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取体检单往这边走。”
“叔叔,先去一楼右侧这个科室,检查完了再去另一边,按这个顺序比较快。”
2月18日上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大厅,滨医附院脊柱外科护士关立冉正在志愿者服务岗上忙碌着,有些患者已经是她的老熟人了,看她不忙的时候就过来聊两句,也有刚刚取到体检单的市民,指着上面的体检数据咨询她。
这天上午7点30分至10点30分,是关立冉的志愿服务时间,除了帮助前来就诊的市民使用自助机,就是解答患者提问、科普医学知识、护送患者就诊……她习惯了这种忙碌,也真心热爱这种助人服务,一直微笑着帮助每一位前来求助的市民。
关立冉:志愿服务温暖患者
在滨医附院,志愿者遍布各个角落,从门诊大厅到检查科室,从电梯口到病房楼,“红马甲”们成为就诊市民最信赖的一抹红,他们的指引和帮助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就诊效率,也让更多患者感受到了滨医附院的温情服务和人文关怀。
2024年12月的一天,关立冉正在超声医学科做志愿服务,看到一名50多岁的大姨拿着彩超单子四处张望,似乎在寻找方向。她上前询问得知,大姨以为做完其他检查就可以直接做彩超,没想到还要憋尿。“检查是她孩子给预约的,孩子因为工作忙没有办法陪同,大姨自己又不熟悉,也没有带水,一听需要憋尿就很着急。”关立冉得知情况后立即用自己的手机从旁边的自助机上购买了瓶装水送给大姨,并陪着她一起等待检查。完成检查后,她又陪同大姨复诊、缴费、取药,顺利完成了就诊。
“大姨掏出两块钱非要给我,说是陪她看病就很感激了,买水的钱不能让我掏。”关立冉笑着回忆说,她婉拒了大姨的好意,嘱咐她安心治病,大姨临走还拉着她的手一个劲儿地表示感谢:“多亏了你啊闺女,要不然我一个人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大姨那句朴素的感谢话语,也一直温暖着关立冉的心,她说这是给志愿者最好的回报,“我一个小小的帮助,让这位大姨能够舒心就医,也让更多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真好。我去年至今做了92次志愿服务,感到很开心很快乐。未来,我会继续穿着‘红马甲’帮助更多的人……”
袁桂敏:答疑助力专业提升
除了给患者提供引导就医的帮助,滨医附院的志愿者服务还另有特色。在“全院全员都做志愿者”的号召下,这里的“红马甲”既是具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爱心使者,更是具备医疗知识的专业医务工作者,他们给到就诊市民的帮助是具体的,更是专业的。
“患者问到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给出专业的解答。”滨医附院神经内科护士袁桂敏说,多年的志愿服务,早已让她成为全科科普专家,“我们服务的岗位不固定,这次在神经内科,下次可能在眼科,不同岗位上遇到的患者需求也不一样,这也反向促进了我们不断学习”。
在志愿服务岗位上,袁桂敏同样将专业的护理知识运用得淋漓尽致。她协助护士姐妹们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提供健康宣教等等,这些经历也让她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患者的疾病复发与日常护理不当有关。于是,她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资料,总结出一套针对常见疾病的个性化护理要点,并分享给其他志愿者和医院的工作人员。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也提升了整个医护团队的护理水平。
累计参加志愿服务101次,时长303小时……这些数字让袁桂敏的志愿服务更加具象化,是她奉献爱心的个人记录,也是滨医附院志愿服务工作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志愿者的温情故事每天都在滨医附院上演,这些暖心故事的主角有独自就诊的老年人,也有带娃就医的妈妈,有推着重病号做检查的家属,也有情况紧急的急症患者。他们都以患者的身份出现在自己不够熟悉的场景中,期待尽快缓解病痛,着急、焦虑、无助、担忧,各种不好的情绪裹挟着他们,此时出现的“红马甲”就是他们当下最可信赖的亲人、朋友,这种帮助给他们带来便捷,也很大程度上舒缓了他们对病痛的感知,让爱心汇聚成抚慰人心的暖流。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王慧慧 通讯员 马珍珍 张光学 蒋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