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高士,盖指博学多才、品行高尚、超脱世俗之人,多指隐居山野田园之雅士。在读书求仕的时代,高士的归隐与逸致,开拓了中国山林文化、田园文化,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高士题材历来也是中国画家所青睐的创作内容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对近现代中国人物画坛影响颇大。
画家黄超《江山多秀色》178cm x 69cm
圣贤高士是高云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特别是近些年来,他越来越倾心于此类创作中。中国画家图绘高士的历史也源远流长,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到描绘竹林七贤的《七贤》,谢赫《古画品录》记载戴逵“善图贤圣,百工所范”。现在所能看到较早的实物画作,还有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卫贤的《高士图》等。
高士往往寄寓山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两者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反映到绘画上来,两者也有诸多相通之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士情思即圣贤之“道”,映照到山水中来,所以能够成就山水精神和山水艺术。人们游览山水或欣赏山水画,就是为了从中感受高士之风,品味圣贤之道。
也由于这种内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故而山水画中常有高士置于其中,高士画也总以山水作为背景。同时,两者又有根本之不同,对于高士画来说,它要突出呈现高士作为主体的面貌精神,其中的高士形象要凌越山水之形,使高风士气荡起于画面。高士画不仅反映出高士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尊贵典雅的情趣,也表达了人们的仰慕和向往之心。
画家黄超《松亭雅集》178cm x 69cm
“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相比,后者的品格更高一筹。不能人人都遁世归隐在山林之中,自顾逍遥并坐享“高士”之名。总是需要有人出来为国家社会服务,特别是在和平年代,建设发展国家和为民众谋福祉才是更高尚的高士情怀。
儒家积极入世和道家逍遥出世之间的矛盾,是历史上中国文人始终要面对的一个难题。而绘画艺术,也就成为解决这个难题的很好方式。郭熙认为,身在朝廷,又不能忘情世外山水,可在公事之余欣赏山水画进行弥补。山水画可以代替真山水满足入世者向往的林泉高致之趣,并寓含着所崇尚的林下高士之风。高士画与山水画相类,而且是对高士情怀的直接写照。
画家黄超,字忠元,当代青年实力派画家。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研修于北京画院石齐工作室,2009至2014年先后毕业于国家画院山水画创作班,中国人民大学工笔画高级创作班,首都师范大学李翔中国画高级研究生班,先后受到石齐先生、林凡先生、李翔先生等大家的悉心指教。
画家黄超《溪山行旅图》178cm x 69cm
2009年作品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国青年书画展优秀奖。同年在大连、青岛、杭州、重庆、广州、北京、宁波举办画展。2005年“首届中国写意山水、花鸟、人物画作品展”;获奖;2006年“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中国画展” 入选;2009年获第二届人物画学术交流展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