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给李敏副军级待遇。岂料,她听说后却直接拒绝了,并说道:“父母是父母,我是我!”
她为何会这么说?她与父亲毛主席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过往?

1936年,毛主席率领着红军成功抵达陕北,结束了艰辛的万里征途。
不久后,他便与贺子珍住进了一间潮湿破旧的窑洞中。也正是在这时,贺子珍生下了女儿李敏。

毛主席得知母女平安的消息后顿时松了一口气。贺子珍是在长征途中被确诊怀孕的,当时她为了保护伤员,不幸被敌机的炮弹打中,受了重伤。
医生经过诊治才发现,她已经怀孕多时了。当时大家都以为以她的身体状况,这个孩子很有可能会留不住。

岂料,这个孩子似乎继承了父母坚韧不拔的品质,不管这一路上多么艰难,她都挺了过来,直到降生。
毛主席看到孩子那一刻也忍不住喜极而泣。彼时他的孩子都不在身边,女儿的到来无疑是给了他巨大的安慰。

不久后,邓颖超、康克清等人过来探望。这个孩子是在她们这些战友共同保护下生下来的,大家也都将她视作自己的孩子。
邓颖超轻轻将孩子抱在怀中,爱怜地说道:“真是个小娇娇啊!”其他女同志也一口一个“娇娇”喊了起来。

毛主席一听她们这么喊,便想起来《西京杂志》中有一句“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于是当即给孩子取名为“娇娇”。
那段时间,毛主席对李敏十分喜爱,经常抱着她走街串巷,给战友们以及当地百姓“炫耀”自己的女儿。

甚至为了能多与女儿相处,毛主席有一段时间还刻意改掉了吸烟的习惯。
但随着战斗吃紧,他与女儿相处的时间便慢慢减少了。贺子珍也满心惦记着工作。
于是夫妻俩一商量,便将刚出生四个月的女儿送到了老乡家寄养。

虽然有时毛主席很想念女儿,但一想到其他战友也为了国家忍受着与儿女分离之苦,于是便忍下了将女儿接回来的想法。
1937年,贺子珍身体越来越不好,便离开延安前往苏联休养。

那时她独自在外生活,时常会感到孤单,于是她便给毛主席写信,希望能将女儿送到苏联陪伴自己。
毛主席非常理解她的心情。于是在1941年,女儿长到4岁时,主席便将她送到了苏联让她去陪伴母亲。
而父女俩这一别就是十几年。

在苏联生活这几年,李敏记忆中父亲的模样逐渐变得模糊起来。那时她在国际儿童院学习生活,学院里挂满了各国领袖的巨幅照片。
她知道毛主席是我国伟大的革命领袖,却一直不知道他是自己的父亲。

直到毛岸青特意从莫斯科赶来探望他,指着院子里的照片告诉她那是他们的父亲,她才恍然大悟。
不过那时她心中依然存在着一丝疑惑。她不禁想,这样伟大的人物,真的是自己的父亲吗?

直到1947年,李敏跟随母亲回到了国内才确定了这个事实。那时母女俩住在东北,时常有老同志过去看望她们。
从他们的口中,她得知原来自己真的就是毛主席的女儿。那时她感到无比开心和骄傲。

到了1949年,随着解放军的节节胜利,毛主席也和中央迁入了北平。在这种欢乐时刻,毛主席开始想念分别已久的大女儿。
于是他立即派了贺子珍的胞妹贺怡前往东北,让她将女儿接回北平。

李敏得知父亲派人来接自己后,既高兴又忐忑。她高兴的是终于能与父亲团聚了,忐忑的是,他们分离这么久,她不确定父亲是否还记得她。
于是思来想去,她决定给父亲写封信。信上的大致内容是:毛主席,大家都说您是我的父亲,但我没见过您,不清楚这件事。

请问您到底是不是我爸爸?请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你身边。
毛主席收到女儿的信后顿时湿了眼眶。他连忙提笔写了回信:娇娇,看了你的信我很开心,你是我的女儿。
爸爸很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你快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当时的李敏看不懂中文,当母亲用俄文翻译给她听时,她高兴地跳了起来。
不久后,她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母亲,并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父女俩久别重逢的那刻,李敏激动地扑到了父亲的怀中。毛主席也将女儿抱在怀中亲了又亲,稀罕不够。

李敏的到来给了毛主席很大的慰藉。每天傍晚忙完工作,主席便总是牵着女儿的手到香山公园散步。
当时主席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称呼女儿为“娇娇”。直到后来她要上学,毛主席才给她取名为“李敏”。

当时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哥哥那样姓毛。
于是主席便耐心给她解释说,自己在陕北转战时曾化名为“李得胜”,这是他最喜欢的名字,所以希望女儿也能用这个姓。

听了父亲的话后,李敏明白了父亲给她取名的真正用意,这是在激励她继承父辈的事业。
从那时起她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争取做一个对革命有用的人。

等李敏上了学后,毛主席便经常教导她,不要觉得高人一等,要像老百姓的孩子一样生活,不能打着他的招牌享受特殊待遇。
李敏一直铭记于心。她在育英小学读书时,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次一放假,学校便会将这周剩余的伙食费退给她。

李敏从来都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买玩具买零食,而是将这些钱全交给毛主席。
主席非常高兴她这种行为,总是表扬她说,爸爸不会拿这些钱,而是交给生活管理员,就当你周末在家吃饭的伙食费吧!

因为那时毛主席吃饭也是要交伙食费的,所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李敏从小便懂得食物和金钱的来之不易。
后来李敏考上了北师大附中。在入校那天,毛主席托保健医生王鹤滨带女儿去报名。

临行前他还嘱咐道,若是要填家长的名字,就填写王鹤滨自己的名字。
就这样,李敏在读书期间,谁也不知道她就是毛主席的女儿,只当她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
即使是学校开家长会,毛主席也只是让李银桥代表自己去。

而李敏也从未觉得委屈。她一直记得父亲的教诲,在学校里认真读书,回到家里就帮工作人员打扫家里。
就是在毛主席这样苦心的教导下,李敏从小便养成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上中学时,很多学生都开始报名入党。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李敏认为自己也应该入党。
于是她回家便将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毛主席知道后并未说同意还是不同意,只是问她为什么要入党。

见她说不出来,毛主席便耐心地说,爸爸是支持她入党的,但她首先应该明白党对于她来说是什么,不要看别人想入党,自己就要跟着入,那样初心就变了。
李敏深受教诲。

听了父亲的话后,她认为自己是一定要为党作出一番事业的,只是她现在的贡献还不够,思想也不够成熟,现在入党并不是个好时机。
于是此后她便将全身心投入到了党和国家的建设中。直到1958年,在群众的认可下,她正式入党。

后来毛主席去世后,她也一直谨记着父亲对自己的每一句教诲,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国家最需要她的地方。
到了1996年,军委得知她生活困苦后,决定让她享受副军级待遇。岂料她听说后却直接拒绝了:“父母是父母,我是我!”

她说这句话也是因为她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不能因为父母的身份就享受不属于她的特权。
她该是什么待遇就是什么待遇,那些都是凭她自己挣来的,这也是毛主席一直教导她的道理。
参考资料:“你要常来看我”-毛主席与长女李敏,人民网,2006年09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