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以法图强的变革先驱

笑眼杂谈 2025-03-26 18:13:04

在战国那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大时代背景下,诸侯割据称雄,各国都在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绞尽脑汁、拼尽全力。而秦国,这个偏居西陲的国家,当时的处境相当尴尬。它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之邦,国力远不及那些中原强国。别的国家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发展得如火如荼,秦国却只能眼巴巴看着,时不时还要遭受他国的欺负。秦孝公接手秦国时,看到的是一个满目疮痍、亟待振兴的国家。他满心壮志,一心想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于是,一道求贤令昭告天下,广纳各方英才,希望能找到那个能帮秦国逆天改命的人。

 

商鞅,本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原名公孙鞅。卫国在当时只是个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根本无法为公孙鞅提供足够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公孙鞅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对政治、律法方面的知识有着浓厚兴趣。他刻苦求学,四处拜访名师,深入钻研各种治国理政的学说。学有所成后,听闻魏国广纳贤才,便前往魏国,投身到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做门客。公叔痤一眼就看出公孙鞅的不凡,对他极为赏识。在临终之际,公叔痤向魏惠王极力举荐公孙鞅,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若魏国不能重用,就一定要把他杀掉,绝不能让他为他国所用。可魏惠王根本没把公叔痤的话当回事,既没重用公孙鞅,也没对他痛下杀手。就这样,公孙鞅在魏国白白浪费了好些年,始终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直到秦孝公的求贤令传来,公孙鞅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毅然决然地离开魏国,带着李悝的《法经》,长途跋涉奔赴秦国。

三见孝公,终得赏识

到了秦国后,公孙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终于获得了面见秦孝公的宝贵机会。第一次见面时,公孙鞅为了试探秦孝公的心意,先跟他讲上古帝王治理天下的帝道,也就是用道德感化万民,无为而治的理念。可秦孝公听着听着,就开始哈欠连天,眼神都变得迷离起来,显然对这一套毫无兴趣。公孙鞅一看这情况,心里明白帝道不是秦孝公想要的,于是第二次见面时,他转而讲述王道,也就是通过推行仁义道德,以德服人,来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国家。然而,秦孝公依旧听得昏昏欲睡,会面结束后,还把景监狠狠训斥了一顿,怪他引荐了这么个不靠谱的人。

但公孙鞅可不是轻易就会放弃的人,他坚信自己的才能一定能得到秦孝公的认可。经过深思熟虑,第三次面见秦孝公时,公孙鞅改变策略,大谈霸道之术。所谓霸道,就是凭借强大的国力、严明的律法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霸业。这一次,秦孝公听得眼睛放光,身体不自觉地前倾,越听越入迷,两人相谈甚欢,一连数日都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中,废寝忘食。秦孝公对公孙鞅的才华赞叹不已,当即决定重用他,让他主持秦国的变法大业。公孙鞅也从此正式踏上了改变秦国命运的征程,为表对秦的忠心,他从此被称为商鞅。

徙木立信,奠定根基

公元前 359 年,商鞅精心筹备,准备在秦国实行第一次变法。但他心里非常清楚,秦国长期以来政令不彰,老百姓们对官府早已失去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顺利推行变法,简直难如登天。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商鞅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且大胆的办法 —— 徙木立信。

 

有一天,阳光明媚,商鞅带着一众随从,来到秦国都城的南门外。他命人在空地上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这根木头又粗又长,看起来十分沉重。随后,商鞅高声下令:“谁能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本大人就赏给他十两黄金!” 这道命令一传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周围的老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脸的疑惑和惊讶。大家都在心里犯嘀咕:就这么一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能轻轻松松拿到十两黄金?这好事儿也太离谱了,简直就像天方夜谭,天底下哪有这么容易赚钱的买卖啊!所以,尽管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可就是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尝试。

