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目击清朝刑场砍头,见到围观群众在欢呼,留下一句评价

大胖哥哥 2022-12-29 19:42:12

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文学大家鲁迅,曾创作过无数振聋发聩启迪民智的文学作品。其中《药》应该是最为人所知。这篇小说通过描绘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给儿子小栓治肺痨,买革命者的人血馒头做药引的故事,用冷静辛辣的笔触,揭露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鲁迅先生总是用一种近似于超脱者的眼光看待当时的国民。而无独有偶,在这个畸形的时空,有两个英国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了这样的中国。他们从着眼于当时,用最宏观的角度鸟瞰了整个晚清社会。写下了一本名为《龙旗下的臣民》的民俗著作。

说到龙旗笔者便忆起曾广为流传的野史,说晚清重臣李鸿章在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因晚清当时只有国旗没有国歌,他便站在当上中国的国旗——黄龙旗,唱起了《茉莉花》以护国家形象。

李鸿章便是龙旗下的臣民,与千千万万被封建制度压迫的臣民并无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奴才。

而那些刑场围观砍头的群众便是奴才的奴才。

大戏开幕:一场砍头“大戏”开始前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有过一段广为人知的弃医从文经历,他曾谓叹——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故事的起因便是目睹了一场晚清愚民观看“砍头大戏”的情形,时人面对一个个革命者的惨死竟能麻木至此甚至还能拍手鼓掌。

这虽是鲁迅先生的一个简短剖白就已如此令人不寒而栗不忍卒读,而《龙旗下的臣民》一书中原原本本的描绘了这样的围观砍头情节。

“窥私欲”是写进人类基因的东西,人类作为群体动物,从来是无法拒绝看戏和窥探那些他人的苦痛,以求自身的安慰与高人一等的愉悦的。

两位英国传教士清晰地描述——下午四点半,在广州沙面地刑场,侩子手便会提起那把大刀落在犯人颈下。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还未到四点,行刑的街道上已经人头攒动,人们翘首以盼,大戏开台。

所有的人都在期盼,像在期盼一出无关紧要的好戏似的,国民的脸上一丝恐惧都看不见,只有淡淡的期待和麻木的微笑。

更让人无语凝噎的是,书中关于围观“大戏”前的交易描写。

按照当时的规定,刑场行刑是严禁闲杂人等围观的,刑场外设有巨大的木门阻拦群众围观,门口有一小撮士兵把守。

书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如果你相信这些士兵口头上说的,你会认为他们宁死也不会让你进去,但只要亮出几个硬币,奇迹就发生了,他们为我们打开了大门。”

只要付出小额的金钱便可轻易打开了庄严的司法大门,只要有一个人给了钱,后面的人为占小便宜,便会一拥而上鱼贯而入。

他们是封建制度的龙旗下的臣民,说好听些是臣民实际上他们就是奴才,是被当时畸形的社会制度异化的产物。既无同理心也无同情心,他们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失去了生而为人的血性和怜悯心。

大戏高潮:一场砍头“大戏”中的各方角色

俗话说:你方唱罢我登台。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既然民众们围观“砍头”像看戏,那总要有各色角色粉墨登场。这场砍头大戏中,有四类角色参与其中——观众、罪犯、刽子手,以及事不关己旁观的作者本人。

在人声鼎沸喧嚣拥挤中,一队不甚专业的所谓士兵将十五个犯人带进刑场,当下场内的民众便马上发出一阵阵令人不寒而栗的漠然麻木的欢呼声。带着枷锁和手镣脚铐犯人们跪在刑场中像一只只马戏团里的猴子供大家指指点点玩味取笑,他们累赘的长辫此时发挥着新的作用,上面插上了一个书写着“行刑许可”的竹片。

神色漠然的刽子手们就站在犯人身旁,他们的模样普普通通跟所有当时的差役似的,跟想象中凶神恶煞身材魁梧的样子截然不同。侩子手们让犯人们面朝观众,分成两排,跟所有的最炙手可热的名角儿表演一样。两个侩子手各司其职各展神通,一个选刀,另一个负责拿下犯人头上的竹片。

犯人们就更加麻木了,他们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一个例外,可能是临刑前吸了鸦片产生了幻觉,抑或是为了壮胆,他不停的引吭高歌,直至人头落地。

这个过程非常短暂,手起刀落就在电光火石间,犯人们便身首异处。

而观众们呢?观众们毫无共情,连一丝同理心都没有,当第一个人倒下后,大家在一阵死一般的漠然后,刹那间发出一阵阵“哇哦”的欢呼,一声一声,声浪相连,传遍了整个刑场乃至更远的地方,人潮汹涌中是掩盖不住的欢愉和幸灾乐祸。

作者评价:不信中国文明有进步

旁观目睹了这一整场所谓的好戏后,两位自诩为中国通的英国传教士不禁用这样的语言描绘他们的当时见到的情形:“每个罪犯都带着可怕的动物般的好奇,看着在他前面的人被砍掉头颅,然后自己再把头伸到屠刀之下。刑场的血已经有脚踝深了,围观的人群在欢乐而疯狂地叫喊。”

当所有的犯人都身首异处时,人群来去匆匆,霎时间,人们就似乎才志得意满尽兴而走,剩下几个毛头稚子手舞足蹈的围着同胞尚有余温的尸体,嬉笑打闹。而犯人的头颅则被官员们投入了池塘,池塘底早已满是人头。

最后,两位英国传教士采访了其中一位刽子手,刽子手告诉他们:当刽子手不是他们的真正的职业,这只是个赚外快的兼职罢了,是为生计所迫的无奈之举。甚至还抱怨这桩生意的不景气,愤愤不平的抱怨:他们先前砍一个人头,就能拿两个银元,现在只有半个。他们觉得太不划算了,但转念一想这个砍头的工作不费时不费事,又感到一丝丝庆幸。

谈话结束英国传教士以九个银元的价格买下了侩子手的刀,侩子手听到有利可图十分爽快的将刀转手与他。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两位传教士留下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评价——今天这把刀还挂在我的墙上,它时时提醒我,不要轻信我所读到的有关中国文明已经进步的文字。”

砍头这件如此残酷的事情,深深烙印在两位英国传教士作者脑海里,他们作为早早开化接受西方先进思想教育的文明人,从未见过如此景象——人像牲口一样被残忍屠杀,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被这样轻飘飘的剥夺,而旁观者却如此麻木不仁拍手叫好。最后使他们做出了对当时国人如此武断的评价。

小结:

鲁迅先生曾在论文《摩罗诗力说》中用这样的句子评论英国诗人拜伦对他麻木不觉悟的同胞的态度——“(诗人)重独立而爱自由,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借拜伦对他人的评价,评价当时的国人。

这也是笔者对这些龙旗下的奴才的态度:他们被黑暗的封建制度压断了脊骨,卑躬屈膝麻木不仁失去了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血性灵魂。

他们活得跟行尸走肉没有区别,麻木不仁无觉悟。每日蝇营狗苟,惶惶不可终日。

一个人活着,立于天行于地,就必须活出个人样儿,有血性有人性有同理心有同情心敢于与不合理的事抗争!面对压迫,要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壮志。这是作为华夏儿女写进血液中的血性方刚和不屈不挠的美德。

0 阅读:101

大胖哥哥

简介:有意思的事情于爱我的那个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