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明 : 本 文 内 容 均 引 用 权 威 资 料 结 合 个 人 观 点 进 行 撰 写 , 文 末 已 标 注 文 献 来 源 及 截 图 , 请 知 悉 。
196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20周年之际,天安门城楼却在国务院的一声令下,进行了拆除重建的工程,当时究竟发生了何事,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动工呢?
更引人瞩目的是,那时天安门的整个城台,都被搭上了一个巨大的罩棚,这又是为何呢?
天安门城楼出现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就像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群众沟通见面的桥梁,每逢劳动节、国庆节之际,群众们都会纷纷齐聚在城楼下,观看伟人的风貌。
而在新中国成立20周年,这个值得大大庆祝的一年里,天安门城楼却在一声令下进行了拆除,那时不明真相的群众们都很惶恐,还以为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所以才要拆了天安门城楼。
后来得知真相后,才知道不过是大惊小怪而已,因为并不是拆除就不管了,而是为了重建。
要知道,天安门城楼可是一个“老古董”,从史书上我们便可得知,它最开始建造于明朝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距离最近一次的重新修建还是在1645年。
所以直到1969年,天安门城楼已经有324年的时间。
它看遍了朝代更迭,也经历了炮火的摧残,不过最终还是见证了新中国成立时,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可是这么多年下来,除了风雨侵蚀、地震这些自然因素,对古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争中的炮火枪击,更在城楼上留下了许多痕迹。
所以早在1949年,解放军部队进驻北平后,天安门城楼就曾经被修缮过一次,不过那一次因为要举行开国大典,时间比较紧张。
只是简单进行了一些清理工作,比如清理动物留下的粪便,对长满野草的屋面拔一下草,修一修破漏的门窗等等。
后来在1952年、1956年,北京市政府都采取了一些修缮措施,每次都要更细致一些,毕竟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一些木质构件都已经腐朽的不成样子,更别提城楼上的油饰彩画,都快掉完了。
甚至后来为了保护天安门城楼,连现代一点的避雷措施都安装上了。
因为每年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要对天安门城楼,进行细致的例行检查,但每一次几乎都是只针对某些问题进行了改善。
直到1969年之前,随着工作人员的能力更专业之后,渐渐发现了天安门城楼,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不是单单只靠着一些修缮工作就能解决的。那支撑着古建筑的柱子,都已经变得高位腐朽了。
拆除重修1969年,国务院曾直接下令,将天安门城楼拆除重建,原来那支撑着古建筑的柱子,都已经变得高位腐朽了,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要知道,对于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修缮,一直以来都遵循着五种情况。第一种是进行日常的保养,这类建筑年代并没有那么久远,所以只进行保养维护就可以了。
第二种就是防护加固,毕竟每年经历风吹雨打,木质结构的建筑肯定会有损害。第三种就是现状整修,比如一些小地方时不时就需要进行整修。
第四种是重点修复,随着保护古建筑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就可以采取更好的措施,对造成损害的建筑进行修复工作。
第五种是原址重建,这种情况就是当时天安门城楼所面临的,往往建筑物已经存在高度腐朽的现象,若是不进行拆除重建,或许会有严重的后果。
其实要说多严重,也没想象中的那么严重,毕竟天安门城楼,比起其他有更久历史的古建筑来说,还算是比较“年轻”的。
最起码主体结构,能够支撑个两三百年,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作为一个见证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刻的建筑物,它不仅仅只是立在那里,供人观看这么简单,其身上还承载着重大的政治责任。
毕竟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特殊的日子里,要登到天安门城楼上去,对于他们的安全是必须保证的,不能有一丝的懈怠。
而就在决定拆除重建的两年前,河北邢台的7.2级地震,便在某种程度上,对天安门城楼是造成了一些影响的,震后没多久,北京政府就派人对天安门城楼,进行了加固的工作。
直到1969年,周总理才亲自下令,正式开启了对天安门城楼,进行拆除重建的工程。不过相应的准备工作,则是早早就开始了。
天安门重建工程的意义重大,还是由周总理亲自坐镇指挥的,北京市多个部门共同合作,来完成拆除与重建的工作。
拆除工作进行的倒是很顺利,在1969年国庆节过后,便已经有工人,开始陆陆续续的工作着,那时候他们还特地拿了一个非常大的罩棚,直接将城台给完全搭了起来。
不过这行为倒不是故弄玄虚,一来是拆除时会荡起不少的灰尘,不仅工人甚至周围的老百姓都会被影响,对身体不好。
二来也是因为那时候不像现在,天安门城楼外的交通比较有秩序,若是群众一直在此处观看不走,就会影响交通。
最后一点,也是因为拆除工作进行时,正好到了冬季时节,工人们在室外工作难免辛苦,所以这个罩子也是为了加热保温。
重建的工作,则是要比拆除工作更为复杂,尤其是大木构件的制作,便是一个非常浩大难以完成的工程。
精神象征1969年,周总理下达了指令,自一年的时间将天安门城楼拆除重建,当时经历了怎样的艰难?