商鞅见此情景,不慌不忙,他微微提高音量,再次宣布:“赏金加到五十两!” 这一下,人群中顿时炸开了锅。五十两黄金,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过上富足的生活。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人群中终于有个胆子大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心里想着:反正试一试又不会掉块肉,万一这是真的呢?就算拿不到钱,也没啥损失。于是,他深吸一口气,走到木头前,搓了搓手,双手抱住木头,使出浑身解数,嘿呦嘿呦地将木头扛了起来。刚开始,他的脚步还有些踉跄,木头的重量压得他直不起腰,但他咬着牙,一步一步艰难地朝着北门走去。一路上,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他的双腿也开始打颤,可他始终没有放弃。周围的老百姓们都屏气敛息,紧紧地盯着他,为他捏了一把汗。终于,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这个年轻人成功地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早已带着人在北门等候,他满脸笑意,当着众人的面,亲手将五十两黄金递给了这个年轻人。年轻人接过黄金,激动得双手颤抖,眼眶泛红。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随后,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大家纷纷奔走相告:“商鞅大人说话算数,官府这回靠谱了!”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根木头,一场看似不可思议的赏金行动,商鞅成功地在秦国百姓心中树立起了极高的威信,为接下来即将推行的变法开了一个漂亮的好头。

初变秦制,革新图强

紧接着,商鞅趁热打铁,颁布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法措施。在户籍管理方面,他创造性地实行什伍连坐法。把秦国的老百姓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让他们相互监督。要是其中一家犯了罪,其他几家如果不及时举报,就要一同受到惩罚。比如说,伍里有一家偷偷藏匿了逃犯,其他四家要是没发现或者发现了不举报,那么这五家都会被处以同样的刑罚。这一举措,使得秦国的社会治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老百姓们再也不敢轻易违法乱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邻里的监督之下。为了让这一制度更好地实施,商鞅还专门安排了官员定期巡查各个什伍,一旦发现有隐瞒不报的情况,绝不姑息。这就使得原本松散的民间秩序,一下子变得井然有序起来,国家对基层民众的掌控力大大增强。

在奖励机制上,商鞅大胆地废除了延续多年的世卿世禄制。以前,秦国的贵族们凭借着祖上的荫庇,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就能世袭爵位,享受荣华富贵。他们整日无所事事,吃喝玩乐,国家的发展与他们毫无关系。商鞅的这一改革,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从今往后,不管你出身多么高贵,血统多么纯正,如果没有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就别想世袭爵位。相反,只要你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战功,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奴隶,都能获得相应的爵位、土地和宅子。这一政策一出台,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秦国上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那些原本没有出头之日的普通百姓,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纷纷踊跃参军。在战场上,他们为了获得军功,一个个都像猛虎下山一样,奋勇向前,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为了确保军功的评定公正公平,商鞅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军功评定标准。战场上杀死敌人的数量、缴获的武器装备、攻克的城池等等,都成为评定军功的重要依据。而且,评定过程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监督,一旦发现有作弊行为,严惩不贷。这样一来,士兵们在战场上都拼尽全力,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同时,商鞅还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他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农业发展了,国家才能富强。于是,他鼓励老百姓们多开垦荒地,多种粮食,多织布。规定凡是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比如说,一户人家原本每年要服一个月的劳役,还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赋税,但如果这一年他们生产的粮食和布帛超过了规定的数量,那么不仅劳役可以免除,赋税也不用交了。这对于老百姓来说,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大家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而对于那些不务正业、整天想着靠商业谋生却又没挣到钱的人,商鞅则毫不留情。一旦发现,全家都要被罚做奴隶,去给官府或者贵族们干活。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大片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国家的经济基础变得越来越雄厚。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商鞅还组织了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派专门的农官到各地指导农民种植,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灌溉方法。同时,对于那些积极开垦荒地、粮食产量高的农户,还会给予额外的奖励,比如颁发荣誉证书,让他们在乡里享有一定的威望。

再变深化,秦国崛起

公元前 350 年,在第一次变法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商鞅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这一次,他的改革更加深入,影响也更为深远。首先,商鞅废除了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古老的土地制度,土地被划分成规整的方块,中间为公田,周围是私田。这种制度限制了土地的自由流转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商鞅废除井田制后,把土地重新进行划分,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一举措,就像给秦国的农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农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精心耕种,努力提高土地的产量。同时,土地的自由买卖也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一些有能力、有资金的人可以购买更多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了规范土地买卖市场,商鞅制定了一系列土地买卖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土地买卖的程序、价格评估标准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这样一来,土地买卖有了法律依据,市场秩序也得到了保障。

