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曾坦言:若跟中国这样的大国打持久战,美国防工业根本撑不住

建木的世界 2024-09-25 06:55:37

最近,美国海军内部的一场学术征文活动,意外地将中美两国潜在的冲突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场原本旨在探讨未来海战模式的活动,却被一篇名为《没有人应该觉得战争很短》的论文搅动了暗流。

这篇由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火力指挥员科比撰写的文章,不仅斩获了一等奖的殊荣,更因其大胆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科比,这位有着直升机飞行员背景的一线军官,在其论文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应该做好准备,与中国在台湾海峡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此迫使中国放弃武力统一的念头。

这篇文章像一颗石子,丢进原本平静的美国战略界,让原本平静的局面泛起阵阵涟漪。

科比的持久战理论,乍听之下似乎有些荒诞不经。

在一个追求快速决战、闪电战的时代,他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吹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这篇论文背后的逻辑,就会发现,科比的观点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在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多重因素交织下,一种无奈的选择,更是一种基于臆想的豪赌。

科比的核心论点是,美国无法在高科技战争中长期维持优势。

他觉得,要是美中之间真打起来,美国那些先进武器顶多撑不了多久。

而中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能够源源不断地补充战争消耗,并最终赢得胜利。

因此,美国必须转变思路,避免与中国进行高强度、短期的决战,而是采取低烈度、长期的消耗战,通过封锁海上交通线,逐步削弱中国的综合国力,最终迫使中国屈服。

科比的持久战理论,建立在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严重误判之上。

他将解放军简单地想象成一支依靠“人海战术”的军队,而忽略了其在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事实上,近年来,解放军在武器装备、作战理念、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早已不再是过去那支小米加步枪的军队。

此外,科比还将中国社会老龄化视为制约中国持久战能力的因素。

他认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社会将难以承受长期战争带来的负担,最终被迫妥协。

然而,科比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基数,即使老龄化程度加深,也依然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来应对战争需求。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开发出新技术、新装备,来弥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潜在影响。

科比的持久战理论,不仅是对中国实力的低估,更是对美国自身承受能力的严重高估。

一场持续数十年的高成本战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美国社会是否做好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准备?

美国经济是否能够长期支撑高强度的军费开支?

这些都是科比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科比的论文之所以能够在征文比赛中脱颖而出,与其说是其观点的新颖,不如说是其迎合了美国海军内部的焦虑情绪。

中国海军实力不断提升,让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的“一家独大”不再那么稳固了。

美国海军内部弥漫着一种“帝国迟暮”的悲观情绪,他们急于寻找一种能够在未来冲突中战胜中国的“灵丹妙药”。

科比的持久战理论,恰好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美国想要通过打一场持久战来拖垮中国,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科比的论文中,透露出一种迷之自信,仿佛只要美国愿意,就能把战争无限期地拖下去,直到中国屈服为止。

然而,这种自信背后,却隐藏着美国国防工业体系的深层危机和战略资源的捉襟见肘。

近年来,美国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四处煽风点火,频繁发动战争,但却暴露出其军工产业链的脆弱和战争潜力的巨大窟窿。

“去工业化”的恶果,在俄乌冲突中暴露无遗。

美国为了帮助乌克兰,已经投入了巨额资金和物资,甚至动用了许多原本的军备储备。

美国为了支援乌克兰,已经送出了比过去20年卖给所有其他国家的武器还要多。

乌克兰战场成了美国武器的“试金石”,各种先进武器都在那里得到实战检验。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现有的军工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高强度战争的需求。

美国《华盛顿日报》早在2022年8月就披露,美国在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的过程中遇到了重大问题。

很多重要的武器零件,就算火力全开生产,也还是不够用。

最近,美国五角大楼内部的评估报告显示,他们担心美国军工产业的效率太慢,难以快速跟上时代发展和竞争对手的步伐。

“去工业化”导致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军工产业链严重依赖海外供应。

为了省钱,有些美国军火商长期以来都用国外的东西,甚至把工厂搬到了国外。

这种“短视”行为,虽然在和平时期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却严重削弱了美国军工产业的独立性和抗风险能力。

“毒刺”防空导弹,当年可是咱们的“明星武器”,但生产线早在2008年就停产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再重启。

其实“海马斯”火箭炮也曾经在2014 到 2018 年之间停产了好长一段时间。

虽然很多企业都在喊着要回流制造业,但想要真正实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时间和努力。

美国军工产业链的断裂,并非一两家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战略方向的偏差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美国以前造船可是牛得不行,现在好像没以前那么厉害了。

美国海军每年至少要添置两艘大舰,可近几年造船厂总是赶不上进度,经常延期。

相比之下,中国每年的军用舰艇生产能力已超过10艘,双方的差距一目了然。

以“福特”级航空母舰为例,这艘号称“全球价值最高航母”的巨舰,虽然看起来高大威猛,但电磁弹射器、拦阻索等关键系统却频繁发生故障,实战性能大打折扣。

更尴尬的是,“福特”级的建造进度严重滞后,成本也一再超支,已经成为美国海军不堪重负的“吞金兽”。

美国空军的装备更新换代计划同样举步维艰。

“F-35”隐形战斗机,号称是美国空军未来的“王牌”,但这款战机自服役以来就问题不断,软件缺陷、结构缺陷层出不穷,实战能力饱受质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F-35”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已经成为美国国防预算的巨大负担。

