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终有报:疫情时对中国一毛不拔,却大方捐美国6亿,如今咋样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4-08 22:55:01

张欣,这位曾经的中国女富豪,她的传奇故事曾激励过无数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行为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

疫情期间,她在中国一毛不拔,却慷慨地向美国捐款6亿美元,这一行为让她的形象从励志偶像变成了“崇洋媚外”的代名词。

如今,她的现状如何?

从贫寒到富豪:张欣的奋斗路

要说张欣和潘石屹这对夫妻档,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SOHO中国,那可是中国房地产界响当当的名字。可谁能想到,张欣小时候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富裕。

她1965年出生在北京,家里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读过书,但那时候日子紧巴巴的。父母年轻时赶上下乡劳动,家里经济条件很一般,属于那种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状态。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张欣14岁那年,父母决定带着她移居香港,想在那边闯出一条新路。

到了香港,生活却没那么容易。张欣一家不会说粤语,处处受排挤,找工作都费劲。她年纪轻轻就得出去打工补贴家用,在工厂里做计时工。

每天站在流水线上,干的都是些机械活儿,手指头因为长时间操作机器变得粗糙不堪。工厂里机器轰隆隆响,灯光昏暗,空气里满是灰尘味儿,日子过得苦哈哈。

但张欣不是那种认命的人,她心里憋着一股劲儿,知道只有读书才能翻身。

白天干活,晚上她就借着家里那盏昏黄的灯泡苦学英语,硬是从一个啥也不会的小丫头变成了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年轻人。

几年下来,她攒了点钱,1984年,19岁的张欣咬咬牙,一个人飞到英国读书。她先在萨塞克斯大学读本科,每天泡在图书馆,白天上课,晚上啃书,硬是靠着勤奋把成绩弄得杠杠的。

1992年,她又考上了剑桥大学,拿下了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时成绩优异。那几年在英国的学习,让她眼界大开,也为她后来的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从剑桥毕业后,张欣凭着自己的本事进了美国华尔街,当上了金融分析师,日子过得风生水起。1994年,她在一次商务活动上认识了潘石屹。

那时候潘石屹已经在国内搞房地产创业了,两人聊得投缘,认识才四天就决定结婚,这速度在当时真是惊掉了一堆人的下巴。婚后,张欣放弃了华尔街的高薪工作,跟着潘石屹回国闯荡。

1995年,他们在北京创立了SOHO中国,主攻商业地产。创业初期,俩人没少因为经营理念吵架,但慢慢磨合出了默契:张欣管设计和管理,潘石屹管财务和销售。

这分工一搭,SOHO中国就像开了挂,发展得飞快。2007年,公司在香港上市,当天就募了19亿美元,张欣一下子成了中国商界最耀眼的女性之一。

捐款风波:赚中国的钱,捐美国的校

张欣和潘石屹的事业风光无限,但他们的麻烦也从一笔笔捐款开始冒头。

2014年,他们向哈佛大学捐了1500万美元,说是用来资助在美国留学的中国贫困学生。后来几年,他们又陆陆续续向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捐了1000万美元,加起来总共3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大概2.2亿元。

这事儿一出,国内舆论炸了锅。网友们在网上吵翻了天,觉得他们在中国赚了那么多钱,咋不捐给国内的大学和学生,反而把钱送到美国去了?

面对质疑,潘石屹在微博上解释,说这些钱是给家庭年收入低于6.5万美元的中国留学生用的,自己小时候也穷,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可这理由没啥说服力。很多人吐槽,能出国留学的家庭哪有几个真穷的?国内那么多孩子连学费都交不起,他们咋没见着捐点?

更有人怀疑,这捐款是不是为了给自家孩子铺路——没多久,张欣的两个儿子就分别上了哈佛和耶鲁。这事儿越传越邪乎,虽然没证据证明捐款和录取有啥直接关系,但公众心里那杆秤已经歪了。

到了2019年底,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全国上下都揪着心。企业家们一个个站出来捐款捐物,马云的阿里巴巴搞了个10亿元的医疗物资基金,腾讯掏了3亿元,比亚迪、格力这些企业直接转产口罩支援前线。

可张欣和潘石屹呢?啥动静也没有。潘石屹在微博上发了条“武汉加油”,然后就没下文了。SOHO中国的官方账号也没吱声,连个捐款意向都没表。这态度跟其他企业一比,显得特别冷淡。

这下网友可坐不住了,网上骂声一片。有人翻出他们之前捐美国高校的事儿,说他们赚中国的钱不心疼,捐起来倒是大手大脚,对国内疫情却一毛不拔。

还有人传张欣早就入了美国籍,虽然没啥确凿证据,但这说法一出,他们的形象彻底崩了。从励志偶像变成了“忘恩负义”的代表,风评差得没法看。

卖资产、闯好莱坞:事业大转折

舆论的压力越来越大,张欣和潘石屹的商业帝国也开始摇晃。2021年,美国黑石集团看上了SOHO中国,提出以30亿美元收购公司大部分股权。

这要是成了,他们就能套现一大笔钱。可惜,交易卡在了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反垄断审查上,最后没谈成。之后,他们干脆自己动手卖资产。

2023年,SOHO中国把北京三里屯SOHO、上海SOHO天地等好几个项目卖了,总共卖了大概50亿美元。这波操作让他们手里攥了一堆现金,但也意味着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根基越来越浅了。

与此同时,他们把目光转向了美国。2022年,他们在纽约开了个电影公司,叫Closer Media,想着进军好莱坞捞一笔。可电影这行水深得很,不是有钱就能玩得转的。

他们在美国没人脉,没经验,找制片人合作四处碰壁,项目推不动。2024年,传出消息说这公司财务亏得一塌糊涂,好几个项目都黄了,最后不了了之。

现在,张欣和潘石屹在美国过得挺低调,事业算是跌到了低谷。偶尔有媒体拍到他们在街头溜达,穿着普通,看不出一点当年风光的样子。

SOHO中国还在,但规模缩水严重,他们的重心早就挪到了海外。只是这海外的路,走得并不顺。

公众的评价:从羡慕到失望

张欣和潘石屹的故事,放到现在看,真有点让人唏嘘。他们能走到今天这步,靠的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机会和自己的本事,可他们的选择却让很多人寒了心。

捐款美国高校、疫情期间不作为、卖资产跑海外,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公众对他们的评价从羡慕变成了失望,甚至是愤怒。

有人觉得,企业家赚了钱爱咋花是他们的自由,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家的富豪,多少得有点感恩的心吧?尤其疫情那会儿,国家有难,他们啥也不干,实在是说不过去。

反观马云、许家印这些企业家,关键时候站出来捐款捐物,赢了一片好评。张欣和潘石屹这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他们的经历也让人反思,财富到底是啥?是拿来炫耀的资本,还是回馈社会的工具?张欣从穷丫头奋斗到亿万富豪,本来是个励志故事。

可她后来的选择却把这故事染上了灰色,公众现在提起他们,更多的是摇头叹气,觉得他们忘了自己的根,忘了是谁给了他们成功的土壤。

如今,张欣和潘石屹在美国日子过得低调,但在中国,他们的名字还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有人佩服他们的商业头脑,有人骂他们没良心。

不管咋说,他们的故事都成了个教训,提醒着大家:有钱不是坏事,但怎么花这钱,怎么做人,才是真考验。善恶终有报,这话听起来老套,可放到他们身上,还真有点应验的意思。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