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周总理收到一位香港爱国人士的来信,告知流落海外的《五牛图》,近日会在香港出现并被拍卖。这位爱国人士说,他本想购买下来献给祖国,但他个人无力购买,因此希望政府能够出资收回国宝。当时这幅画要价10万港元,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款项。可是再困难也要收回国宝,经过多次交涉,最终这件作品以6万港元购回。

清朝末年,画作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但是这样一件堪称国宝的画作,它命运也同样非常坎坷,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五牛图》几经辗转,被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买下。20世纪50年代初,吴氏企业濒临破产,吴薪孙自知无法再完好地保存这幅名画,便忍痛决定出售《五牛图》。消息传出后,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
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
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经过淋洗脏污,画心洗、揭、刮、补、做局条、裁方、托心等步骤,接着补全了画心破洞处的颜色,再经镶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八个月后,验收的专家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图卷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观,达到了较高的装裱修复水平。

唐代初期,以牛、马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的画家逐渐多起来,到中晚唐达到高潮,不少画家专以画牛、马而著称于世。《五牛图》相传为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韩滉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韩滉遂命随从取出纸笔,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韩滉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并为这幅画取名为《五牛图》。

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五牛图》,被业内称为“镇国之宝”,它是现有最早的纸本绘画作品,画中对牛的形态的精彩刻画,代表着唐代绘画技术的最高水平。 画家韩混以画牛著称,《唐朝名画录》记载“(韩混)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议者谓驴牛虽目前之畜,状最难图也,惟晋公於此工之,能绝其妙。人间图轴,往往有之,或得其纸本者,其画亦薛少保之比,居妙品之上也”。

画中描绘了五头牛,它们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有的在行走,有的在站立,有的低着头,有的昂着头,整个作品充满活力,显示着画家韩混高超的技术。 尤其是其中的一头牛,以完全正面的独特视角完成,这种正面像的空间透视关系在当时是极难掌握的,这也显示出韩混出色的造型能力。牛的骨骼转折以细线勾勒,筋肉缠裹,笔法有力且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另外我们来看细节的处理,牛的头部与口鼻处可以清楚的看见每根牛毛,可见韩混的细腻和严谨的写实功力。每头牛都画得炯炯有神,它们在韩的笔下显示出温顺又倔强的性格特征。 《五牛图》没有背景描绘,画面中只有主体物牛,这是纸本绘画刚出现时的表现方式,具有古朴的特性,颜色的渲染也符合时代气息,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五牛图》同时也是韩混的个人品质的象征。韩混以牛言志,他强调自己为人奉献的精神,也体现着对劳动人民的歌颂。 清乾隆皇帝曾在《五牛图》上题诗:“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象间,舐屹为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乾隆皇帝借《五牛图》表达自己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感悟。一方面他通过《五牛图》看到了人民的艰辛,另一方面他也借此强调他关心民生的姿态,同时,乾隆也为《五牛图》确定了它的政治意义 韩混的《五牛图》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千年前画家的审美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唐代人对艺术寄托情感的方式。 《五牛图》成为国宝并不是偶然,它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艺术,而韩混也足以代表唐代“名画家”的阶级构成,《五牛图》国宝之名是整个中国历史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