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年那会儿,安禄山刚打下大唐的京城长安没多久,就被他自家儿子安庆绪给干掉了。叛军里头这一乱,唐肃宗李亨瞅准时机,立马调集了大批兵马,一鼓作气地把长安和洛阳都给夺了回来。
对李亨而言,这绝对是件超级大好事。收复了两座京城,让大唐重现辉煌,这么大的功劳,足以让他这个“自个儿”坐上皇位的人,建立起无人能及的威望。
关键的事儿是,马嵬驿兵变发生后,李亨偷偷离了李隆基,没多久,他自个儿在灵武就宣布当上了皇帝,这样一来,唐玄宗李隆基就被“挤”了下来,成了太上皇。
尽管后来李隆基没有对李亨“私自即位”的事情追究责任,并且还亲自认可了李亨当皇帝的合理性,但他还是握有对重大决策的发言权,以及对南方一些地方的管理权。
另外,李隆基说了,只要李亨能带着平乱的队伍把长安和洛阳两个京城夺回来,他就把大权都交给李亨。
现在,两京已经顺利收回,这代表着李亨要拿到大唐的最高统治权了,他会成为一个手握大权、无人敢反驳的真正皇帝。
另外,把太上皇李隆基接回来,主要是为了让自己坐稳皇位,也让皇位的合法性更有说服力。这一步,对他来说真的很关键。
虽然李亨一开始是顶着太子头衔当上皇帝的,但说实话,这皇位可不是李隆基心甘情愿让给他的。实际上是李亨自己在灵武那边直接称帝,硬是把李隆基给“挤”了下去,李隆基就这么“被迫退休”了。
就算后来李隆基说了李亨当皇帝是合法的,可别人会怎么想?李亨还有好多兄弟呢,万一哪个藩王觉得李亨这是“自立为王”,不承认他,然后带着人反叛怎么办?
因此,李亨急着要把李隆基接回来,好让这位太上皇把手里的权力都交给自己,还要公开表明他当皇帝的合理性,这样他坐这个皇位才能心安理得。
不过,要把唐玄宗李隆基接回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李隆基回长安的过程那叫一个曲折离奇。
【李隆基重返长安】
李亨心里直犯嘀咕,现在的太上皇到底还愿不愿意履行以前的诺言,把大权都交给他,还有,他到底还想不想回长安呢。
要是太上皇不打算履行诺言,也不愿意回来,那麻烦可就大了,到时候自己怕是要背上“私自登基”的罪名,这皇位肯定坐不稳。
因此,李亨现在很想把李隆基接回来,还特别想知道李隆基现在的打算。
就在这节骨眼儿上,李亨寄来的一封信,把老李隆基给惹毛了,心里头还直犯嘀咕,愁得不行!
他给李隆基写了封信,里面是这样讲的:
老爸,我已经打下了长安,现在诚心诚意请您回来。等您一回来,我就把皇位交还给您,然后自己回东宫继续当太子去。
到了之后,皇帝说:“我已经上书请求太上皇回东边去,我呢,就回到东宫继续履行儿子的职责。”
李隆基瞅完那信,立马就心慌了,赶紧提笔回了封信,上面写着:
你就把剑南道那块地儿分给我,我就直接留在蜀地安享晚年了,不打算再回去了。
按理说,李亨应该把皇位还给李隆基才对,但他为啥不回去,而且还显得特别焦虑呢?
说真的,李亨这封信写得一点都不走心!
说起来,李亨在马嵬驿之变后跟李隆基分道扬镳,一到灵武没消停几天就急吼吼地坐上了皇位。现在倒好,他声称要把这皇位还给太上皇,自己还想回东宫继续当太子去。
这种瞎话,李隆基压根儿不会相信。
李隆基这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从信里头又琢磨出一个重要的事儿,那就是李亨对于之前自己偷偷当上皇帝那档子事儿,心里头挺不是滋味的。
他担心自己当初抢了老爸的皇位,坐得不太稳当,会被人说三道四,而且还得面对皇位到底合不合法的大问题。
由于心里不踏实,这才急着辩解,急着说要将皇位交还给老爹太上皇。
李隆基心里头明镜似的,清楚得很,所以他没法儿回头。要是真回去了,那不就等于默认了李亨那套法子吗?这不是明摆着跟自个儿儿子争皇位嘛!
