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海军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重型核动力巡洋舰的重新出海,无疑是一个备受瞩目的重大事件。这艘承载着俄罗斯海军荣耀与期望的巨舰,近三十年来历经沉浮,从系留状态到如今重返公海,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东西方观点在此碰撞,对其战略意义、实战价值以及未来走向的解读大相径庭,为我们深入剖析俄罗斯海军战略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北约视角下的“海雕”级巡洋舰北约将俄罗斯的1144“海雕”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西方以量产首艘舰艇命名为“基洛夫”级)列为战列舰,因其庞大的尺寸,它堪称世界上不搭载航空兵的最大水面打击舰艇。冷战时期,它被赋予了击沉美国航母及其护航舰队的重任,然而幸运的是,美苏热战并未爆发。如今,美国对“海雕”级的能力多持否定态度,认为其维护成本过于高昂,甚至断言该级舰已停止使用。以“基洛夫”号为例,1980年加入海军编成,1984年完成首次战斗航行后,自1991年起便长期系留,再未出海,1992年更名“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后,更是一度等待被销毁,45年服役期内仅积极工作7年。“伏龙芝”号也命运坎坷,1984年入役,1985年积极行动,1992年更名“拉扎列夫海军上将”号,1994年转入系留,1999年起等待销毁,直至2021年被运往修船厂进行拆解。相较之下,“彼得大帝”号则幸运许多,1986年铺设龙骨,1989年下水,1992年建造完成并更名,1998年入役后至今仍在积极服役,但未来命运未卜。
## “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的升级与争议我们的主角“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1988年入役,1992年改名,积极服役至1997年便前往维修、升级地点,自此开启了长达25年的改造历程,耗费2000亿卢布。外国专家指出,其升级过程缺乏明确的全面计划,随着俄罗斯战略优先性的变化,计划多次中断与恢复,直至2014年才最终落实。此番升级可谓“求大求全”,舰上安装了多达60枚“锆石”高超声速反舰导弹和“口径”巡航导弹,还配备了先进的S - 400防空导弹系统,使其成为一座巨大的导弹载舰,也一跃成为公海航行的先进军舰,计划于2026年重返服役。美国杂志认为,“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经升级后虽将成为强大力量,与“彼得大帝”号联手甚至能对美国航母打击群构成巨大威胁,但它也存在明显弱点。其防空反导系统在面对北约蜂群战术时依旧脆弱,且在与大国战争中,极有可能被北约竞争者击沉。同时,美国始终忌惮俄罗斯的潜艇力量,认为潜艇才是俄罗斯在海上最强大的武器,而核动力巡洋舰目标过大,行踪易被跟踪,难以实现突然袭击。
## 战略部署困境与未来展望从战略部署角度看,“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计划驻扎于北莫尔斯克,这里并非控制世界海洋的便捷地域,进入北大西洋虽现实,但面临北约国家潜艇的重重包围。用于控制北方航道,目前并无实际需求,因为他国在此并无过多要求和强大力量,且航母打击群因冰情等因素也难以在此活动。而在北大西洋,俄罗斯的任务尚不明确,“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在此部署是否适合大国竞争也存疑。若从其作战目标来看,“海雕”级宣称目标是打击航母打击群,然而在现实中,美国和北约国家的航母打击群很难在俄罗斯冰封的北方、波罗的海和黑海等区域出现,最有可能遭遇的地点是太平洋水域。但“海雕”级却计划驻泊于俄西北方,一旦远东出现紧急情况,从北莫尔斯克航行8500千米前往千岛群岛,不仅耗时3 - 4周,期间还可能面临诸多变数,日本和美国也不会消极等待。此外,“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即使完成升级,其实际作战效能也备受质疑。它可能更多地被用于展示力量、提升政治威望,类似“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的角色定位。但从军事战略价值考量,有观点认为,花费同样经费建造4艘“亚森”级核潜艇或许更为有益,尽管核潜艇无法像巡洋舰那样“亮旗”展示,但却具备更强的隐蔽性和战略威慑力。“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的重新出海,是俄罗斯海军战略调整与复兴的重要标志,然而其背后所面临的战略困境、作战效能争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持续关注。它究竟能否成为俄罗斯海军重振雄风的关键力量,还是会成为战略误判下的昂贵“花瓶”,时间将给出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