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娶学生抛弃怀孕发妻,16年后出轨他人妻,却说:我从不玩弄女性

青笺画相思 2025-01-16 15:22:26

世人皆知艾青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代宗师,他用诗歌书写着大地、人民和时代。可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位伟大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却上演着令人唏嘘的情感纠葛。从听从父母之命与张竹茹成婚,到邂逅年轻学生韦嫈,再到晚年遇见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高瑛,艾青的感情世界如他的诗作一般跌宕起伏。当他抛弃怀有身孕的发妻,追求年轻貌美的学生时,外界对他议论纷纷。十六年后,他又毅然决然地爱上了一位已为人妻、育有两个孩子的女子。面对世人的质疑,这位诗坛泰斗却坚称:"我从不玩弄女性。"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感经历,让艾青在爱情中辗转反侧?这其中,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命定姻缘:与张竹茹的传统婚姻

世人都说,艾青与张竹茹的婚姻是一场典型的包办婚姻,可谁又能想到,这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5年的杭州城,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刚从法国归来的艾青,还沉浸在巴黎艺术氛围的回忆中。可家中的老人们却为这个"不务正业"的游子操碎了心,生怕他一辈子耽于艺术,孤独终老。

那时的艾青,刚刚因为参加革命活动被捕入狱三年,出狱后的他,身体虚弱,整个人都显得憔悴不堪。家里人见他这般模样,更是坐不住了。

一日,艾青的姑母登门拜访,带来了一个消息:"竹茹是个好姑娘,知书达理,模样周正,最重要的是,人家对你的身世和经历都不计较。"

说起张竹茹,在杭州城里也算是小有名气。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张竹茹自小跟随父亲读书,不仅精通诗词歌赋,还会绘画,在当地颇受赞誉。

艾青的父母听说这门亲事,欣喜若狂。他们一直担心儿子坐过牢,找不到好人家。如今有这么一位才女愿意嫁给自己的儿子,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可艾青对这门亲事并不热衷。那时的他,刚刚完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创作,文坛上已经有了些许名气。他的心思全在诗歌创作上,对婚姻一事总是漫不经心。

但在那个年代,父母之命难违。在家人的一再催促下,艾青终于同意与张竹茹见面。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艾青在姑母的陪同下,来到了张家。张竹茹端坐在堂屋里,低着头,安静地绣着手帕。听到脚步声,她微微抬头,目光中透着几分羞涩。

这次见面,双方家长都很满意。张家看中了艾青的才华,觉得他虽然坐过牢,但毕竟是为了革命事业。艾青家则对张竹茹的贤淑大为赞赏。

就这样,在两家人的操办下,艾青和张竹茹的婚事很快定了下来。婚礼按照杭州当地的习俗举行,虽然简单,却也不失体面。

婚后的生活,看似平静。张竹茹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为艾青准备三餐,照顾他的起居。她时常默默地守在一旁,看着艾青写诗作画,虽然不太懂这些艺术,但也从不打扰。

1936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小生命的到来,本该给这个家带来欢乐。可艾青却越发感到烦闷,他常常独自一人外出,有时一整天都不回家。

张竹茹也察觉到丈夫的心不在家。每当艾青深夜归来,她都会默默地为他准备热水和宵夜。可艾青总是一言不发,匆匆洗漱后就钻进书房,直到天明。

就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在传统婚姻的框架下,开始了他们注定难以长久的姻缘。

二、师生之恋:邂逅韦嫈

1936年的秋天,江苏某女子师范学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教师。这位老师就是艾青,他以国文教师的身份来到这所学校。在他的第一堂课上,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所有学生都被这位风度翩翩的年轻教师吸引。

艾青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他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死板地讲解课文,而是喜欢用生动的故事来阐释文学的魅力。有时,他会即兴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将整个课堂带入诗意的氛围中。

那时的艾青,虽然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但在学校里,他更愿意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与学生们相处。课余时间,他常常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打球,也会驻足观看。

有一天,艾青突发奇想,想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他从一位老师那里借来了一辆自行车,准备在放学后的操场上显露一手。当时,会骑自行车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

可惜,艾青对自行车并不熟悉。他刚骑上去,车子就像喝醉了酒一样摇摇晃晃。周围的学生们都围了过来,有人担心地喊着:"老师小心!"话音未落,艾青就"砰"的一声撞在了墙上。

在一片惊呼声中,传来了一阵银铃般的笑声。艾青抬头望去,看到一个穿着白色旗袍的女学生正捂着嘴笑。这个女生就是韦嫈,当时她已经是师范学校高年级的学生。

这次"自行车事件"之后,韦嫈经常会在课后找艾青请教文学问题。她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艾青的诗歌。每当艾青在课堂上朗诵自己的诗作时,她总是听得入神。