要是不回去,李亨肯定会以为我不想把权力交给他,想在蜀地自立为王,跟他分这天下,各管各的,对吧?
现在虽说两个京城都已收复,但叛乱的事情还没彻底解决,大唐还是承受不起这种政治上的分裂局面。
因此,李隆基虽然给李亨回了信,说打算在蜀地安度晚年,但他心里头其实纠结得很,回去也不是办法,不回也不是办法,左右为难,心里头那个忐忑啊,紧张得要命。
很明显,李亨在处理这事上,政治手腕不太高明,一封书信就把局势给搅僵了。
我猜,老李头心里头可能琢磨过,从他当爹的角度看,他儿子到底有没有继承到他那份出色的政治头脑,还真是个未知数。
幸运的是,李亨身旁跟着一位超群的智囊,这家伙的能耐,能跟当年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房玄龄、杜如晦,还有魏征相提并论。
李泌这家伙,他是李亨身边最得力的出谋划策的人,也是李亨特别信任的亲信。
他负责写了封给太上皇的信,用的是李亨的名义。这信用的是文言文,虽然只有短短27个字,但每个字都写得相当有水平。
信里头说了,那时候李亨在马嵬驿兵变后,打死也不肯跟着李隆基跑到蜀地去,为啥呢?还不是因为老百姓和大臣们都不让他走。后来,他在灵武那边当上皇帝,也是大臣们一个劲儿地劝,李亨这太子啊,实在是没办法,才坐上了龙椅。
这话其实就是说,李亨登上皇位,那是被大臣们给推着走的,他自己其实没那个意思。群臣一番劝谏,他就这么坐上了皇位,跟他本人想不想当皇帝,没啥直接关系。
现在,李亨带着大唐最厉害的部队,经过了好几场硬仗,总算是把两京给夺回来了。这对大唐来说,简直是起死回生的大功一件,因此他当皇帝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么说,就是想证明李亨当皇帝的合理性。
然后,信里头还提到,李亨心里头老是惦记着老爹,因此特别想把老爹接回长安去安享晚年,好好尽一尽当儿子的孝心。
这话是在打亲情这张牌,说白了就是想让李隆基看在李亨孝顺的份上,能回长安安享晚年。
泌说:“现在我来重新给大伙写一份给皇上的贺表,就说从马嵬坡请求留下皇上,到灵武劝皇上即位,一直到今天取得胜利,皇上一直念着早晚要尽孝,希望快点回京好侍奉长辈,这样写就行了。”
讲真,李泌那话说得真是天衣无缝,李隆基一读,立马喜上眉梢,当下就叫所有人打包行李,打算回长安了。
李亨一开始接到的消息,是李隆基说要留在蜀中安度晚年的信,这让他心里头吓得直哆嗦。没过多久,他又收到了李隆基的第二封信,说马上就要回长安了。这一下,李亨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很明显,李亨写的第一封信真是太笨了,差一点儿就把整个事儿给搅黄了。
于是,李亨立刻安排人手着手准备迎接李隆基的相关工作。
没过多久,李隆基带着六百个贴身护卫,一路到了陕西的凤翔。当他们远远瞅见城墙影子的时候,李隆基立马就让这六百护卫把身上的武器都卸下来,让当地的官员给收到库房里去。
进了城没多久,李隆基就看到了李亨为他准备的迎接场面。头一批就是三千名精兵强将,他们就像保镖一样,专门负责保护李隆基的安全,一路护送着他。
但实际上,李隆基手底下那些贴身的臣子们,心里头估计都跟押着重物走路似的,觉得不太对劲。但李隆基那会儿好像压根没往这方面想,他大手一摆,队伍就这么继续上路了。
过了大概十多天,李隆基他们总算是到了长安边上的咸阳望贤宫。
