,是检测细菌毒素的利器。

但是,这个为人类默默奉献了多年的“活化石”,如今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原因很简单:人类的过度索取。

以前,人们对鲎不太了解,甚至把它当作盘中餐,这种现象在沿海地区并不少见。

后来,随着鲎血的医学价值被发现,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开始大肆捕捞鲎,非法贩卖鲎血,导致鲎的数量急剧下降。

根据相关报道,仅仅是海南、福建等地,就有多起因非法捕捞、贩卖中国鲎而被判刑的案例。

你可能会问,不是说中国鲎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吗?怎么还会有人铤而走险?

法律的威慑力当然存在,但现实情况是,在暴利面前,总有人会铤而走险。

保护中国鲎,不仅仅是在保护一个物种,更是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0 阅读: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