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最惨烈的两次战役,一次战死7个大将,一次战死5个大将

嘉林读书的 2024-12-24 17:09:16
前言

蜀汉两场最惨烈的战役,12位大将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整个战场。

夷陵之战,刘备60岁高龄翻山越岭逃命,7位肱骨之臣为主殉国。

绵竹之战,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领诸将血战沙场,5位将领前仆后继。

这是怎样的惨烈?这是怎样的忠烈?让我们重返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第一章 血染夷陵:刘备的至暗时刻

建业城中的陆逊,正悠闲地品着香茗。突然,探子来报:蜀军主帅刘备,正率军向西狂奔。这位年仅27岁的江东小将嘴角微微上扬,他等的就是这一刻。

炎炎夏日,60岁高龄的刘备,此刻却顾不上擦拭额头的汗水。身后烈火滔天,浓烟弥漫。陆逊的火攻来得太突然,蜀军阵型瞬间大乱。"快护送皇叔撤退!"傅肜急促的声音在火光中响起。

这位跟随刘备征战二十余载的老将,此刻已经顾不上许多。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主公有失,整个蜀汉就完了。麾下将士纷纷举起武器,用血肉之躯为刘备开辟出一条生路。傅肜看着最后一批士兵倒下,仍然昂首挺立,直到被乱军砍倒。

张南、冯习和五溪蛮王沙摩柯也在这场大火中失去了方向。三位将领本想合兵一处,但浓烟阻隔了视线。江东军趁乱突袭,三员大将还未及列阵,就被乱军分割包围。沙摩柯生性骁勇,挥舞着钢刀奋力冲杀,最终倒在了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更令人扼腕的是,文官马良和王甫的遇害。两人本在后方调度军需,不料陆逊的偷袭部队竟绕到了后方。仓促应战的文官们,哪是训练有素的吴军对手?程畿虽是文官出身,却颇通武艺。眼见两位同僚遇害,他提起战戟,杀出一条血路,最终也倒在了敌阵之中。

"主公,快走!"傅肜拼命呼喊。此时的刘备,已经顾不上什么君王体面。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踉踉跄跄地攀爬着山路。身后,年轻的吴将孙桓正带兵紧追不舍。

刘备一路西逃,直到入夜才甩开追兵。他瘫坐在山石上,望着东方的火光,泪水不住地流下。从徐州失败到长坂坡,他经历过太多次失败。可这一次,损失太大了。七位肱股之臣,就这样永远留在了夷陵。

多年后,陆逊回忆这场战役时说:"当时我军以火攻得手,蜀军士气全无。刘备虽有谋略,却终究中了我的计。"这个评价或许过于自谦。27岁的陆逊,用这场大胜,彻底奠定了他在吴国的地位。

这一战,蜀军损失惨重。光阵亡的将领就有七人之多:傅肜、张南、冯习、沙摩柯、马良、王甫、程畿。更不用说那些无名的将士,据《资治通鉴》记载:"死者万数"。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无数未完成的梦想。

刘备最终虽然逃出生天,但这场惨败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一年后,他就在永安宫驾崩。临终前,他将诸葛亮托付给年仅17岁的刘禅,希望能够继续他统一天下的夙愿。

夷陵之战,不仅是蜀汉军事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更是一个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战役之后,蜀汉再也没有发动过如此大规模的东征。

第二章 父债子还:诸葛瞻的最后一战

绵竹城头,战鼓声震天动地。37岁的诸葛瞻站在城墙上,远眺蜀地连绵的群山。他知道,邓艾的大军就在那山后。

"父亲在世时,常说我性格急躁。"诸葛瞻摩挲着腰间的宝剑,这是他父亲诸葛亮留给他的唯一遗物。此时此刻,他多么希望能听听父亲的建议。

邓艾派来的使者在城下叫阵:"诸葛丞相识时务,知进退。你难道要重蹈马谡街亭之败吗?"诸葛瞻眼中怒火迸发。马谡的失败,让父亲一生都活在自责中。今天,他决不能重蹈覆辙。

"杀!"诸葛瞻一剑斩下使者头颅。战斗,一触即发。

黄权之子黄崇听到城外喊杀声,立刻披挂上马。这位年轻的将领,继承了父亲的勇猛。"丞相大人,让我为先锋!"黄崇请战道。诸葛瞻欣慰地点点头,他知道黄崇的父亲曾是自己父亲的得力助手。