那时候,安禄山带着叛军打过来,李隆基吓得赶紧逃跑,头一站就选在了咸阳的望贤宫。在那儿,他头一回体会到了饿肚子的感觉,而马嵬坡兵变的苗头也是从这时候悄悄冒出来的。
这时候,李隆基站上了望贤宫的门楼上头。那一刻,他心里头肯定是五味杂陈,啥滋味都有。
李隆基心里五味杂陈的时候,忽然在门楼上瞅见儿子李亨亲自领着队伍来接他了。
看到李亨没穿那身代表皇帝的龙袍,而是换了身简单朴素的紫色官服,他还没到门楼前就急忙下马,一路快步走到门楼前,直接就在李隆基面前跪了下来,磕起头来。
李隆基一看这架势,立马顺着楼梯飞快往下跑,赶到李亨身前,一把搂过儿子,眼泪立马就下来了,哭得不行。
不奇怪,就两年多光景,李隆基先是摊上了安禄山的反叛,叛军都打到家门口了。然后没办法,他只能逃跑,结果半道上又碰到士兵哗变。他心爱的贵妃也被逼无奈给处死了,没多久,连皇帝的位置都保不住了。
经历了这么多波折,现在这个时候,李隆基心里五味杂陈。他感到有些后悔,也怪自己以前没做好,但更多的是看到儿子成功收回两京,心里头真是挺高兴的。
瞅见老爹那难过的样儿,李亨心里头也立马不好受了,立马就搂住了李隆基的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接着就大声哭了出来。
皇上到了咸阳,皇帝在望贤宫备好车驾亲自迎接。皇上站在宫里的南楼上,皇帝脱下黄袍,换上紫袍,在楼前下马,快步上前,在楼下行礼拜见。皇上从楼上下来,扶着皇帝哭了起来。——《资治通鉴》所述事件
父子俩抱头大哭了好一阵子,李隆基这才留意到李亨身上披的是件紫袍,心里嘀咕,这哪行啊?
要是对他穿着代表臣子身份的紫袍视而不见,那就等于间接说李亨的皇位不正,好像自己回来就是要跟儿子抢皇位一样。
一想到这事儿,李隆基立马让人拿来件龙袍,他亲自动手,给李亨披上了身。
这个行动真的非常重要!
李隆基把皇袍直接套在儿子李亨身上这一举动,在政治上那可是意义非凡。说白了,就是他当着大伙儿的面,明确认可了李亨当皇帝的资格,表示这皇位继承的事儿,他自己心里是认可的。
在众多大臣眼皮子底下这么干,这事儿很快就在朝廷里传开了,一下子就让李亨的皇位站得住脚了,没人再敢质疑它的合法性。
李亨心里头其实是乐开了花,可面上还是一个劲儿地推让,不过到最后,那皇袍还是被他给披上了。
得提一下,李隆基在拒绝那会儿,讲了一句挺有意思的话:
只要你能让我在长安城好好养老,那就算是你尽到孝心了。
不过,李亨满脑子都是怎么拒绝,好像压根没把这话当回事儿。
皇上找来了黄袍,自己动手给皇帝穿上,皇帝跪地磕头,坚决推辞。皇上说:“天意、民心都向着你,能让我安享晚年,就是你的孝顺啊!”皇帝没办法,只好接受了。宫外的父老乡亲们,一边欢呼一边跪拜。
第二天一大早,李隆基他们一行人就朝着长安赶路。这一路上,李亨的表现也是相当不错。
他动手给李隆基把马缰绳调得舒舒服服的,等李隆基稳稳当当坐上马背后,他又接着牵起马来。走了好一阵子,李隆基连说了好几次不用牵了,李亨这才翻身上了自己的坐骑。
事情还没结束,一路上,李亨都骑着马走在最前头,给太上皇清道,他这样的举动,真的是恭敬到了极点。
李隆基看到这番情景,心里头对晚年的日子又重新燃起了盼头,他忍不住跟身边的人讲道:
我当皇帝五十年了,从来没觉得有啥了不起的。但现在我做了皇上的爹,那感觉可就大不一样了,真是尊贵多了。
皇上对身边的人说:“我做了五十年皇帝,没觉得有啥了不起;现在成了皇帝的老爸,这才算是真的尊贵呢!”
