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我思】
原标题:文火匠心,百年老店“永不磨灭的番号”
陈华
人们常说,当一个员工决定离职时,最常见的两种情景是要么被企业极力挽留,要么“撕破脸”决裂。因此,当听说有一家企业在员工离职时会请其吃“离职饭”时,我顿觉十分好奇。
不久前,我采访报道了安徽省淮南市寿县的一家名叫聚红盛的餐饮企业,其创建历史可以追溯到150年前。据史料记载,1875年,清咸丰状元、光绪帝师、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创始人孙家鼐家族于寿州城东大街创办了该酒馆,取名“聚红盛”意在“聚天下客、红百年业、盛寿州情”。现在的寿县老百姓,家中但凡有重大活动往往都以去聚红盛为“最有面子”,创办者的美好愿景已经变成实景和盛景。
与百年老店的繁衍流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均生存周期不超过18个月早已成为餐饮界略带自嘲意味的一个流行说法。诸如聚红盛这样的百年老店为何能避开这个残酷的生存周期?
解剖这只“麻雀”,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聚红盛第六代传承人邸道阳告诉我:“老字号要发展,传承与传人很重要。”传承的内容包括尊重职工、尊重手艺、尊重劳动的管理理念,于是便有了上述员工离职时会有一顿“离职饭”的美谈。对待员工如此,那么对待消费者又如何?这可以从邸道阳最常做的事情中寻找答案。他平常最喜欢去当地村民的田间地头收购食材,在饭店与厨师、服务员或顾客聊如何提升服务质量。简言之,在复杂多样的餐饮“生态圈”里,主打一个质量上乘。
这让我想起同样创办于1875年的安徽另一家百年老店谢裕大。1875年,一代徽商谢正安在漕溪创制黄山毛峰,声名鹊起;后进军上海,创建谢裕大茶行。历经百余年发展,如今的谢裕大仍然将张之洞当年的赞誉“诚招天下客”的“诚”字视为圭臬,不敢有丝毫怠慢。
从诸多“老字号”企业的共性看,不难发现,对内呵护员工、对外以诚信赢天下是其共同的生存之道,也是昌盛百年的“秘密”。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北京同仁堂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历经百年风风雨雨的企业,经历过的坎坷和磨砺或许都已湮没在历史尘烟中,但生意依然兴隆的现状告诉人们:百年老店的生意经里,从来就没有“挣快钱”的说法,“文火匠心”才是“永不磨灭的番号”。
专业研究长寿企业的日本学者后藤俊夫曾说,企业做百年规划,最重要的是想明白“为何而生”,争取社会的肯定和认可。肯定和认可从何而来?我曾问邸道阳:有没有想过借助互联网红利让企业做大?他的回答是“不排斥”但“不盲从”。“不排斥”,是因为餐饮文化是一个包容的文化,理应接受当下互联网背景下流行的消费方式。“不盲从”,是作为服务业的餐饮业要“万变不离其宗”,必须坚守餐饮的本色,更关键的还是要取得社会的信任。
确实,百年老字号的招牌可以是助力企业发展壮大的先天红利,但这绝不是坐享其成、一劳永逸的靠山。在如今的互联网文化里,一个打上“网红”招牌的小店,或许轻轻松松就能赚得一波又一波慕名而来的流量,而一家经营多年的老店也有可能正在经受房租与物价、人工等多重费用叠加上涨的重压。一时的繁荣也好,短暂的低谷也罢,放眼长远,铸就百年基业,以服务赢民心,以品质求发展,才能把一时的流量变成永久的留量。这一点,我们需要向百年老店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从食材品质,到员工关怀,再到百十年如一日打磨口碑,一家家百年企业做对了什么、坚持着什么,都值得我们深深回味。在培育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当下,有着礼义诚信、厚德载物、以义制利等传统价值观的百年老企业越发熠熠生辉,这尤为值得学习。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