羽林督李球也整装待发。作为李恢的侄子,他深知此战的意义。蜀汉已经退无可退,绵竹就是最后一道防线。张飞之孙张遵手持丈八蛇矛,这是他祖父当年使用过的兵器。

"父亲在天之灵,请看儿孙如何杀敌!"张遵高声呐喊。

邓艾的进攻来得又快又猛。诸葛瞻亲自率军迎战,两军在绵竹城外展开激战。黄崇率先冲入敌阵,他的马队如同一把尖刀,直插魏军心脏。可惜,魏军主力尚未出动,这支先锋部队很快陷入重围。

"救我家主公!"李球看到黄崇陷阵,立即率军增援。可魏军早有准备,李球刚冲到一半,侧翼突然杀出一支伏兵。两位年轻的将领,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绵竹城外。

张遵见势不妙,急忙劝诸葛瞻撤军。"丞相,我们且退回城中,重整旗鼓。"可诸葛瞻摇了摇头:"父亲临终前说,要我竭尽全力保卫蜀汉。今日我若退却,有何面目见父亲于九泉?"

战斗进入白热化。张遵的丈八蛇矛上已经沾满了鲜血,可敌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终于,一支流矢射中了他的咽喉。这位蜀汉的名将,带着不甘倒了下去。

诸葛瞻看着身边的将士一个个倒下,心如刀绞。他知道,这是蜀汉的最后一战了。"父亲,儿子来陪你了。"诸葛瞻拔出宝剑,纵马冲向敌阵。

战场上,诸葛尚望着父亲的背影渐渐消失在敌军丛中。这位诸葛亮的长孙,此时心中百感交集。他仰天长叹:"父子荷恩,不早斩黄皓,以致败国殄民,用生何为!"说完,他策马跟随父亲的方向,冲进了重重魏军。

这场战役,蜀汉一次性损失了五位重要将领:诸葛瞻、黄崇、李球、张遵、诸葛尚。他们或为家族荣耀,或为报国尽忠,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挽歌。

绵竹之战后,蜀汉的军事实力彻底瓦解。不久,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当年诸葛亮呕心沥血打造的政权,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覆灭的命运。

诸葛瞻父子的殉国,既是对诸葛亮一生志向的完美诠释,也是对蜀汉精神的最后坚守。在乱世之中,他们选择了最悲壮的谢幕方式。

第三章 将星陨落:十二将军的人生抉择

夷陵战场上,傅肜看着满天火光,内心无比平静。这位随刘备打天下二十余载的老将,此刻只有一个念头:为主公杀出一条血路。

"傅将军,投降吧!陆逊将军说了,投降不杀!"吴军的喊话声此起彼伏。傅肜冷笑一声,拔出战刀。他的目光穿过烈焰,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在涿郡时,那个卖草鞋的刘备。

"主公待我如手足,今日我傅肜,当以死报之!"傅肜率领残部冲杀。他麾下的将士一个接一个倒下,最后只剩下他一人,依然不退半步。直到被乱军砍倒,他的眼中仍燃烧着坚定的光芒。

张南和冯习是结义兄弟,在蜀汉军中素有威名。那天,两人本想组织军队突围。可浓烟阻隔了视线,喊杀声从四面八方传来。

"老张,你我今日怕是难逃一死了。"冯习苦笑道。

"同生共死,何惧之有!"张南提刀在手。

两位结义兄弟背靠背战斗,直到最后一刻。

五溪蛮王沙摩柯是个特殊的人物。他本可以安享荣华,却选择追随刘备。"汉王待我以诚,我当以死相报!"沙摩柯操着生硬的汉语,带领他的蛮兵死战不退。

文官马良和王甫的死,最令人痛心。他们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负责军需后勤。那日遭遇偷袭,两人本可以先行撤离。

"丞相托付军需大任,岂能弃之而逃?"马良提笔为剑,奋力抵抗。

"宁死于职守,不逃于乱军!"王甫慨然赴死。

程畿是个有趣的人物。这位文官出身的将领,平日爱吟诗作对,但关键时刻,比武将更勇猛。当他看到马良、王甫遇害,毫不犹豫地提起战戟。"读圣贤书,所学何为?生死关头,当效古人!"