校园里很快就传开了风言风语。有人说韦嫈经常在图书馆逗留到很晚,就是为了等艾青来借书;也有人说,在某个下雨天,艾青将自己的伞借给了韦嫈。这些流言很快传到了校长的耳朵里。

一天放学后,校长找来艾青谈话。他委婉地提醒艾青要注意教师的身份,不要和学生走得太近。艾青表面上答应了,但他和韦嫈的交往并没有因此停止。

他们开始在校外的茶馆见面。艾青给韦嫈讲述他在法国求学的经历,讲述他如何爱上诗歌创作。韦嫈则给艾青分享她的文学梦想,她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演员。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个月,直到韦嫈的父亲发现了这段不寻常的关系。韦父是当地的一位商人,为人古板,得知女儿和一个已婚教师来往密切,勃然大怒。

事情很快闹大了。韦父不仅找到学校投诉,还扬言要告艾青。在这样的压力下,艾青不得不离开了这所学校。临走前,他悄悄地在韦嫈的课本里夹了一张纸条。

就这样,这段师生之恋戛然而止。艾青离开学校后,继续他颠沛流离的诗人生涯。而韦嫈则按照家人的意愿,专心完成学业。谁也没想到,命运会在多年后让他们重逢。

三、决绝之选:面对重大抉择

1942年的广西,战火纷飞。艾青正在《广西日报》担任编辑,过着清贫而忙碌的生活。一天,编辑部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正是多年未见的韦嫈。

岁月的流逝并未改变韦嫈的容貌,但她的举止已经变得成熟优雅。这些年来,她成为了一名抗日演员,跟随剧团在全国各地演出,宣传抗日救国。得知艾青在广西工作,她特意来看望这位曾经的恩师。

两人相谈甚欢,往事历历在目。韦嫈说起了这些年的经历:从师范毕业后,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话剧团,走上了舞台。艾青则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创作历程,分享了许多新作品。

就在两人重拾旧情之时,一个意外的访客打破了这份平静。张竹茹带着重大的消息来到了广西,告诉艾青她又怀孕了。这个消息犹如一记惊雷,让原本平静的生活掀起了巨浪。

面对这样的情况,艾青陷入了两难。他决定先安顿好张竹茹,在广西为她租了一间小屋。每天下班后,他会给张竹茹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但很少停留交谈。

这期间,艾青创作了一系列情诗,收录在诗集《春天,十个海子》中。这些诗歌充满了对爱情的思考和困惑,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内心的挣扎。

一个月后,艾青终于做出了决定。他找到张竹茹,提出了离婚。张竹茹没有太多争辩,只是平静地问了一句:"你是为了韦嫈吗?"艾青点了点头。

为了即将出生的孩子,他们约定等孩子出生后再办理离婚手续。这期间,艾青依然负责张竹茹的生活费用。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在出生一年后夭折了。

1943年,艾青和韦嫈在重庆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韦嫈放弃了自己的演艺事业,专心照顾艾青的生活。他们居住在重庆的一间小屋里,过着简朴而充实的日子。

那时的重庆,是战时的陪都,也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艾青和韦嫈经常参加地下革命活动,他们的住所成了进步文化人交流的秘密据点。艾青继续创作革命诗歌,而韦嫈则负责传递一些秘密信件。

在那段危险的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共同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艾青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争与革命的诗作,而韦嫈则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丈夫的创作。

然而,生活的重担和革命工作的压力,逐渐在这对夫妻之间投下了阴影。艾青忙于创作和地下工作,而韦嫈则要照顾三个孩子的生活起居。渐渐地,他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

1944年,他们搬离了重庆,辗转多地。每到一个地方,艾青就会投入到创作和革命工作中,而韦嫈则默默地料理家务,照顾孩子。这样的生活,与她年轻时期憧憬的艺术生涯相去甚远。

四、最后之爱:遇见高瑛

1955年的北京,一场普通的文艺交流会上,艾青遇见了高瑛。那时的高瑛,年仅23岁,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文学爱好者。她坐在会场的角落里,专注地记录着每一位作家的发言。

