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山西高平的一次考古发掘,让所有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传说,竟然从地下找到了证据。
40万条人命,真的被活埋在这片土地上吗?秦军为何如此残忍?赵军又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战国末年,秦赵两国的关系剑拔弩张,秦国坐拥西北大地,国力强盛,吞并六国的步伐,迈得又快又稳。
而赵国,地处中原,资源丰富,地势险要,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
两国争斗多年,积怨已深,韩国的上党郡成为了导火索。
韩国连年被秦国压制,上党郡也岌岌可危,韩国的郡守冯亭,觉得再守下去无异于等死,干脆把整个上党郡“献”给了赵国。
他的如意算盘,是借赵国之手保住上党,还能利用赵国牵制秦国。
赵国接手上党,意味着直接接过了,这块烫手山芋,秦国果然暴怒,立即以此为由,挥军向赵国进攻。
长平这个地方,是赵国通往上党的关键要道,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赵国派出老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为人稳重,不急于和秦军正面交锋,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不便,廉颇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把秦军拖垮。
秦国这边,秦昭襄王任命王龁为统帅,率军对赵军展开攻势。
廉颇的坚守策略,让秦军无计可施,双方一直对峙,谁也占不到便宜,这个时候,秦国祭出了一个阴险的手段——反间计。
秦国通过间谍散布谣言,说廉颇年老胆怯,不敢迎战,秦军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这些话传到赵国,国内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认为廉颇只会躲着不打。
赵国的君主赵孝成王,听信了谣言,撤掉廉颇,改派赵括为统帅,赵括的母亲,听说儿子要去打仗,急得跑到赵王面前哭诉,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是白起的对手。
赵王不听,依旧让赵括上了战场。
赵括一到长平,就立刻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决定主动出击,和秦军正面对决。
秦国的主将,此时换成了白起,这位“杀神”,一眼就看出了赵括的致命弱点,佯装败退,把赵括引入了设好的圈套。
赵括带领赵军追击秦军,越打越深入,完全没意识到危险正在靠近。
白起趁机,派精锐部队,截断了赵军的后路,把四十万赵军,包围在狭窄的山谷中。
赵括试图突围,粮草早已耗尽,士兵饥寒交迫,哪还有力气打仗?
赵军陷入绝境,只能被迫投降。
白起又是秦国赫赫有名的战神,屡次以少胜多,深谙兵法,知道赵括年轻气盛,容易冲动。
赵括一上任,白起就命人故意示弱,装得一副不堪一击的样子。
赵括果然上当,带着大军一路追击,还以为自己打得秦军溃不成军,白起派人悄悄绕到赵军后方,把退路切得干干净净。
赵军被包围之后,情况越来越糟。
军粮早已断绝,士兵们饿得没力气举刀,甚至开始相互埋怨,赵括试图几次突围,但白起已经在四周布下了重兵,赵军怎么冲都冲不出去,眼看士兵一个个饿倒在地,赵括心急如焚。
最后一次突围战,赵括亲自披挂上阵,手持长枪,杀出一条血路。
亲兵拼死保护他,可白起早有准备,派出的精锐弓箭手早已埋伏好。
乱箭齐发,赵括倒在血泊之中,赵军彻底崩溃,士气瓦解。
士兵们放下武器,高举双手,向秦军投降,投降的赵军多达四十万,这么多人对于秦军来说是个不小的麻烦,如何处置这些俘虏,成为白起必须解决的问题。
白起没有多想,赵国的力量不可小觑,这四十万士兵如果回到赵国,养精蓄锐后,很可能卷土重来。
与其留下后患,不如一劳永逸,他向秦昭襄王报告,决定将所有俘虏就地坑杀。
四十万赵军被分批押往山谷,士兵们大喊大叫,试图挣扎,手无寸铁的他们,根本无法反抗。
秦军挥刀砍杀,尸体一层层堆叠起来,血流成河,秦军将尸体埋入大坑中,这片土地成了赵军的葬身之地。
几十年后,这片土地依旧荒凉,甚至没人敢靠近。
直到1995年,考古队挖开遗址,发现成堆的白骨,这些骸骨,呈现出非正常死亡的迹象,显示出当时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杀。
考古学家在坑底,还发现了赵军遗留下的武器残骸,和陶器碎片,进一步证实了,白起坑杀的史实。
这场屠杀,让白起的名声达到巅峰,也让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当年的强盛。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数字和事件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质疑,四十万人是一支庞大的军队,这么多人真的能被活埋吗?
