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科技、视屏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快速进步之下,我们在遇到罕见生物时,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手机,记录下这一刻,然后分享到社交圈子里。然而,与这些动物的近距离接触可能引发一些潜在的危险。
在陕西的一处,民众们正在玩水消暑,突然间,一只黑色的娃娃鱼出现在河道之中。它的身体长度超过了一米,引发了众多游人的注意。甚至有一些胆大的游客直接上前,把它从水中捞出,放在岸边的水泥路上,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都纷纷靠近,参与这场突如其来的“观鱼盛宴”。
在这场热闹的现场,有游客甚至亲手触摸这只娃娃鱼,还鼓励孩子们上前去体验。他们似乎忘记了,这只娃娃鱼,是属于我国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
据现场的摄影者介绍,最后他们还是把娃娃鱼放回了河中。然而,在释放过程中,因为担心被咬伤,有人对娃娃鱼的操作并不轻柔,甚至几次将它摔在了石头上。这种粗鲁的处理方式很可能给娃娃鱼造成伤害,伤痕的娃娃鱼在野外极易感染细菌,严重影响其生存。如果因此造成娃娃鱼的死亡,那么行为人将会承担法律责任。
在2021年,大鲵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因此捕猎娃娃鱼属于违法行为。对于此类行为,根据娃娃鱼的珍稀度、濒危程度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可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法律处罚,包括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附带罚金等。
那么娃娃鱼会咬人吗?人们似乎轻易就抓住了娃娃鱼,娃娃鱼似乎并没有反击的能力。其实这是因为娃娃鱼的移动速度相对较慢。然而,它们的口中却长有尖锐而密集的牙齿,咬肌非常发达。一旦猎物落入它们的口中,逃脱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娃娃鱼能以螃蟹、青蛙、鱼、虾及水生昆虫为食。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人工繁殖娃娃鱼的技术,人工养殖的娃娃鱼数量也在增多,甚至有人将其当做宠物养护。但娃娃鱼归根结底还是肉食性的两栖动物,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必须防止娃娃鱼咬伤自己或者他人。
例如,在2021年6月的四川乐山,一个小男孩在试图捉住娃娃鱼时,被娃娃鱼紧紧咬住了右手大拇指,最终消防人员使用工具才将二者分离。小男孩的手指也因此变得红肿。此外,在2017年5月,一名陕西男子也曾被娃娃鱼咬住了食指,最终手指发生了坏死。
娃娃鱼的咬合力虽然不弱,但一般只能咬断比较软的物体,人的手指相对较硬,娃娃鱼要咬断的可能性并不大。然而,娃娃鱼的口腔可能携带有细菌,被咬后需要对伤口进行密切观察。如果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可能是已经感染了细菌,需要及时就医。
作为一种生物活化石,大鲵起源于3.6亿年前的水生鱼类,经过演变成为现在的两栖类动物,甚至比恐龙种群的出现还要早一亿多年,因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然而,由于大鲵对水质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迁徙能力相对较弱,一旦水质遭到污染,大鲵原有的栖息地就会不适宜居住,从而影响其生存和繁衍。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并保护这种珍贵的物种,避免破坏其生态环境,并且尽量不要轻易去捕捉、触摸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