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传之秘”:讲8个“四逆类药方”,回阳救逆,扶阳救里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4-10-19 09:58:46

中医治病和调理,都是围绕扶“正气”、补“正气”、益“正气”来思考设计的,用正气赶走邪祟,这就是“扶正祛邪”的出发点,正气又叫阳气。

阳气不足则寒气生,脾胃弱,四肢冷,全身痛,元气、胃气、肾气、心气皆受影响,慢慢出现各种杂病、怪病、恶病。

中医的“扶阳”要怎么入手?离不开“扶阳第一方”——四逆汤。

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方仅3味药:生附子、干姜、炙甘草,却可以上护太阳,下利少阴,六经应用广泛,千百年来衍生出不少方剂,临床属于一个“救里”的主方,与“桂枝汤”一起,构成人体祛病扶阳的“两大门神”,有“救表用桂枝,救里用四逆”的说法。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四逆”是什么意思,有的人误以为“四逆”应该是4味中药组成的药方,这种认识不对;有的人认为只要含有“四逆”的方剂,就是“四逆汤”的“子孙方”,这个也不对。

四逆的含义是3个:

1、从病位看,四逆是指病从太阳入到少阴,阳气虚损,阴阳失衡,四肢发冷,这是“四逆”的本意,四逆汤救的是四肢冰凉症状。

2、从病机看,四逆来自于四肢,四肢由脾所主,且禀气于胃,所以脾胃虚寒就引起“四逆”,四逆再反过来困住脾胃。四逆汤可温补脾胃,驱散寒邪,阳气回顺。

3、从四时看,四逆是指逆了一年四季,逆春则肝气不舒,逆夏则心气受损,逆秋则肺气失宣,逆冬则肾气亏虚,四逆汤就是把四时之气,由逆变顺。

所以,“四逆”里的“四”,和药材多少味没有关系,另外,后世有些带“四逆”名字的方剂,也不一定是四逆汤的衍生方,不能用于回阳、扶阳、救里。比如:四逆散——疏散肝气的,当归四逆汤——补血有名方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健脾胃通中焦。

换句话说,带“四逆”两个字的不一定是回阳救逆的方剂,没有“四逆”字眼的,也不一定不是救阳扶阳的方剂。

那么,中医临床常见的四逆类药方,有如下8个:

1、四逆汤

组成:生附子、干姜、炙甘草,运脾暖胃温肾,回阳救逆,主要用于少阴虚寒。

辨证:四肢冰凉,身体疼痛,精神不振,有大汗的表现,腹泻较重,吃得多排得少,口鼻气冷,舌苔淡白,脉弱。

应用:急性心梗、中毒引起休克、急性肠胃炎、心力衰竭等。

2、通脉四逆汤

组成:生附子、干姜、炙甘草、葱白

该方剂和四逆汤的辨证基本相同,只是组方上减少了甘草用量的四分之一,反而突出了生附子通阳的作用,通脉四逆汤的功效更突出,而且临床上见于四肢凉但面色红,恶寒不明显的患者。

3、四逆加人参汤

组成:在四逆汤基础上加一味人参,比通脉四逆汤的药力又进一步,回阳救逆功效更强,还可益气生津。

该方剂适用于亡阳证,而且气津亦脱,脉非常轻微,尤其是腹泻严重,呕吐和汗出不止,全身的水液快耗干了。

4、茯苓四逆汤

组成:生附子、炙甘草、干姜、人参、茯苓

辨证:四肢冰凉,心悸眩晕,小便不利,恶寒自汗,烦躁不安,浮肿明显,舌苔白腻,脉沉细。

应用:阳虚症状严重,且伴有水肿症状,扶阳抑阴。

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组成: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猪胆汁

该方比通脉四逆汤证更严重一些,但弱于四逆加人参汤,主要用于吐无可吐、泻无可泻,四肢发凉且抽筋等表现,用猪胆汁是靠胆汁的油性和附子、干姜的热性,更利于受损严重的脾胃接受。

6、白通汤

组成:生附子、干姜、葱白,主要用于调养上热下寒问题,必要时以童尿为药引。

辨证:典型的少阴病重症状,腹泻止不住,或者拉出来的是水,但上焦热重,面红烦躁,头沉颈痛,舌红苔少,脉细弱。

应用:破阴回阳,打通上下焦,主用于少阴证且手足冰凉,病情更重时可加入猪胆汁。

7、附子汤

组成:制附子、茯苓、党参、白术、芍药,温阳补肾,补足受损的阳气。

辨证:阳虚日久,阴盛格阳,寒入筋络,手足冰凉,骨关节疼痛,身微热但恶寒感明显,心下痞,浮肿,小便不利,脉沉。

应用:治风寒湿痹之证,关节炎症和疼痛,阳虚水肿。

8、真武汤

组成:制附子、茯苓、芍药、生姜、白术,用于肾阳衰微、水气内停。

辨证:身热自汗,头晕心悸,四肢冰凉困重,小便清长或自利,浮肿,脉细沉。

应用:真武汤用于肾病症状、慢性肠胃炎、风湿关节炎、但临床症状轻于附子汤。

这8个四逆类组方,有两个辨证要点:

1、如果组方是生附子的,重在回阳救逆;用制附子,重在温阳利肾,但都适用于里证,是扶阳方剂。

2、共同的辨证多见于4条:发热或微热、四肢冰凉、精神不振、身体痛感明显。

但注意用药需遵医嘱,不可乱用,尤其是涉及浮肿、腹泻、上热下寒等问题时,一定不能自行选用。

3 阅读:156

李大哥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