建造于明朝时期的天安门城楼,是传统的宫殿式歇山建筑,在建造结构上是比较复杂的,各式各样的柱子、檩、枋、斗栱 、椽子、望板、梁等等,都是成百成百的制作。
当时出动了将近一百多个木匠,北京市的两个大型加工厂,一半手工一半机械制作,历时一年的时间才终于完成任务,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重建时,关于建筑材料方面,也是有着一定的选择。像是天安门的斗栱,其实并没有过多采用新的原材料,大部分都是用的柏木和楠木,所以就直接“废物利用”,从各个城门楼拆下来直接使用,也算是没有浪费。
但像是大木构件的材料,当时为了考虑耐用性,没有直接用我国原产的楠木,而是专门从国外进口了木材,那时都以为国外的木材好一点,而且也是符合天安门城楼建筑,都是红色或黄色的特点,才选了“马克尔”的木材。
但其实后来的实践证明,国外的木材其实与我国产的樟木,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有一点,就是新木材往往都有着含水率高的特点,所以在1979年的时候,又重新对糟朽进行了墩接。
虽然工程量大,可接到任务后,工人师傅们都非常尽心尽力,毕竟是为国家“打工”,他们就算累也是开心的,甚至师傅们有时大半夜不睡觉,也要跑到现场去,看看那些木头的尺寸、榫卯是否正确。
由于工程很赶,所以工人们都是三班倒,而天安门城楼,在那一段时间,也是每天都灯火通明的模样。
就在这繁忙的工程中,发生了一些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比如重建后回到老白姓眼中的天安门城楼,好像比印象中高了一些。
很多人都以为是自己的错觉,其实确实是这样的,虽然说重建的天安门城楼,是根据旧的城楼样式,一比一建造的,各种柱子木材的高度肯定是不会进行改变。
但要知道在多年的时间里,曾经的天安门城楼,会出现木质构件弯曲的现象,所以不是重建的城楼高了许多,而是后来出现在百姓们眼中的城楼,要比初建时的城楼低上许多的,这是一个专业人士才能懂得细节。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被以讹传讹的事情,说什么天安门城楼在重建的时候,工人们在上边发现了炮弹和弹洞,于是人云亦云,大家猜测可能是国民党特务留下来的,他们本来是准备暗杀,却最终没能成功便留下了痕迹。
可其实不过是群众们的想象力,太过于丰富了而已,有弹洞是不奇怪的事情,毕竟在清末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就用大炮攻击了天安门城楼。
但炮弹确实无稽之谈,毕竟这是个很显眼的物品,每年都有工作人员到城楼上进行检查,若是这么多年下来都没有发现炮弹,那就太搞笑了。
所以1969年,周总理一声令下,正式启动了天安门城楼拆除重建的工程,这是处于安全方面的考虑。
如今我们眼中看到的天安门城楼,算是经过重修后,比较完整的样子。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天安门城楼承载着光辉与荣耀,是永远的精神象征。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亲历者揭秘:天安门50年前为什么秘密重建?城楼发生了什么变化?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0787241132318329&wfr=spider&for=pc
中国知网:天安门城楼重建历史补遗 马炳坚
https://bar.cnki.net/bar/fee_DZhy2_GB.html?lang=CHS&cacheID=WEEvREcwSlJHSldTTEYySnoxK2t6SHQwZzEwOXZvMW9wYlVhanlXSnBpVT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settlementPmp/5es3RB81cmauPwpbvsPMJcfwHgIZAnUyOJG6Kdr8Oro5np6zCgMPEkkGtsVygVmvhs/WzpQztmYgYtocki27t/PvM6pxibyUT7AVbRaL6pUY4deTV2VvozAOFIpRZPJZEQefXW1RVS3a1v8jK/1BfoaD1y1Qo7XRFd7QjHpuNlDuxMvlZu263io/YiDKaul1dsBYtTi0d7iCbJHlGVVrMuYMwJecnSSs7zW3bDD0Zp15E7sbEBGW29cQPU7UJ8HpDE5hTIhHw8ygXn/t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