讲出这番话的李隆基,此刻压根儿没料到,就这几年光景,他的老年生活会以如此悲惨的方式结束!
到了长安,进了皇宫大门,父子俩头一站去了含元殿,跟百官们聊了聊,稳定大家的情绪。然后,他俩又跑到长乐殿,在先祖的牌位前跪下,表达歉意。这一跪,父子俩心里都不好受,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然后,李隆基大大方方地把皇宫里那些只有皇上才能用的正殿,全都给了李亨。李亨呢,自然得装装样子,他好几次都说不要,还求着李隆基重新坐上皇位。但李隆基呢,一次都没答应他。
就这么一来二去的谦让之后,李隆基很自然地把所有事情都移交给了李亨。
过了几天,老皇上李隆基自个儿走到了宣政殿,他用了个叫“符册”的东西,给李亨正式当上了皇帝这事儿盖了章。并且呢,他还把代表皇帝权力的传国玉玺亲手交给了李亨。
皇上在宣政殿举行仪式,亲手把传国玉玺交给了新帝,新帝接过时,眼里含着泪花,激动不已。——《历史记载简述》
这就是说,李隆基在大臣武将们都在场的情况下,用正式的法令文件,明确规定了李亨是大唐的正统皇帝。
到现在,李亨算是真正把大权都抓在了自己手里,当上了全天下的老大。
说到太上皇李隆基,他后来住进了兴庆宫。这地方原来是他当藩王时的家,也是让他发迹的宝地,所以他对这儿特别有感情。
能在这里安享晚年,真的是件挺好的事儿。
【兴庆宫的快乐岁月】
李隆基偏爱住在兴庆宫,不光因为它是他发迹的地方,承载着他年轻时的诸多回忆,还因为宫殿紧邻外面的市集,站在高楼往下一看,就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走来走去。
如果他乐意,随时都能找街上的老百姓聊聊天。
他是个爱热闹的皇上,也挺爱玩乐,兴庆宫对他来说,那简直是太合适了。
搬进兴庆宫后,跟了他几十年的老部下,以前的禁军头头陈玄礼,还有宦官高力士,都陪在他身旁。他疼爱的妹妹玉真公主也没落下,当然,还有那个他特别喜欢的宫女仙媛,也一直跟在他身边。
这么说吧,李隆基退休后的日子,跟其他太上皇那种孤单、冷清的生活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家人都在身边围着,自己特别信任的亲信也总跟着,儿子李亨也老来看他,兴庆宫这段时间挺热闹的。对七十多岁的李隆基来说,这让他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
上皇特别喜欢兴庆宫,从四川回来后,就直接住那儿了。皇上时常从夹城过去问候,上皇有时也会到大明宫转转。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和内侍监高力士一直陪在上皇身边;皇上还特意安排玉真公主、如仙媛、内侍王承恩、魏悦,还有梨园的弟子们,经常给上皇逗乐解闷。——《资治通鉴》的记载
这段时间,李隆基一边过着悠闲的退休日子,一边心里头老想着被冤枉杀掉的杨贵妃。
有次,乐师贺怀智给李隆基弹了曲子,弹完后,他给了李隆基一条头巾,说以前也给李隆基弹过,那次杨贵妃也在旁边听着呢。
演奏时,没想到一阵风突然刮来,居然把杨贵妃的头巾卷到了他脑袋上,好一阵子才慢慢飘下来。
贺怀智到家以后,感觉那条头巾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这香味还挺持久,老是不消失,他就把头巾好好收了起来。
现在贵妃已经离世,就把他送给太上皇,就当留个念想好了。
这时候,李隆基慢悠悠地拿起头巾,听完那话,眼泪立马就流了下来。很明显,他心里对杨贵妃有着很重的情分,也为她的死感到挺对不起的。