转眼到了绵竹之战。黄崇继承了父亲黄权的赤胆忠心,他知道守住绵竹就是守住蜀汉。"父亲在魏,儿当以死报国,证我黄家世代忠烈!"

李球是李恢的侄子,自幼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叔父曾说,宁失头颅,不失气节。今日当践叔父遗志!"他率军救援黄崇时,已抱必死之心。

张飞之孙张遵,将门虎子。他手中的丈八蛇矛,是祖父留下的传家宝。"我张家三代忠烈,岂能坠了威名!"直到最后一刻,他仍在苦战。

诸葛瞻父子的选择最令人唏嘘。37岁的诸葛瞻,背负着父亲的期望;诸葛尚更年轻,却已懂得家国大义。

"父亲在天之灵,儿子来了!"

"祖父、父亲,孙儿来陪你们!"

这十二位将领,有的是儒将,有的是武将,有的出身世家,有的白手起家。他们的结局虽然相同,但选择死亡的理由却各不相同。

有人为了报恩,有人为了尽忠,有人为了家族荣耀,有人为了坚守信念。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生死攸关之际,选择了最为壮烈的谢幕方式。

这些将星陨落的背后,是无数个破碎的家庭,无数个未完成的梦想。但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气节,什么是担当。这些价值,穿越千年,至今仍在启迪后人。

第四章 帝国黄昏:蜀汉的最后挣扎

绵竹古城外,暮色沉沉。邓艾的大军已经开始扎营,营地的篝火点点,如同繁星坠地。城墙上,诸葛瞻望着这片星火,心如刀绞。

蜀汉已经退无可退。身后就是成都,是刘备、诸葛亮呕心沥血打下的基业,是数十万百姓的生命寄托。这座偏居西南的帝国,此刻正面临着建国以来最危急的时刻。

"丞相,降了吧!"城下喊话的声音不绝于耳。诸葛瞻苦笑,他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话:"吾尽忠蜀汉,死而无憾。瞻儿,你要继承这份忠义。"

邓艾此次来势汹汹,完全出乎蜀汉朝廷的预料。他率军穿越无人居住的阴平道,翻越崇山峻岭,在蜀军还没反应过来时,就直取涪城。等姜维发现时,已经太晚了。

黄皓依然在刘禅耳边进谗言:"陛下,诸葛瞻太过专权,不如召他回朝。"刘禅却难得地摇头:"现在不是内讧的时候。"可惜,这一丝清醒来得太晚了。

诸葛瞻深知,绵竹之战的意义远超一城一地的得失。这是蜀汉最后的机会,也是诸葛家最后的机会。他望着身边的儿子诸葛尚,心中五味杂陈。

"儿子,你还记得祖父的《诫子书》吗?"

"记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错。今日,我们要用行动证明,诸葛家的子孙,没有辱没祖父的教诲。"

蜀汉的覆灭,似乎早有预兆。诸葛亮北伐失利,姜维屡次征战未果,国力日渐衰退。朝中奸佞当道,军中将才凋零。但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蜀汉将士依然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意志。

黄崇临死前大喊:"我父投魏,我以死报汉!"

李球战至最后一刻:"叔父在天有灵,当知侄儿不负所托!"

张遵挥舞着祖传的丈八蛇矛:"我张家三代忠烈,今日当得善终!"

这些将领的牺牲,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帝国的挽歌。他们用鲜血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气节。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壮烈牺牲,终究难挽大厦将倾。

邓艾事后评价这场战役:"诸葛瞻父子,真乃忠义之士。若非天意如此,蜀汉未必亡。"这话虽有溢美之处,却道出了历史的无奈。

成都投降后,魏军进城,看到的是一座悲伤的城市。街道上,百姓们低着头,默默收拾着战争的创伤。刘禅从此北上洛阳,诸葛亮的后人也随之星散。

一个帝国的落幕,往往就在几场战役之间。从夷陵到绵竹,从刘备到刘禅,从诸葛亮到诸葛瞻,短短几十年间,蜀汉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但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绵竹城外的那片战场,如今已经长满了青草。春风吹过,草木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那场惊天动地的战役。帝国虽已远去,但忠义永存。这,或许就是历史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结语

历史长河中,这12位将领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忠烈之歌。他们或为君主,或为信仰,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殉国。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至死不渝的忠诚?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司马光)

《华阳国志》(常璩)

《三国志》(陈寿)

《三国志注》(裴松之)

1 阅读: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