美国陆军的M1A3坦克,号称“陆地最强战车”, 但它也有个大问题:块头太大,太费油。

这款“油老虎”不仅在实战中机动性受限,而且后勤补给压力巨大,已经成为美国陆军的一块“鸡肋”。

美国军工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可不是个别现象,它反映了整个行业都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近年来,技术滞后、创新乏力、项目拖沓、成本超支等问题,已经成为美国军工产业挥之不去的魔咒。

最近,美国的《防务新闻》杂志发布了一份兵棋推演的结果,结果不太乐观:如果未来中美之间爆发了大规模冲突,美国军队现有的武器弹药储备可能撑不了多久,估计只能打8天左右。更糟糕的是,他们甚至还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炸药来补充。

虽然“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产量不算多,只有三千枚左右,但美军在历年的军演中已经消耗了近千枚。

美国海军离不开“战斧”导弹,但生产速度跟不上需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美国海军去年只买了58枚MK48鱼雷,这连一艘“弗吉尼亚”级潜艇都用不完。

现在美国仓库里存的“战斧”导弹数量已经很少了,不到5000枚。

战场上,一艘战舰一次战斗可能要消耗2000多枚弹药。

美国试图通过打一场持久战来拖垮中国的想法,无疑是痴人说梦。

美国既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物质准备,也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科比的持久战理论,更像是一种掩饰美国战略焦虑的“精神胜利法”。

美国国内并非没有清醒的声音,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持久战是一场比拼意志、实力和耐力的马拉松,而美国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具备优势。

持久战,从来不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但却是中国人民在漫长历史中被迫掌握的一项“生存技能”。

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证明了,在面对强敌入侵时,他们绝不屈服,能够依靠坚韧的意志和灵活的战略战术,最终赢得胜利。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句出自毛泽东的游击战十六字诀,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中国人明白,当实力差距太大时,硬碰硬只会让自己输得更快。

只有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保存自身实力,消耗敌人意志,才能最终扭转局势,赢得胜利。

科比提醒我们,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已不可阻挡,留给中国的时间不多了。

这无疑是一种短视的观点。

没错,中国的老龄化问题确实是个挑战,但别忘了,这并不代表中国会输掉持久战。

相反,中国拥有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底气和信心。

中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工业体系,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为我们应对各种挑战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如今,从你穿的衣服鞋子到头顶飞过的飞机,从家里的电器到高速列车,都有中国制造的身影。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能够自主研发和生产各种武器装备,这为中国打赢持久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军队装备升级,像歼-20、东风-41和055这些顶级武器都出来了,这说明咱们军队的实力越来越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不仅是制造业大国,还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能够为持久战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拥有了独立自主、种类丰富的经济体系。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为持久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支撑现代工业发展的能源资源和金属资源为例,中国虽然在石油、天然气等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但在煤炭、页岩气等领域储量丰富,开采技术也位居世界前列。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位居全球首位,为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在稀土等金属资源上一直是全球领头羊,为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从工业体系来看,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能够独立生产制造从服装鞋帽到航空航天、从家用电器到量子计算机的几乎所有工业产品,这为中国应对持久战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中国人民充满了决心,他们坚信自己一定能取得胜利。

中国人民深知,国家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任何试图阻挡中国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图谋,都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绝不惧怕战争。

如果有人胆敢挑衅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人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科比的持久战理论,反映了美国部分精英对华战略的误判。

他们想让中国打一场自己不擅长、拖很久的仗,想靠着这场仗稳住自己快要垮掉的统治。

他们没料到中国会这么坚定,也没想到自己能顶住压力。

中国不希望战争,但也不惧怕战争。

中国人面对各种难题,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如果美国执意要打,中国必将奉陪到底。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赢得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朋友来了,热情款待,好酒好菜;可要是碰上不怀好意的人,就得硬碰硬,决不能让他得逞。

持久战,从来不是中国人民渴望的选择,但却是在面对强敌挑战时,不得不作出的坚定回答。

想要靠武力征服中国,或阻止中国强大起来? 那可真是打错了算盘! 中国人民意志坚定,谁要是想试试,只会碰得头破血流。

科比的“持久战”理论,更像是美国战略界的一种自我安慰,试图用一种虚幻的“时间优势”来掩盖其日益衰落的霸权焦虑。

时代的车轮总是在前进,任何试图阻挡它的人,最终都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

中国人民深知,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尊严是需要捍卫的。

中国不希望与任何国家为敌,但也不惧怕任何挑战。

中国人民将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也会时刻准备着应对各种挑战。

中国从来没主动惹事,但遇到问题也不怕。

如果有人胆敢把中国人民的客气当成软弱可欺,那就大错特错了!”

现在是时候携手共进,一起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了。

希望美方认清形势,放弃幻想,停止挑衅,与中方一道,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廷伟:《美国国防工业基础发展现状、建设举措与启示》,载于《中国军转民》,2023年,第20期。

[2]周文星:《美国霸权想象下的中国“大战略”——《持久战:中国取代美国秩序的大战略》评介》,载于《美国研究》,2022年,第5期。

[3]郑杰光:《应对疫情挑战 能力建设呈现新特点——2021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防工业发展回眸》,载于《国防科技工业》,2021年,第12期。

0 阅读:0

建木的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