没过多久,李隆基再次踏足了他以往常去的华清宫,想泡个温泉放松放松。但这地方,杨贵妃也曾钟爱有加。一到这儿,李隆基心里头就泛起波澜,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那位贵妃娘娘。
退休后,他头一回跟儿子开了口,说想找人去马嵬坡,把杨贵妃的遗体挖出来,再重新风光大葬一回,这样也算是给心里头那个人一个正经的安顿。
李亨看到这种情况,也没法说不同意,就点头答应了。但那时候的吏部侍郎李揆,是个不忠不义的家伙,他巴结上了当时最有权势的太监李辅国,存心跟李隆基过不去。他直接站出来,当场就反对这事儿。
受到李揆和李辅国的推动,朝廷觉得这事儿像是在为马嵬驿兵变平反,所以不愿公开给杨贵妃重新安葬。
李隆基没了办法,只能暗地里让人再去给杨贵妃好好下葬一回,毕竟当初就是随便拿条被子一卷,找了个地方埋了,连个棺材的影子都没见着。
没过多久,回来的人说,杨贵妃的尸体因为长时间的露天暴露,已经烂得没剩啥了,连骨头都不见了,就只找到了一个香袋子。
李隆基瞅着那香囊,心里头涌上不少情感,干脆就把它随身带着。这样一来,每当想念那位佳人,摸出香囊瞅瞅,心里也能有个寄托。
可是,没多久,原本那种无忧无虑、开心的日子就被搅乱了。
李隆基这人喜欢热闹,所以他老爱到兴庆宫的长庆楼上,扒着栏杆往街市上看。他就爱瞅瞅下面老百姓来来往往的样子。
真没想到,挺多老百姓都认识李隆基。有的人走着走着,看到他就自发停下来了,直接跪在地上给他磕头,嘴里还喊着“万岁”。
每当这个时候,李隆基心里头就乐开了花,他压根儿没想到还有人惦记着他,更没想到自己在老百姓眼里还是那么受敬重。
因此,每当李隆基心情大好时,他就会吩咐手下人在楼下的大街上设宴,用各种好吃的和美酒来款待那些还没忘记他的长安老百姓。
甚至,就连朝廷里的大官们经过这儿,只要瞅见太上皇在楼上待着,也都会自觉地停下脚步,给太上皇鞠个躬表示敬意。
对于这事儿,李隆基会把他们迎上楼去,摆酒设宴好好招待,还会叫上玉真公主等人一起作陪。那时候,好多手握大权的朝廷高官都上去过。
例如,像羽林大将军郭英乂,还有那些从蜀地赶到长安来进行工作汇报的官员们等等。
退休后,李隆基碰到了这种新状况,让他觉得自己还挺被外界的,也挺热闹的,这让他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
皇上常去长庆楼,路过那儿的百姓经常会抬头行礼,高喊万岁。皇上经常在楼下备好酒菜赏赐给他们。有时,还会邀请将军郭英乿等人上楼一起赴宴。有次,剑南来的奏事官路过楼下,行礼跪拜,皇上就让玉真公主和如仙媛出面招待。
但是,那种快乐的日子也就维持了两年多,突然发生的一件事,直接害得他被关了起来,从那以后,他最后几年的生活过得十分悲惨。
【李隆基遭软禁,凄凉而死】
李亨身边的宦官李辅国,很快就把李隆基在长庆楼请老百姓和官员吃饭这事儿,跟唐肃宗李亨说了。
要是你还清楚马嵬驿之变的具体经过,就该明白,陈玄礼在打算发动马嵬驿之变,除掉杨国忠前,先跑去问了下太子李亨的意见。那时候,李辅国还不叫李辅国,他叫李静忠,是李亨特别信任的一个宦官。
后来,李亨想办法摆脱了李隆基,这时候李静忠也一个劲儿地撺掇他去灵武,在那段路上,他也算是帮上了不少忙。
李亨在灵武当上皇帝后,心里头老是不踏实,怕自己的皇位站不住脚,又觉得自己威望不够,管不住那些大臣。所以,他就把身边的宦官李静忠提拔起来,让他帮忙掌权。
那时候,为了平定叛乱,朝廷搞了个行军元帅府,李静忠就被提拔为元帅府的行军司马。这个位子啊,是专为打仗时候设的,啥活都得干。而且,李静忠还改了个名,叫李辅国。