在政治制度方面,商鞅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以前,秦国的地方政权被大大小小的贵族所把持,他们各自为政,中央政府的政令很难贯彻执行。商鞅推行县制后,在全国设立了若干个县,每个县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进行管理。这些官员只对中央政府负责,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国家的政策能够迅速传达并执行到基层,秦国的行政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商鞅还把都城从雍城迁到了咸阳。咸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更有利于秦国对全国的统治。在咸阳,商鞅主持修建了宏伟壮丽的宫殿,这些宫殿不仅彰显了秦国的威严,也成为了秦国政治中心的象征。为了选拔优秀的县级官员,商鞅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标准和考核制度。只有那些有才能、廉洁奉公的人才能担任县级官员。而且,每年都会对县级官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他们的升迁、奖惩挂钩。这样一来,官员们都兢兢业业,努力为国家和百姓服务。

此外,商鞅还统一了度量衡。在这之前,秦国各地的度量标准各不相同,同样是一斤粮食,在这个地方是一个重量,到了另一个地方可能就变了。这给商业贸易和国家税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商鞅统一度量衡后,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器,比如统一的尺、斗、秤等。不管是在秦国的哪个角落,买卖东西、征收赋税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各地的物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国家的经济秩序也更加稳定。为了确保度量衡的统一执行,商鞅在全国各地设立了监督机构,专门负责检查度量衡器具是否符合标准。一旦发现有使用不标准度量衡器具的商家,会给予严厉的处罚。

经过这两次大规模的变法,秦国就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焕然一新。国内经济繁荣,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军队战斗力强大,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秦国在战国列强中的地位迅速提升,逐渐成为了令其他国家望而生畏的强国。

智胜魏军,威震诸侯

到了公元前 341 年,魏国派公子卬率军气势汹汹地攻打秦国。商鞅深知魏军实力强大,秦国军队虽然经过变法后战斗力有了很大提升,但如果正面硬拼,恐怕难以取胜。于是,商鞅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派人给公子卬送去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地写道:“公子啊,咱们曾经在魏国时,那可是好朋友,一起谈天说地,把酒言欢,感情深厚。如今却各为其主,实在是让人痛心。我实在不忍心和你兵戎相见,咱们不如找个地方坐下来好好聊聊,订立盟约,就此罢兵,这样对两国的百姓都好啊。” 公子卬一看信,心中十分感动,他本就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想着商鞅果然还念着旧情,便信以为真,毫不犹豫地欣然赴约。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切都是商鞅设下的圈套。当公子卬带着少量随从到达约定地点时,还没来得及和商鞅寒暄几句,就被商鞅事先埋伏好的士兵给团团围住,轻而易举地擒获了。魏军群龙无首,顿时乱作一团,士兵们四处逃窜,毫无抵抗之力。商鞅趁机率军出击,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大败魏军。魏惠王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无奈之下,只好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这一战,让秦国在战国列强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各国纷纷对秦国刮目相看,秦国的威名传遍了天下。商鞅也凭借这一战,声名远扬,成为了各国瞩目的焦点人物。这一战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商鞅变法成果的一次有力展示。它让各国看到了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的巨大变化,也让秦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功高遭忌,身死法存

然而,商鞅的变法虽然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也触动了不少旧贵族的利益。这些旧贵族们原本过着养尊处优、不劳而获的生活,商鞅的变法让他们失去了往日的特权和财富,他们对商鞅恨之入骨,时刻都在寻找机会报复。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也就是秦惠王。那些旧贵族们觉得机会来了,以公子虔为首的一群人趁机告发商鞅 “欲反”。秦惠王刚刚即位,根基不稳,为了安抚旧贵族势力,便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得到消息后,犹如惊弓之鸟,赶紧逃亡。他一路狂奔,逃到边关时,已经疲惫不堪,又饥又渴,想找个客舍住下来休息一晚。可客舍主人并不认识他,按照商鞅自己制定的法令,没有凭证不能留宿客人,否则就要治罪。商鞅无奈,只能长叹一声:“我制定的法律,竟然把自己逼到了这般田地!” 最后,商鞅走投无路,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他召集了一些忠于自己的士兵,起兵反抗,但他的力量毕竟太过弱小,根本无法与强大的秦军抗衡。最终,商鞅寡不敌众,兵败被杀。他的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全家也惨遭杀害。

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变法成果却像一颗种子,在秦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秦国在他变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一步一步朝着统一六国的目标迈进。商鞅以他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为秦国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变法思想和实践,不仅对秦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他所开创的以法治国的理念,在后世不断发展和完善,影响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变革与发展。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从他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面对和解决当下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