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长征的唯一西方人李德,1939年离开延安,为何再没回过中国?

北纬的咖啡豆 2024-12-09 15:09:06

在红军的长征路上,李德这个人不得不提,当初他以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中国,参与了中国革命的进程,甚至走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自此之后他再也未踏上中国的土地,那么这背后都有哪些原因呢?

01

从伏龙芝到延安

1900年,李德生于慕尼黑,彼时,一战硝烟未尽,共产主义思想的火种已在欧洲大陆蔓延开来。

他被共产主义理念吸引,加入了德国共产党,不过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的政治立场无疑是危险的。

他曾在1926年因参与苏维埃运动在德国被捕,投入监狱整整两年,这一挑战无疑磨练了他的意志,为他以后的人生磨难孕育了坚韧的基石。

2年后李德被释放,他直接来到了伏龙芝进行深造。

虽于学院有所得,然三年学业终究无法取代实战经验,真正战场上的经验缺失,或许为其在中国进行军事指导时犯错埋下了伏笔。

1931年,负责与共产国际联络的牛兰夫妇被捕,为营救二人共产国际特意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特工。

这人就是佐尔格,他提出了2万美刀的资金需求以确保行动成功,共产国际遂决定派遣信使携带这笔巨款。

此时的李德刚毕业,便被选定来执行此次护送任务,命运之轮开始旋转。

他在上海不仅成功地转交了资金,还偶遇了老熟人博古,当时对方正担负着中共中央总负责人的重任。

博古于军事并不谙熟,李德的伏龙芝背景令人瞩目,博古盛情相邀,李德遂决定留下,成为军事顾问。

李德在上海时表现卓越,又有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光环加持,从而赢得党内的高度信任,这为他日后在中国的升迁筑牢了坚实根基。

来到中央苏区后,李德享到了特别的照顾,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他住进了“独立房子”——一栋专门为他建造的,面积达一百平方米的三居室房屋。

拥有独立的会客室和卧室,还有专职翻译人员伍修权等人为他服务,这种优待一方面体现了中共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使得李德与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产生了一定的隔阂。

博古对好友的到来欣悦不已,视其为解决军事难题的救星,他频频前往“独立房子”与之商讨军事事务,对对方的建议唯命是从。

02

博古的盲目信任

然而这种过度的信任,也为日后的军事失利埋下了隐患,短促突击战术出错了,遵义会议进行了反思。

这种战术没有成功,大家在会议上认真讨论了原因。

“短促突击”战术,是李德根据苏联红军的作战经验,结合他对中国战场形势的分析而提出的,这一战术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对敌方堡垒进行快速、猛烈的攻击,力求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

在理论上这种战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面对敌方坚固的防御工事时,能够迅速瓦解敌军的防御体系。

但实际操作时却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他指挥时过于倚仗地图,可他所用地图精度欠佳,甚至存在地名与方向的谬误。

这种纸上谈兵的指挥模式,严重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

还有就是他忽视中国战场的特殊性,如复杂地形、恶劣气候与红军游击战传统,他生搬苏联红军作战经验于中国战场,未考量中国革命具体情形,从而致使战术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李德军事生涯里最沉重的打击,在李德的指挥下,红军对抗国民党军队时连连失利,损失很大,原本势均力敌的态势,在李德的错误指挥下,迅速恶化,长征就此开始了。

由于指挥失误,红军兵力与根据地损失惨重,这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危害,遵义会议上,其指挥问题遭到众人严厉批评。

与会者指出洋顾问指挥有误,因其不谙国内状况,且不善运用游击战术,方才致使失败。

可面对批评,他未认真反思己错,反倒归咎于其他因素,其缺乏自我批评的态度,使党内对他的不满进一步加剧。

最终遵义会议决定撤销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将指挥权交还给毛泽东。

这一决定,标志着李德在中国革命军事指挥生涯的终结,亦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03

红军长征

会议之后,李德虽不再担纲军事指挥之职,却依旧随红军踏上了长征征程。

在长征初期,李德被安排到红一军团,希望他能在一线战场上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学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可迎接他的是冷遇,红一军团的指挥员因对李德之前的指挥失误耿耿于怀,故而对他颇为冷淡,毫无热情可言。

李德提出的问题,常常得不到正面回应,甚至被刻意回避,这种被冷落的感觉,让李德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错误。

他开始放弃一些个人爱好,例如扑克牌,转而专注于研究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他逐渐意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以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当张国焘想分裂红军、另立中央时,李德坚定地站在了中共中央这边,他坚决反对张国焘南下的提议,还和张国焘的支持者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为阻止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传达张国焘的南下命令,他竟不惜动用武力,抱住对方以阻止其离开。

这一幕被彭德怀目睹,并得到了彭德怀的肯定,李德在关键时刻的立场,表明了他对中国革命的忠诚,也为他赢得了部分红军将领的尊重。

艰苦的长征对李德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浸礼,他亲眼目睹了红军兵士的勇敢无畏与坚韧不拔,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革命浪潮的磅礴力量。

长征落幕后,李德对于这一历程怀有深厚的敬仰,他相信长征虽有巨大牺牲,但在政治层面却收获了显著的成就。

红军成功突围,保存了革命火种,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1935年10月,主力红军抵达陕北,宣告长征的终结,李德也在此地耕读数载,他在此期间主要承担军事教育职责,在红军最高学府向干部传授军事原理。

他还将若干军事著作译成中文,为中华大地的军事理论建设添砖加瓦,陕北的岁月,对李德而言,是沉思与升华的阶段,他渐渐认清了以往错误的症结,对中国的革命道路有了更透彻的体悟。

1939年8月,他自延安启程返回苏联,自此之后,便再未涉足中国的土地。

04

李德的离开

对于李德离境中国的事件,众说纷纭, 一方面,由于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战略指挥上的失误,共产国际对他进行了严肃处理,这导致人们对他在共产国际中的印象恶化,从而使得他在中国继续工作的道路受阻。

另一方面,随着中苏关系的波动,李德在中国革命中的角色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中国逗留的几年时光里,李德的情感生活多彩多姿,他先是和一位已婚女干部的感情瓜葛落得无疾而终,后又和一位名叫赖水娣的洗衣少女展开短暂恋情,最终与一位由组织安排、名叫萧月华的女子成婚。

但在此期间,李德遇到了李丽莲,一位精通英语且艺术造诣深厚的演艺人员,两人于1938年步入婚姻的殿堂,并共享了一段幸福时光,但这一跨越国界的姻缘终究未能长久。

到了1939年,当他筹划重返苏联时,曾计划携李丽莲一同前往,但因李丽莲未能获得签证加之组织上的阻碍,计划告吹。

李德孤身一人离开中国,从此与李丽莲分隔两地,不复相逢。离开中国后,他首要目的地是苏联,但终究定居在了德国。

在苏联期间,李德经历了共产国际的审查过程,指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误导致他被调离军事岗位,转而进入外文出版社,负责马列主义著作的翻译和编辑。

二战期间,李德投身于苏联卫国战争,战后重返出版社继续翻译工作,并在50年代站上讲台教书育人。

1954年,阔别故土二十六载后,他重返德国,旋即投身于翻译事业,持续不辍,一心致力于将列宁著作译成德文。

1974年,李德在德国长眠,终年74岁。[太阳]

参考来源:

中国军网 追寻那段红色记忆:从迷信红军“洋教头”到走自己的路

长安武穴 遵义会议后:那个曾使红军付出巨大代价的李德,到哪里去了

1 阅读: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