唐肃宗那时候,外面发的诏书啊,还有全国官员们上的奏折这些重要文件,都是先送到行军司马那儿,然后再由行军司马递到皇帝手里的。
再说,朝廷和军队的那些重要东西,比如印章、兵符啥的,全都是李辅国在管。另外,一大堆军政大事,也都是他在负责处理。
说白了,就是在打仗那会儿,李亨搞了个特别的安排,把大权交给了自己身边亲信的太监,这样一来,那些平时管事儿的官员就被晾在一边,没了实权。
这样一来,李亨能借由那些宦官来控制朝廷里的大臣们了。
收复两京后,李辅国那叫一个风光无限,手里头不仅攥着朝廷的大小军政事务,还直接把控了京城里头的最强军事力量,就是禁军。
所以,现在李辅国的地位极高,仅次于皇上,受到万人的敬仰。
这跟他欺负太上皇李隆基有啥关联呢?
说实话,李辅国在出名前,就是高力士手下一个不起眼的小喽啰,多亏了高力士的赏识,他才有了机会去东宫服侍太子。
像这样的小太监,在高力士那根本入不了眼。再说李隆基周围的人,例如陈玄礼这些,以前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像李辅国这种小太监,在他们跟前,明显就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就算他现在得势了,那经验和地位也赶不上这群老资格的人。
现在李隆基已经退休了,老李身边的这些人,虽说没了权势,但人家可不愿意像其他人那样低三下四地去讨好李辅国,还是跟以前一样瞧不起他。
这群人在李隆基手下混了几十年,风光过一阵子,资历深厚,所以说李辅国被人小看一眼,那也很正常。
但李辅国这家伙心眼儿小,爱记仇,还特别狠毒。他心里头因此对李隆基以及他身边的人怀恨在心,于是挖空心思地想要找他们的麻烦,好好收拾他们一顿。
李辅国原本出身卑微,就算他突然得势掌权,皇上身边的人也都不瞧得上他。李辅国心里很不痛快,就琢磨着想立下大功来稳住自己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
李辅国得知李隆基在长庆楼摆宴,请了老百姓和当官的,他这老奸巨猾的太监一看,这不就是搞垮太上皇的绝佳机会嘛。
接着,李辅国就跟唐肃宗李亨说,李隆基老在兴庆宫跟外面的老百姓和那些朝廷高官打得火热,这明摆着是想拉拢人心,把李亨你给挤兑下去,好让太上皇他老人家再出山当皇帝。
尽管李亨嘴上一直否认这事儿会发生,但他心里其实已经通过那些蛛丝马迹,感觉到他老爹的影响力真是无处不在。
由于李辅国在一旁不停地挑拨离间,他再三提议把太上皇从兴庆宫挪到甘露殿,不让他跟外面有任何联系,觉得这样一来,太上皇想要复位的心思就没法实现了。
李亨虽然没有直接说同意,但他啥也没说,就等于默认了李辅国出的主意。
起初,李辅国没敢玩得太过火,他先小心翼翼地试了个水。他借着唐肃宗的名义,把李隆基那精心喂养的300匹好马,一口气拿走了290匹,就想瞅瞅李隆基和李亨他们俩会有啥动静。
说起来,李隆基对骑马射箭打猎这事儿特别上瘾,因此对好马也是情有独钟。这次一下子被拿走了290匹,他心里头那个心疼啊,可也没辙。
现在处于人家屋檐底下,也只能忍气吞声了。没办法,李隆基只能跟旁边的人说:我儿子被李辅国给带坏了,没法尽孝到底了。
事情出了以后,好几天过去了,李亨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也没流露出半点不乐意,这摆明了就是默认了李辅国干的那些坏事。
李隆基现在就像是只没了利爪的老虎,也只能乖乖认输,没办法反抗了。
这让李辅国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760年7月的某一天,李辅国玩了个花招,他编造了个皇帝的邀请,说李亨想让太上皇李隆基去太极宫逛逛。李隆基一听,也没多想,就带上高力士和几个侍卫出门了。