也有人认为,这或许是后世,对白起的夸张描写,为了弄清楚真相,史料和考古成为重要的线索。
在《史记·白起列传》中,司马迁明确记载,赵军四十万人投降后,白起“诈降而尽坑之”。
另有古籍提到,这些被坑杀的赵军,被分成若干批,押送至事先挖好的大坑,进行屠杀。
也有学者指出,这个数字可能并不准确。
根据当时赵国总人口推算,赵军中成年男性,四十万的规模似乎过于庞大。
后人开始怀疑,这是司马迁,为了突显白起的残忍,和秦军的强大而有所夸大。
1995年,山西高平的考古,发现让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又多了一分佐证。
在长平战场遗址附近,考古人员挖掘出大量尸骨,许多骸骨呈现杂乱堆叠的状态,有的甚至被发现双手反绑,说明这些人,可能在投降后被处死。
骸骨的数量非常惊人,没达到四十万,也足以证明,当时的惨烈程度。
令人震撼的是,许多尸骨上还有砍杀的痕迹,刀剑留下的缺口清晰可见,这些细节,和史书记载中的“坑杀”情节高度吻合。
考古中还出土了,赵军的武器碎片和陶器残骸,上面刻有赵国的铭文。
这些文物进一步证实,这里确实是,赵军被围剿后的埋骨地,遗址中没有找到,完整的四十万人骸骨,考古学家推测,当时可能有部分尸体,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毁坏或者掩埋得更深。
学术界对这个发现,展开了激烈讨论。
一些学者认为,四十万这个数字,不能完全当真,更可能是对当时,赵军的总兵力估算。
即便实际人数有所减少,也改变不了这场屠杀的规模,和惨烈程度。
毕竟,从考古遗址中发掘出的尸骨数量,和集中埋葬的方式,已经足够说明,白起的决断有多么冷酷。
也有人提出,四十万赵军,是否真的“全部”被活埋,或许还值得商榷。
从战场实际情况来看,一部分士兵,可能被充当了秦军的劳役,或是被遣送回秦国。
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幸存者”的命运,同样不容乐观,可能被迫从事繁重劳动,最终凄惨而死。
不管人数多少,这片土地上的发掘,让两千年前的战争暴行,再一次鲜活起来,那一层层骸骨,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绝望与残酷。
长平之战的胜利,让秦国彻底,确立了统一天下的优势,也奠定了白起“战神”的地位。
这场胜利背后,四十万赵军的冤魂,却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后世对白起的评价,因此出现了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认为,白起是杰出的军事家,用计谋拖垮赵军,最终全歼对手,为秦国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
有人甚至称他为“战国名将”,战术和战略,至今仍是兵法中的典范。
白起以少胜多,多次以奇谋取胜,长平之战,更是他的巅峰之作。
另一部分人却难以接受,他的冷酷手段,坑杀四十万俘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残忍行为,甚至被认为是,战争暴行的典型代表。
在战国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白起的行为,也超出了许多人的底线。
后来的儒家学者,对他多有批判,认为过于杀戮,违背了“仁义”的精神。
只是白起的结局并不美好,长平之战后,因功高震主而逐渐失宠,秦昭襄王一度对他不满,将他贬为平民。
在被迫前往秦廷的途中自杀,有人说,这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报应,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长平之战留给后世的,是胜负和功过的讨论,还有关于战争本质的思考。
白起的决策,赢得了战场的胜利,却也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在那片埋葬了,四十万赵军的土地上,流淌的血泪至今未干。
每当人们走过长平遗址时,都会感叹:胜负之后,究竟是英雄的荣耀,还是人性的悲哀?这个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