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沙会”之后,中国增持205亿美债,美媒称中美高层或赴美面谈

清唐文化 2023-05-17 16:27:24

当我国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同美国总统国安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维也纳进行了前后长达十余个小时的会晤之后,国际社会开始对僵持了很久的中美关系产生了新的期待,这其中最乐观的莫过于美国媒体。

《华尔街日报》发文称,中美高层在北京、维也纳的两次会晤,为稳定两国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意味着中美都不希望双边关系螺旋式下降。该报道还宣称在今年11月份的旧金山APEC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元首有望进行单独会面。

与此同时,另一则新闻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美国财政部日前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美国国债的海外“债主们”,在3月份的国债持有量环比增长了2300亿美元。

其中增持最多的国家是英国,为710亿美元,排在第二的是中国,增持了2亿美元,排在第三的则是加拿大,增持了100亿美元。

其实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美国为了增进新发债的流动性,已经开始将屠刀对准自己的盟友们。至于中国止住连续七个月减持美债的趋势,恐怕无法被解读成,中国已经在美债问题上同拜登政府达成了协议。

因为今年一季度我国的出口贸易迎来了“开门红”,贸易顺差又带来了数千亿的美元外汇。

虽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债都充当着我们外汇储备池的角色,可是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债既可以用来做外汇储备,也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分散投资来一定程度减少现金压力。

而所谓的“美债暴雷”,如今来看更像是一个假议题,因为共和党已经同意提高举债上限,只是共和党提出的条件,并没有被拜登政府所接受。

过去一段时间,美国的财政、安全、外交乃至于国防系统,都在极力宣扬美债暴雷的危险性,其根本用意是为了迫使共和党做出更大让步。

换言之,“美债风险”只是两党用来斗争的筹码,这种胆小鬼游戏在过去已经反复上演过。因此真正需要关注的,绝不是美国政府的债台高筑,而是美国打算利用“美债风险”来达到什么目的。

与充满了确定性的中国不同,今天的美国政府非常善于拿自己的危机去要挟其他国家。毕竟“美元是美国的货币,但却是世界的麻烦”,但这种近乎于竭泽而渔的手段,无形之中也在削弱美国自身的号召力。

因此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世界,对于中美关系能否在今年之内“转危为安”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和期待。毕竟,眼下能够为美债市场迅速通过流动性的主要经济体只剩下中国。

但期待归期待,中美若想重修于好,还需要进行大量且艰苦卓绝的工作,首先就是恢复最基本的战略互信。

事实上,中美两国元首去年在巴厘岛的会面,并没有为中美关系成功止损,因为拜登向我国承诺的“四不一无意”全部破产,导致中美关系再度陷入冰冻状态。

而近段时间中美两场高层会晤,与其说是为了改善关系,不如说是为了避免双边关系继续恶化。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在约见了美国驻华大使之后,第一个约见的是主管美国国安的沙利文,而非主管外交的布林肯。

而且我们要意识到的,无论是中美高层互动中断数月,还是我们正在努力扮演的“和平使者”角色,亦或是我们与欧盟主要国家的密集互动,这一系列的铺陈最终都指向了,当我们重新在谈判桌上面对美国时,我们手中能掌握多少筹码来争取利益最大化。

可以预见,接下来G7领导人峰会将成为我们观察的重点,无论是身为主导者的美国,还是东道主日本,都会想方设法的推出联合声明,以此来彰显“团结一致的G7”。

若美国没有在联合声明中加入围堵遏制中国的内容,则意味着中美双方还存在继续沟通的空间。假设一切顺利,接下来我国商务部长与美国贸易代表在6月份的APEC贸易部长会议期间举行会晤的可能性就很高。

至于财长、外长乃至于防长会晤,只能在“见招拆招”的前提下不断积累实现会晤的条件。当国安、外交、贸易、财政、军事五大部门都陆续“破冰”成功,中美元首会晤才具备可行性。

之所以会如此繁琐,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美国身上,在拜登政府没能展现出足够的诚意之前,“全面恢复两国高层互动”对于改善中美关系的作用并不大,甚至有可能被拜登政府拿来进行政治作秀,这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局面。

1 阅读:26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