走到一半,到了睿武门那儿,李辅国早就安排好了五百多名精兵在那候着,一个个都穿得整整齐齐,手里拿着刀剑,凶神恶煞地一下就把李隆基他们给团团围住了。
接着,李辅国走过来,开口说:皇上觉得兴庆宫湿气太重,环境不佳,对太上皇身体不好,所以派我们来接太上皇去太极宫(也就是西内)住。
这时候,那些大头兵拿起武器,一点点缩小圈子,朝着李隆基靠近过来。
李隆基都七十多岁了,一看这场面,吓得脸色都白了,差点从马背上栽下来。
幸亏他的亲信高力士赶紧站了出来,大声喊道:李辅国,别太过分了!
随后,高力士毫不留情,直接命令李辅国赶紧下马给太上皇行礼,接着他又转头对那些士兵们喊话:太上皇让我代他问候各位兄弟,都挺好的吧。
李辅国虽说已经手握大权,但碰到以前的老大发脾气,他也被那阵仗吓得连气都不敢喘,只好磨磨蹭蹭地从马上下来。
高力士态度坚决,硬是让李辅国再去给太上皇拉马。
不过,就算这样,李隆基还是只能住进西内的甘露殿。李隆基刚踏进甘露殿,李辅国立马就把那地方给封锁了,不让任何人靠近李隆基。
辅国假传皇帝旨意,说要陪太上皇去西内游玩。到了睿武门那儿,辅国带了五百名全副武装的骑兵,亮出兵刃拦住路,大声报告说:“皇帝觉得兴庆宫地方小,要接太上皇搬到大内去住。”太上皇一听,吓了一跳,差点没坐稳。高力士火了,冲辅国喊道:“李辅国,你怎么敢这么没规矩!”命令他赶紧下马。辅国没办法,只好照做。——《资治通鉴》记载的事儿
搞定一切后,李辅国领着他手下的禁军兄弟(就是那六军)跑到唐肃宗李亨那儿“汇报情况”。说是汇报,其实更像是给李亨一个交代,同时也带点强迫的意思,想让李亨承认他们做的事情是对的。
李辅国把李隆基骗出宫,硬逼着他搬到甘露殿,还派人严加看守,这事儿其实是假的圣旨。他这么做,就是欺负李隆基,而李隆基还是李亨的亲爹呢。
因此,他领着六军的士兵一块儿来认错,说白了,李亨之前一声不吭,那就是默认了。李辅国领着这六军士兵一块儿来,明摆着就是要李亨承认他们的所作所为。
把太上皇强行迁走是个非常严重的罪名,差不多就是造反的意思。如果李亨之后不承认这事,那帮参与的人为了保自己的命,很可能会闹出兵乱来,这是李亨根本不想见到的。
另外,对于强行让太上皇搬家这事儿,李亨心里头其实是赞同的。所以,他索性就直接承认了李辅国假传圣旨,硬是把太上皇给搬了家的做法。
没过多久,李辅国心生怨恨,找个由头就把高力士发配到了老远的地方。至于陈玄礼呢,也被逼着退了休。
玉真公主被送回了玉真道观,宫女仙媛呢,被发配到了湖北的归州,就是现在的秭归,而王承恩则是被贬到了贵州遵义。
接着,李亨安排了一大批新进的宫女和太监到甘露殿,专门负责照料李隆基的日常生活。
结果就是,李隆基完全成了一个没人依靠的君主,并且他的行动自由也被限制了。
最疼爱的妹妹被赶出家门,最信任的太监和宫女也都被流放到远方,跟了自己大半辈子的老伙伴陈玄礼,也被迫离开了。
李隆基心里头觉得特别孤单,就算李亨给他安排了不少人照顾,但那种感觉还是不一样。
不说这些人压根不了解李隆基的生活习惯,而且他们对李隆基也没啥感情,所以在伺候上难免会有疏忽。
说白了,李隆基打那以后,就再也找不到能掏心窝子聊天的人了,也没谁能跟他一起喝酒畅谈,推心置腹地交流了。
相比于身边人照顾不周,他心里那份孤单更让他痛苦,李隆基的心情因此一落千丈。
李亨为了让李隆基得到更好的照料,特意安排了他的两位闺女,万安公主和咸宜公主,前来陪伴和照顾他。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都是李隆基的家里人,但情况不同啊,他一共有29个闺女,怎么可能每个都熟呢?
