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课只要一抬头,我们就知道讲错了。”
时隔多年,哈尔滨第三中学的数学老师,提起九省状元王百洋时,至今心有余悸。

2009年,这个16岁少年以716分横扫九省联考状元,成为北大最年轻新生。
课堂上,他是老师的人形纠错机,生活中,他是三岁识字三千的神童。
如今,这位让老师瑟瑟发抖的天才,兑现诺言从海外学成归来,成了中国科研领域的大佬。
1993年,哈尔滨一个普通家庭里,护士母亲发现3岁儿子是真能读字,父亲王德昌随手抽了本《现代汉语词典》测试,结果惊掉下巴,3000多个汉字,王百洋全认识。
这个自由职业者父亲没报早教班,反而把工资全砸进书店。家里堆满杂书,成了小王百洋的专属游乐场。
小学四年级转学大连时,老师看着教材差异建议留级。
父亲大手一挥表示自己儿子能跳级,于是一套超纲试卷甩过去,小王百洋当场考出满分。
10岁读初中,12岁上高中,他一路碾压同龄人,却从不上补习班。

他错题本里没有知识盲点,全是把加号看成乘号这种低级失误。
高中课堂成了老师的噩梦现场,只因王百洋有个让全班窒息的习惯。
他平时低头做题,一旦抬头直视老师,就意味着讲台那位犯错了。
这种压迫感延一直延续到高考。
2009年,16岁的王百洋提前拿到北大保送资格,却偏要参加高考体验一下,成绩一出直接就是状元,语文138分、数学149分、理综297分、英语142分,总分716分横扫九省联考状元。
北大招生组表示少年班给你留位置,没想到他却淡定选了物理系。
在香港大学读研时,王百洋的论文被美国西北大学盯上。
面对全额奖学金邀约,他提了个条件:“学成必须放我回国。”
在芝加哥的实验室,这个中国学霸让教授又爱又恨,爱的是他总能用流体力学模型解出玄学数据,恨的是他连续三年没休过假。

有次王百洋为验证粒子对撞数据,连续72小时没合眼,最后被保安抬出实验室,这种自虐式科研,让他拿下国际物理新锐奖。
2018年,王百洋拒绝硅谷千万年薪offer却出现在甘肃某荒漠基地。
这里进行着中国最前沿的高超音速武器研究,他的任务是解决黑障通信,而这是导弹高速飞行时信号中断的世界难题。
但是生活里的王百洋也很离谱,组员吐槽他分不清生抽老抽,煮泡面都能糊锅。
最绝的是,40岁的他至今不会用外卖APP,被问为何不学,他理直气壮表示点餐要花5分钟,够算两组数据了。
这种极致专注,让他在科研路上越走越疯。
2023年,王百洋团队公布量子雷达突破性进展,可将隐身战机探测距离提升20倍。
从让老师发抖的课堂判官,到让外媒头疼的军工大脑,他展示了什么叫降维打击。
有些人卷的是分数,他卷的是人类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