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宝马官宣合作BBA们终于想通了

何雨萱聊车 2025-03-20 11:49:28

宝马和华为搞在一起了,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奥迪也跟华为勾搭上了,看来这些洋品牌是真急了,开始抱中国大腿了。

宝马这回跟华为合作,搞了几个新玩意儿,什么数字钥匙啊,HiCar功能啊,还有个MyBMW App。这数字钥匙听着挺高级,其实就是把手机当车钥匙用,用NFC技术,靠近车就能开锁启动,感觉挺方便的,就是不知道手机没电了咋整。HiCar功能就是把手机屏幕投到车机上,跟苹果的CarPlay差不多,不过听说功能更强大些,连小红书抖音都能用,就是得挂P档才行,估计是怕你边开车边刷视频。MyBMW App就是个手机应用,已经上了华为的应用市场,具体能干啥还真不太清楚。

宝马这么积极地跟华为合作,肯定是有原因的。他们说在中国,差不多四分之一的MyBMW App用户都在用华为手机。这数据挺吓人的,难怪宝马要讨好华为用户。不过仔细想想,这合作其实不算太深入,就是给华为手机用户多了点便利,在车机上也就是个投屏功能,没涉及到华为更厉害的技术,比如鸿蒙座舱或者智能驾驶啥的。但宝马还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估计是想告诉所有人,看,我们也用中国技术了。

其实不光宝马,其他合资车企也都开始转变策略了。以前这些洋品牌在中国市场做新能源车,总是喜欢自己搞研发,想弄出点与众不同的东西来。结果呢,除了动力系统不一样,跟他们的油车也没啥区别。可问题是,国内消费者早就被国产电动车惯坏了,什么城市自动驾驶、自动泊车、车载冰箱、哨兵模式,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都成标配了。合资品牌的电动车在这些智能化功能上就显得有点寒碜了。

所以现在这些合资车企终于想通了,与其自己瞎折腾,不如直接找国内的供应商合作。反正这些供应商的方案都挺成熟的,用起来肯定比自己瞎捣鼓强。而且光是宣传这些合作,就能让消费者觉得高大上,觉得这车肯定很智能。不过说实话,这种做法其实挺无奈的。毕竟作为全球性的车企,为了一个市场搞特供,还得投入这么多,也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回本。

要说合资车企里谁动作最大,那非奥迪莫属了。奥迪早就跟华为在智能驾驶上深度合作了。他们的Q6L e-tron用了双激光雷达方案,号称可以实现无图全场景智驾,就是在城市道路也能用。这套系统就是跟华为一起搞的。而且奥迪还要把这套系统用到油车上,上汽奥迪的A5L就要用。奥迪这操作,简直就是要把自己变成国人最想要的样子啊。

奔驰也不甘示弱,他们最新的纯电CLA在国内版本上,智能驾驶系统用的是Momenta的方案。Momenta是谁啊就是给上汽、丰田做智驾的那家,还给比亚迪做了天神之眼B。看来奔驰也是想借力打力,用国内的技术来赢得市场。

日系车企最近也像是突然开窍了似的,开始搞智能驾驶、车机这些以前根本不碰的东西。丰田的铂智3X其实就是广汽埃安的新车AION V霸王龙改的,居然也上了激光雷达智驾,而且才卖14.98万。东风日产的N7也是,高通8295处理器、800V的6C快充,这些高端配置都掏出来了。看来日系车企也是急了,不想在电动车市场被甩得太远。

其实合资车企为啥突然改变策略,主要还是因为国内外电动车市场差异太大了。在国外,电动车并没有像在中国这样受到追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充电费用。在英国,公共充电桩的电价高达每度7.4元人民币,这比国内贵了将近5倍。有人算了一笔账,开电动车跑长途,居然比开柴油车还贵。

不光是英国,法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有人在法国开电动车,充了308度电,花了168英镑,算下来差不多每度电5块钱。就算在家充电,欧洲的电费也比国内贵得多。德国的民用电价大概是每度2.7元人民币,比国内贵了五六倍。这么一算,在国外开电动车确实没什么成本优势,难怪老外不太愿意买电动车。

反观国内,电动车的使用成本远低于油车。就算你像某些土豪一样只去特斯拉超充站充电,那也比开油车省钱。这就导致了国内外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态度完全不同。在国外,电动车更多是为了环保,而在国内,除了环保,省钱也是一个很大的卖点。

面对这种情况,合资车企就很尴尬了。他们以前的策略是全球统一,但现在发现这招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市场确实很大,但为了一个市场投入这么多精力和资金,还不一定有好效果,这让他们很纠结。你看大众的CARIAD软件公司,光是在22年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就砸了168亿元,结果软件交付不给力,把大众和保时捷的电动车都拖累了。去年CARIAD亏损高达189亿元,大众今年不得不裁员30%。

所以现在这些合资车企不得不放下身段,开始尊重中国车企的技术实力。以前在油车时代,他们只需要尊重市场,把车送进来就能赚大钱。但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发现即使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回报也不如预期,反而眼睁睁看着中国车企占领市场,而且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这种变化其实挺有意思的。它反映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车企技术实力的提升。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变化其实是好事。因为竞争加剧,车企们不得不推出更好的产品,我们能买到的车也就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好用了。不过,这种变化对于那些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毕竟,放下身段,承认别人比自己强,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 阅读:27

何雨萱聊车

简介:何雨萱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