而且女儿对他只有尊敬又害怕的感觉,完全谈不上了解他。他们父女俩之间有很深的隔阂,更别提能交心聊天了。
玉真公主可跟其他人不同,她是李隆基一母同胞的妹妹。他们俩从小一块长大,一起玩乐,共同经历了好多事儿。就她能懂我的性子,跟我很合得来。要是玉真公主在这儿,咱俩就算不讲话,我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这两个闺女跟别的不同,她们对李隆基不了解,李隆基也对她们没啥了解和感情。他们仨凑一块聊天,其实挺尴尬的,没啥共同话题。
这样的日子,李隆基心里头压根儿就高兴不起来。
没过多久,李隆基好像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开始吃起了素食。后来,他又向大家宣布,说自己要“绝食修炼”,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
后来皇上日渐心情不佳,开始不吃荤食,还尝试辟谷,结果身体渐渐出了毛病。刚开始,皇上还亲自去探望,但没多久皇上自己也病了,只能派人去问候。慢慢地,皇上心里有点后悔了,开始讨厌辅国,想杀了他,但又怕他手握兵权,最终犹豫不决,没能下手。——《资治通鉴》
唐朝一直都很推崇道教,李亨心里也明白,辟谷其实就是道教里的一种修炼方式。
不过,李亨多次探望父皇,仔细瞧了瞧李隆基的身体情况后,他意识到这哪是在修行辟谷,简直就是不吃不喝,在饿自己呢!
可老爸为啥要选择不吃东西呢?
李亨左思右想,就是想不明白究竟为啥。瞅瞅老爹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心里头那个悔啊。他后悔当初咋就同意李辅国把老爹弄到甘露殿去了,还后悔把老爹身边的人都给打发走了。
不过,就在李亨心里头开始觉得有点儿不对劲的时候,他自己却也病倒了,而且病得还挺严重。打那以后,他就只能让身边的太监帮他去跟父皇问好。
李隆基心里明白,辟谷那一套纯属瞎扯,这世上哪有什么能让人永远不老的法子。
经过一连串的挫折,李隆基感到彻底绝望,心里已经没了指望。
他这人一辈子都好强,先是搞了个唐隆政变,扶了大唐一把,然后又把太平公主给斗败了,开创了个开元盛世。像他这样的帝王,怎么可能甘心在这种孤零零、凄惨又憋屈的日子里耗尽一生呢。
他打算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没过多久,李隆基就病倒了,一直没能好起来,最后在762年5月3日去世了。
这位有名的皇帝,最后就在那种悲惨又孤寂的日子里走完了他的一生。
过了13天,唐肃宗李亨也撒手人寰,他和他儿子的离世时间仅仅相差13天。李亨在临终前心里头明白,李辅国权势滔天,已经对皇权构成了威胁,但他却不敢轻举妄动。
李辅国手握禁军和朝廷的重权,导致朝中不少大臣都巴结他,势力大得没法收拾。李亨身体不好,对这事儿已经没办法控制了。
说到李辅国,那就得等李亨的下一任接班人去对付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