会后的茶话会上,高瑛鼓起勇气向艾青请教写作问题。艾青发现这个年轻女子对文学的理解很独特,便邀请她参加每周的文学沙龙。就这样,他们的交集开始增多。

那时的高瑛已经结婚,育有两个孩子。她的丈夫是一位普通的工厂工人,对妻子的文学爱好不以为然。每次高瑛参加文学活动,都要费尽周折向丈夫解释。

在一次文学沙龙上,高瑛朗读了自己创作的散文。文章讲述了一位母亲在困境中坚持写作的故事。朗读完毕,现场一片寂静。艾青站起来,第一个鼓掌。

此后,艾青经常邀请高瑛参加各种文学活动。他们在北京的文化街道上漫步,谈论文学,谈论理想。艾青发现,高瑛虽然年轻,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智慧。

一天,高瑛带着两个孩子来参加艾青举办的读书会。孩子们在一旁安静地画画,高瑛则专注地聆听着艾青讲解诗歌创作的技巧。艾青看着这一幕,第一次萌生了想要照顾这个家庭的念头。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956年初。高瑛的丈夫发现了她和艾青频繁来往的事实,大发雷霆。一天晚上,高瑛带着满脸的伤痕来找艾青。艾青二话不说,立即带她去了医院。

从那天起,艾青开始公开追求高瑛。他不在意外界的闲言碎语,每天都会去高瑛工作的地方接她下班。他还经常给高瑛送去一些生活用品,帮助她度过艰难时期。

高瑛最初对这段感情充满顾虑。她担心两个孩子的将来,也害怕社会的非议。但艾青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她的疑虑。他不仅关心高瑛,还把她的两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

1956年底,高瑛终于下定决心与丈夫离婚。离婚后,她和两个孩子搬进了艾青为他们准备的新家。艾青对高瑛说:"从今以后,我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1957年,艾青因政治问题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并没有动摇高瑛对艾青的感情。她毅然决定跟随艾青去农场。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高瑛不仅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照料因劳动过度而身体每况愈下的艾青。艾青的右眼失明后,高瑛成了他的眼睛,每天为他朗读书报。

他们在农场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却格外温暖。艾青在劳动之余创作诗歌,高瑛则负责誊写和整理。他们的感情在这样的患难与共中,变得更加深厚。

在艾青生命的最后岁月里,高瑛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他的起居。每当艾青创作诗歌时,高瑛都会安静地坐在一旁,随时准备记录下他的灵感。他们的感情,在时光的打磨中愈发纯粹。

五、情感总结:诗人的真情实意

世人常说,诗人的感情总是复杂的。艾青的三段婚姻,每一段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每一段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在与张竹茹的婚姻里,艾青尝到了传统婚姻的束缚。那是一个遵从父母之命的年代,婚姻往往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联结。张竹茹贤良淑德,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可这样的生活却让艾青感到窒息。

1935年春天,艾青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婚姻不该是枷锁,它应该是两个灵魂的共鸣。"这句话,或许道出了他对第一段婚姻的真实感受。

与韦嫈的相遇,让艾青重新找到了爱情的激情。1942年,他们在重庆重逢时,艾青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是我生命中的春天,让我枯萎的心重新绽放。"这首诗后来被收录在《春天,十个海子》诗集中。

韦嫈为艾青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她放弃了自己的演艺事业,全身心地支持艾青的创作。在重庆的地下革命活动中,她更是成为了艾青的得力助手。然而,生活的重担和理想的差距,最终让这段感情走向了尽头。

1953年,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艾青这样回忆道:"每个人都有追求理想的权利,我不该让她放弃自己的梦想。"这句话,或许是他对韦嫈最深的愧疚。

遇见高瑛,是在艾青人生的暮年。这个比他小二十多岁的女子,带着两个孩子,却给了艾青最温暖的陪伴。1957年,当艾青被下放农场时,高瑛毫不犹豫地跟随而去。

在农场的艰苦岁月里,高瑛不仅要照顾两个孩子,还要照料因劳动过度而身体衰弱的艾青。当艾青的右眼失明后,高瑛成为了他的眼睛,每天为他朗读书报,记录他的创作。

1996年,在艾青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握着高瑛的手说:"这一生,我追求过很多,但最珍贵的,是这份平淡而真挚的爱情。"

艾青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从张竹茹到韦嫈,再到高瑛,每一段感情都是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篇章。1994年,在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艾青说:"我对待感情,或许有过错误的选择,但从未有过虚假的承诺。"

这位伟大的诗人用他的生命诠释了爱情的多种可能。他在诗中写道:"爱情如同春天的花朵,有人摘下,有人珍藏,而我选择让它自然绽放。"

1996年3月5日,艾青在北京医院病逝。在他身后的书桌上,留下了一首未完成的诗,上面写着:"生命的长河奔流不息,唯有真情永驻心间。"这或许是他对自己情感历程最后的总结。

0 阅读:37